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升官记
书生升官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书生升官记 > 第257章 永乐崩

第257章 永乐崩

加入书架
书名:
书生升官记
作者:
思想有毒
本章字数:
4298
更新时间:
2024-11-29

永乐20年,和顺王阿鲁台本想趁朱棣老了,南下大明捞点好处。

没想到引来了第三次北伐蒙古。

不过阿鲁台勾结着兀良哈三卫,想着结个口袋,如同第一次北伐前收拾大明十万精锐铁骑一样。

朱棣可不是一般人,并不走答鲁城,而是绕开开平卫,北上应昌进入蒙古。

直击阿鲁台的老巢杀胡原。

摆的口袋阵用不成,老巢没了,如果再来个回马枪他的所有骑兵无处可躲。

不过草原人就是机动性强,弃掉了辎重,带着精兵跑路。大明朝廷的步军为多毫无办法。

只能是焚烧物资,收缴了牲畜后班师回朝。

顺路回师把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部(朵颜三卫)一并收拾了,只是只俘获了一些人口和牲畜,没有实质性的打击。

他们全见到大明军队就跑,不与你正面交战。

这也直接得罪了朵颜三卫。

但是并不划算,这些人你打来他们就跑,给你称臣,只要大军一退,他们又再次犯边。

兴师动众没有丝毫的作用,他们不会再与前两次一样与大明死拼国力。

这一次的北伐,准备并不充分,仅粮饷的运送就有三个总督官。运驴的几十万头,运车近14万辆,拉车的民夫高达23万人,运粮37万石。

反对与批评北伐的户部尚书夏原吉等人的抵制,最终还是下狱。

可想而知朱棣是何等的强势。

面对着鞑靼人的年年驱赶,年年犯边,就是一群的王八蛋你也没办法。

各部轮番犯边,却是对永乐的公开蔑视与挑衅。

于是永乐21年,朱棣再一次出征,只是为了一口气。只是阿鲁台同样以游击为主,不敢与明军强碰。

瓦剌的脱欢带着大军杀向了阿鲁台的大后方,将其击败,抢走了大量的物资与人口。此战后阿鲁台可以说是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只是阿鲁台并没有去报仇,而是重兵游击在外。

朱棣见人家大败了,于是驻兵长城一线观望,封了阿鲁台的儿子也先土干为忠勇王。意想着再分裂这些鞑靼人。

只是明军刚刚班师回朝。

这群人又开始袭击大同、开平等地。如同捉迷藏一样的打法,明军就这样被拖的死去活来的。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迅速再次集中几十万部队,在漠北狂追了300里,硬是找不到阿鲁台的影子。

最终还是精草不济,再次班师回朝。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北伐,回程的途中崩天。临死时才明白夏原吉是对的,后面的三次北伐都是为了一口气。

毫无作用的争面子。

阿鲁台为了与朱棣死拼,也是葬送了鞑靼,不过也成全了瓦剌脱欢。

两方人在打仗之时,脱欢杀了大明册封的贤义王与安乐王,加强了对各部的控制,实现了内部的集权。

朱棣再次册封了太平之子为贤义王,脱欢再次吞并,自此,瓦剌开成了北方最强的力量。

可以说最强的永乐最终是出钱出力,为瓦剌统一蒙古做出了努力。

永乐22年8月,朱棣终于病死于榆木川,享年65岁。同时朱高炽终于解放,成为大明第四位皇帝,年号“洪熙”。

......

朱高炽如愿以偿成就皇帝,因为常年在江南习惯了,并不太喜欢北平。

做法完全与永乐相反。

第一件事就是体恤民意、减轻赋税、开仓放粮、完善律法、木上滥用刑罚、改革科举。

从而开始了大明的“仕宣之治”。

他并不好战,从而大明开始以休养息,百姓的生活才得改善。

当了二十年的太子,被压的太久了。

刚刚登基,洪熙开始大赦天下。一直都在洗白的朱棣因为是抢夺而来的皇位,因此,追随建文的旧臣,全给判处重罪,连家属也是被连坐流放。

朱高炽与朱瞻基都是认为,反正抢了就抢了,没必要洗白。

所以赦免大量的旧臣,还给不少人恢复爵位,反而裁撤没有政绩的官员。

并下令停止宝船再下西洋的行动。

永乐末年,朝廷许多官吏都不安分,贪官一抓一大把。

洪熙上位后一开始就整顿吏治,打击贪腐。并恢复了丞相制度,令路宽和腾勘二人为丞相,总理全国政务。

虽在位才十个月,但后世评价超过了朱棣与朱老板。

他的死也不好说,身体肥胖,过于劳累可是有一些。体虚又服用丹药纵欲过度也有人这样说。

本想着把京师适都回金陵都来不及就死了。

皇宫本就四处漏风之地,为了稳住局势,张皇后和朝中重臣隐瞒了皇帝驾崩的消息,让襄王监国,并派太监海寿和礼部大臣况钟上速度赶去南京。

把朱瞻基接回北平登基。

不过这事是瞒不住一时时关注着皇位的汉王朱高煦,于是开始计划在太子回京的路上设伏,截杀。

当然朱瞻基早有杨云的提醒,时时抵防着二叔朱高熙。

朱高煦也没想到大哥会英年早逝,还没得机会准备。

要知道他可是拜姚广孝为师的。

于是来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海路回京。成功绕过了二叔的截杀。

他一边提防可能出现的叛乱,一边从容登上皇位,并将次年定为宣德元年。

可以说他才等了十个月就从太子变成皇帝。

由于朱高炽以仕来治国,因此也称为仁宗。朱瞻基认识到了科举本身存在缺陷,于是在父亲要改革南北卷之时,把会试分为南北两卷。

并促使郑和再次第七次下西洋,为的就是弘杨大明国威,开通互商。

只是郑和还是死在了七下西洋的途中。

......

宣德元年八月,二叔汉王朱高煦还是忍不住一个比他更年轻多年的侄子上位,决心仿效朱棣来个二次靖难。

毕竟在朱棣一代,他在武将中的威望很高,多数靖难功臣都是支持他成皇太子的。

可朱瞻基登基后,依赖的一直是文官集团。

然而汉王不记得了朱瞻基可不是允炆,朱棣每次打仗都几乎带着他,文武全才。

英国公张辅在朱棣时期就是靖难的大功臣。

原来也是支持他成太子的,只是人家当了这么多年的国公了,你能给人家什么。而且这个太孙可是朱棣定选的。

张辅反而举报了他造反。

他又拉拢山东都指挥使靳荣等人,可是山东布政使可是一省封疆大吏,谁不喜欢文官主政。

结果又被人举报了,反而他现在才知道孤立无援。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