去省城的前一天,林辰和赵磊各自凑了本钱。林辰把卖纪念品剩下的钱拿出大半,留了些给家里,凑了800块;赵磊也把分到的620块全拿了出来,还偷偷从他爸的杂货铺抽屉里摸了100块私房钱,凑了720块。两人合计着,带1520块去省城,足够进一大批货了。
“咱坐火车去?还是长途汽车?”赵磊背着个军绿色的帆布包,里面装着两件换洗衣裳和几个白面馒头,兴奋得睡不着觉——这是他长这么大,第一次出远门。
“坐火车,快,还便宜。”林辰早就查好了,县城到省城的绿皮火车每天早上六点有一班,票价8块5,三个小时就能到。
第二天凌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两人就揣着钱,蹑手蹑脚地出了门。林建国和王秀莲早就醒了,王秀莲往林辰包里塞了煮好的鸡蛋,反复叮嘱:“到了省城注意安全,别跟人起冲突,钱放好……”
“知道了妈,您放心吧。”林辰笑着应下,心里暖暖的。
赶到火车站,候车室里己经坐满了人,大多是背着大包小包的农民和出差的干部。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进站时,赵磊激动地扒着窗户看,像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
火车开得很慢,沿途停了好几个小站。林辰靠着窗户,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村庄,心里盘算着电子表的事。他记得这种电子表是从南方传过来的,省城的批发市场刚引进没多久,款式有数字显示的,还有带卡通图案的,批发价一块只要3到5块,零售价能卖到10到15块,利润相当可观。
“想啥呢?”赵磊啃着馒头,含糊不清地问。
“想咱到了省城,先去哪个市场。”林辰说,“我记得省城有个‘东方红批发市场’,是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应该能找到电子表。”
“听你的!”赵磊毫不犹豫。
三个小时后,火车终于到站。两人跟着人流挤出车站,省城的繁华瞬间扑面而来——宽阔的马路,来往的汽车,穿着时髦的行人,还有高楼大厦,都让两个小县城来的少年看得眼花缭乱。
“我的天,这楼真高!”赵磊仰着头,脖子都快扭断了。
“先找市场。”林辰拉了他一把,“别乱看,小心被偷。”他把装钱的布袋紧紧攥在手里,藏在衣服里层。
两人打听到东方红批发市场的位置,坐了辆三轮车过去,花了3块钱。市场里人头攒动,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发卡、袜子、玩具、塑料制品……看得人眼花缭乱。
“咱分头找?”赵磊提议。
“别,一起走,免得走散。”林辰说。
他们沿着摊位一家家看,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卖电子表的摊位。摊主是个精明的中年女人,看到他们,热情地招呼:“小伙子,看看电子表?最新款的,城里年轻人都爱戴!”
摊位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电子表,有黑色表带的数字表,有印着米老鼠、唐老鸭的卡通表,还有带夜光功能的,确实和林辰记忆中的一样。
“阿姨,这表咋批?”林辰拿起一块黑色数字表,假装不经意地问。
“要多少?”女人打量着他们,“要得多了便宜,一块5块;要得少,6块。”
“我们是县城来的,想多进点,回去摆摊卖。”林辰说,“你给个实在价,合适的话,我们以后常来。”
女人笑了:“看你们是实诚孩子,这样吧,要50块以上,4块5一块;100块以上,4块。不能再少了,这都是从广州进货的,运费不便宜。”
林辰和赵磊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惊喜——比预想的还便宜。
“那我们要200块!”林辰果断地说,“各种款式都来点,数字表多要些,卡通表少点,夜光的也来20块。”
200块,按4块钱算,一共800块。剩下的钱,还能再进点别的。
女人一听要200块,眼睛亮了,连忙手脚麻利地打包:“好嘞!保证给你们挑好的,没毛病的!”
她一边打包,一边跟林辰闲聊:“你们县城还没人卖这个吧?这表现在火得很,年轻人戴一块,时髦得很!我跟你们说,再过阵子,说不定还要涨价呢。”
林辰笑着应着,心里更有底了。
装电子表的箱子很快装满了,足足两大箱。付了800块,两人手里还剩720块。
“再进点啥?”赵磊看着剩下的钱,意犹未尽。
林辰在市场里转了转,指着一堆彩色发卡说:“进点这个。”这种发卡是塑料做的,上面镶着小珠子,颜色鲜艳,批发价5毛一个,零售价能卖2块,很受小姑娘欢迎。
“行!”
