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尚平时连一个小钱也要算计的人,怎么可能大方到一次就赏赐几万两呢?
他心想,
就算是这一箱里的一百两现银,恐怕也足够他思量许久。
“你也应该知足了。”
这时,朱彪开口说道:“最初父皇只是想放进十两,我还是看不下去,劝说父皇放到了一百两。”
“啊……”
蓝银一时说不出话来。
朱和尚带着几分不舍看了眼箱子中的白银,然后说:“说好了啊,这是提前给你孩子出生的贺礼。
等那天到了,我就不另给了。”
“……”
蓝银实在无言。
竟然还有这样的道理?
老朱你身为天下最豪横的 皇帝,又不是什么贫苦之人,何必要如此计较?
朱和尚表情严肃起来,说道:“吃饭吧,咱们边吃边聊几句。”
蓝银依言坐了下来,只要朱和尚喊他过来,就定是有事相托。
朱和尚从怀里取出一样东西,放到了蓝银面前。
蓝银一见那物,面色微微一变。
这正是……
一封带有官印的空白文牒。
既然是朱和尚所出,那自然意味着……
由于种种变化的原因,朱和尚已经提前掌握了某些情报。
因此。
明朝初期著名的“空印案”,也将因此提前发生!
然而。
鉴于事态的变化,这一次的“空印案”
将与以往有所区别。
这桩案件。
不仅旨在打击通过私改公文谋私的行为者,还借此机会清理了一部分江南地区的官员。
所谓“空印案”,究其实质,
不过是在文书上预先盖印,待使用时再补填详细内容的一种方式。
缘由是,据明朝法令,各地方的财政机构和 官方 单位,每年都需向户部汇报财粮收入支出账目。
户部同各省份、地方主宰的数据需精确无误,方能归档完成。
如若有出入,则该批资料须被退回,要求重新上报。
在从各地方向应天运输粮食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损失出现,这就会导致数据与实际不符合。
这种情况下,地方就需要将资料重做上报,而路途遥远的地方,则需要耗时半年以上的时间来回奔波。
为此,
很多人才会选择先携带盖好章的空白文牒,以便随时填补所需内容。
针对“空印案”的评价,
历代史家说法不一。
在蓝银看来——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利用这一漏洞图利,但确实存在大多数人以此谋取私益的情况。
近代上海封城事件即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即使是在交通、通信十分便利的现代中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
更何况在信息传递不畅且监督机制缺乏的古代?
“银啊,这事儿你就得好好办办了。”
朱和尚是希望借机考验和培养蓝银的能力。
蓝银听后起身施礼答道:“陛下,臣怕做不来此事。”
“怕做不来?”
朱和尚放下手中的筷子,说道:“沈氏家业你尚能料理得好,这点小事务难道不行?”
在朱和尚眼中,空印案确实是小巫见大巫的事儿;
而且,比起处理沈家复杂的事务,这事儿显然轻松得多。
蓝银只要知道谁是在朱和尚的清理范围内的人,再顺势牵涉那些江南的官员,就能顺利完成任务。
这很难吗?
当然不。
问题在于事情完成后的结果才是真正的难题。
作为一个来自未来世界的人,蓝银清楚地了解毛骧死亡的原因。
就是因为他知道了太多的秘密。
而这次前往江南,蓝银已经了解到许多他本不该知道的事情。
若再次卷入这桩空印案,对于蓝银而言,实属不宜。
确实如此。
朱和尚最初的想法单纯,旨在历练蓝银。
然而,人心易变。
虽今日朱和尚持此想法,但数载之后,谁能料定他依旧如初?
比如,现在的朱和尚似乎对毛骧极为信赖,丝毫未存加害之心。
但几年之后,毛骧深悉朱和尚众多秘密后,恐怕命不久矣!
“臣眼下尚有许多紧要之事亟待处理,陛下委派之任务,恐非臣之任所能胜任,交予他人或许更为妥当。”
对蓝银而言,无论由何人承担此职,只需避开自已,皆可。
“嗯?”
朱和尚微笑以对,然而笑容之下却藏着些许凌冽,“你说的是何紧要之事,竟胜于朕交代的任务?”
“咳……”
朱彪轻声咳嗽以提醒,不解为何蓝银此次竟然主动放弃立功机会。
难道他不愿立功升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