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
如果在建文帝时期恢复丞相制,朱允炆或许不会被三个无能顾问所困。
而朱棣也无法成功发动靖难之役。
再往前看,
假如有了丞相 ,朱祁镇也不可能会成为战将。
总而言之,丞相 制有利有弊。
对像朱和尚、朱彪和朱棣这样的君主而言,他们根本不需要丞相 制。
但对于如朱允炆、朱祁镇及明朝后续的众多皇帝,丞相制却是必需的。
“这里是家宴,你直言即可,朕赦你无罪。”
朱和尚鼓励蓝银发表意见。
“臣不敢妄加评论国家大事。”
蓝银的回复依旧如前。
不过说实在的,
他倒是有几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例如,延续唐宋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由三省的主要官员负责辅佐皇帝。
这样,在未来较难发生一人 独揽大权的局面。
然而,他绝对不会在朱和尚面前提这样的建议。
因为朱和尚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彻底取消丞相制,把所有的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已手中。
而蓝银提出的任何方案都会与此相左。
他的计划是——
如果朱彪能够平安无事,可以将来把这些策略悄悄告诉朱彪。
当然,采纳与否则完全取决于朱彪。
“你怎么跟天德那孩子一样了呢?不论朕问什么,都是一个不敢妄议的回答。”
朱和尚满脸的无奈。
蓝银更是无可奈何。
不这么回答,命都不保。
这时,
朱彪拿着笔墨纸砚回到了宴席。
蓝银坐到椅子上,把土豆的种植方法一一记录下来,呈给了朱和尚。
朱和尚读完,感到惊讶:“这土豆的耕种技术竟然如此简便?”
蓝银保持沉默。
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吗?肯定会简便的!
这是一经过数百年不断完善后形成的科学种植技术。
虽然缺乏现代化肥和一些设备的支持,但按此方法操作,其产出还是会远远超过明初时的方法。
“咱们的百姓们,终于是不再受饿了。”
朱和尚显得颇为欣慰,他最看重的是土豆种植足够普及。
如果能持续轮作三季一轮,大明国库满溢的日子似乎近在眼前。
“陛下,还有一件事臣尚未提及。”
蓝银开了口。
“是何事?”
朱和尚问道。
蓝银回应道:“虽然土豆产量高,但是它不适合作为长期储备的粮食,其保存期限仅有几个月,发芽后就无法食用,只剩下种用的价值。
因此,真正能做长期储备的粮食,依旧是小麦、稻米这类保存时间较长的作物。”
话语甫落。
朱和尚眉头轻皱,他正在憧憬粮仓储满的美好画面,却被蓝银泼了这样一盆冷水。
朱彪神色微变。
保存期限仅为几个月?
这样的话,在军队远征时,土豆恐怕也只能充当初期的食物供应。
“这么说来,确实有不少难题存在。”
朱和尚点点头说道:“但这土豆确实也是一个极好的品种。”
蓝银说:“陛下,我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确保国家粮食能够充足。”
“真有办法?”
朱和尚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
朱彪惊讶地望着蓝银,询问:“你说它存放期短,难道你能找到延长储存期的方法?”
“微臣做不到这一点。”
蓝银摇摇头,接着解释:“但我所说的解决方案,并不在于改善土豆本身,而是在于通过其他方式提升国家的粮食储备,使国库能够充实。”
“是哪些其他的作物呢?”
朱和尚的好心情被冲淡了一些。
他对各地粮食产量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
蓝银继续说道:“确实是这样,然而这需要您的首肯。”
“具体讲讲,我该如何协助你?”
朱和尚追问道。
“微臣请求陛下,设立一个新的机构。”
蓝银起身,躬身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