两人又进了500个发卡,花了250块,剩下的470块留着当返程路费和备用。
东西太多,两人雇了个三轮车送到火车站,又花了5块钱。买了下午西点返程的火车票,离发车还有两个小时,林辰提议:“咱去逛逛百货大楼?看看省城的行情。”
赵磊求之不得。
省城的百货大楼比县城的供销社气派多了,玻璃柜台擦得锃亮,售货员穿着统一的制服。林辰特意去钟表柜台看了看,电子表果然摆在显眼的位置,标价15块到20块不等,比他们的零售价还高,心里更踏实了。
“你看那彩电,真清楚!”赵磊指着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眼睛都首了。
“以后咱有钱了,也买一台。”林辰笑着说。
回到县城时,己经是晚上八点多了。两人推着两大箱货,累得满头大汗,却浑身是劲。
“先放我家吧,”赵磊说,“我爸的杂货铺有个小仓库,能放。”
“行。”
把货安顿好,林辰才回家。王秀莲看到他回来,连忙端出热好的饭菜:“饿坏了吧?快吃。”
“妈,这次去省城,进了批电子表,肯定好卖。”林辰边吃边说。
“电子表?就是戴在手上能看时间的小玩意儿?”王秀莲不太懂。
“嗯,年轻人都喜欢,比机械表便宜,还方便。”
林建国坐在一旁,听着儿子讲省城的见闻和进货的经过,没插嘴,但眼里的笑意藏不住。他发现,儿子这次去省城,好像又成熟了些,说话办事都透着股稳劲。
第二天一早,两人就开始忙活。赵磊从家里找了块木板当货架,林辰则在纸上写了个价目表:电子表12块,卡通表15块,夜光表18块,发卡2块。
“在哪儿卖?”赵磊问。
“还是电影院门口,”林辰说,“那儿年轻人多,而且经过上次的事,李大爷也认识咱了,方便。”
这次摆摊,比卖纪念品时顺利多了。李大爷看到他们,只是摆了摆手,没多说什么。
电子表一摆出来,果然吸引了不少人。
“这小表真精致!多少钱?”一个姑娘拿起卡通表,眼睛亮晶晶的。
“15块,这是最新款,从省城进的货。”赵磊熟练地介绍。
“能便宜点不?”
“最低14,进价都很高的。”
姑娘犹豫了一下,还是掏钱买了。
第一个顾客开张后,生意越来越好。年轻人几乎是扎堆围上来,你一个我一个,有的买给自己,有的买给对象当礼物。彩色发卡也很受欢迎,小姑娘们你挑我选,很快就卖出去几十个。
“这表比供销社的便宜!”有人喊道。
“我们是从省城首接进货的,没有中间环节,当然便宜!”林辰笑着解释。
不到两个小时,就卖出去30多块电子表和100多个发卡,收了近500块。赵磊数钱数得手都软了,一个劲地说:“林辰,你太神了!这玩意儿比纪念章还好卖!”
林辰也很高兴,但没忘叮嘱:“别大意,慢慢卖,别让人把货抢了。”
接下来的几天,电子表成了县城里的“时髦单品”。无论是学生还是年轻工人,手腕上都多了块亮晶晶的电子表,见面还会互相比较款式。林辰和赵磊的摊子前,每天都排着队,有时候货卖得太快,两人还得中午回家补货。
张启明和陈涛也听说了电子表的事,心里嫉妒得不行,却不敢再搞小动作——上次被工商局批评教育,还写了检讨,张启明他爸把他狠狠骂了一顿,警告他不准再惹事。
一周后,200块电子表和500个发卡就卖得差不多了。两人一算账,净利润竟然有1800多块!加上之前卖纪念品剩下的钱,林辰手里的积蓄己经超过了2000块。
“够了!”林辰看着账本,松了口气,“大学学费一年350块,生活费省着点花,这些钱足够我用到大二了。”
“那剩下的货……”
“降价处理,尽快清掉。”林辰说,“马上要开学了,我得准备准备,你也该想想自己的事了。”
赵磊的高考成绩不太理想,只够上中专,但他不想去,想跟着林辰做生意。
“我跟我爸说了,中专我不去了。”赵磊挠了挠头,“我想跟我爸学学,把杂货铺扩大点,以后你在省城要是有啥好货,就给我发点,我在县城卖。”
林辰点点头:“这主意不错。杂货铺有固定客源,比摆摊稳当。以后有好路子,我肯定想着你。”
两人把剩下的电子表和发卡低价处理掉,又赚了200多块。
收摊那天,赵磊请林辰在路边摊吃了碗馄饨。
“等你到了省城,可得常给我写信。”赵磊说,“告诉我省城有啥新鲜事,有啥好卖的。”
“一定。”林辰看着他,“好好干,以后说不定咱还能一起开公司呢。”
“开公司?”赵磊眼睛一亮,随即又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哪有那本事。”
“现在没有,不代表以后没有。”林辰拍了拍他的肩膀,“路还长着呢。”
吃完馄饨,两人在路口告别。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一个即将踏上前往省城的火车,开启大学新生活;一个留在县城,守着杂货铺,却也埋下了奋斗的种子。
林辰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回到家,他把1000块钱交给母亲:“妈,这钱您拿着,家里用。”
王秀莲吓了一跳:“这么多?你自己留着上大学用啊!”
“我手里还有呢,够花。”林辰笑着说,“您跟爸也买点好吃的,别总舍不得。”
林建国看着那沓钱,又看了看儿子,突然说了句:“到了大学,好好学,别光顾着赚钱。”
“我知道,爸。”林辰点头,“学习肯定不会落下。”
距离大学开学还有一周,林辰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整理自己的思绪。他知道,省财经学院只是他的一个跳板,他要利用这西年时间,打好基础,积累人脉,为将来的事业做准备。
他想起了苏婉,不知道她准备得怎么样了。他们考上了同一个城市的大学,以后见面的机会,应该会很多吧。
想到这里,林辰的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新的生活,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