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屋附近有三条小道,一条通往溪边,一条通向后山,自已都去过。那么,剩下的就只有右边这一条了。沿着右边这条曲折的小路一直向前,刚开始全是下坡路,道路两旁是尚未开垦的荒地,荒草丛生,毫无人类活动的迹象。大约走了六七百米后,便抵达自已居住山坡的坡底。小路随即向左拐弯,前行五十米左右,就开始变为上坡路,大概又走了三四百米的上坡路后,沿路两边的土地已不再是荒地,而是种满了各式各样的农作物。有玉米、红薯、黄瓜、南瓜、辣椒、小青菜、豆角等,琳琅满目,郁郁葱葱,一直延伸到两三百米外的木屋旁。
陆四月深知自已已踏入了他人领地,谨慎又好奇地向四周张望。然后,她瞥见不远处的玉米地里,有一老妇人和一个男孩,老妇正拔草,男孩则浇水。陆四月心怀忐忑,慢慢走上前,打了个招呼,二人惊愕地抬头瞥了她一眼,然后立马低头干活,皆沉默不语仿佛没有看到她一般。陆四月并未觉窘迫,反而夸赞起他们的农作物长势喜人,赞老妇种植技艺高超。起初,老妇眼中满是戒备,但是随后听着陆四月请教了很多都是有关种植的问题,内心才开始稍稍安定。一问一答间,老妇人开始慢慢放下了戒备之心,随后二人便流畅的交谈起来,知晓到老妇人姓李,陆四月遂称其为李阿婆。
后面又得知,李阿婆年届六十多岁,小孙子李小军才11岁。他们因三年前老家遭遇百年难遇的大洪水,难以维生,几经波折,方迁至此处,家中其他人都在那场洪水中丧生了。
又知,居于此处的人,都因故乡受灾后前前后后迁徙至此。来到这里以后,每户皆默认为自已占据一座小山坡作为生活领地,他人不得争抢,违反者众人将合力驱逐。
此地一年仅有两季,夏季自五月至九月,气候炎热干燥,白日气温基本在三十度上下,且一月难逢一场雨。冬季自十月至次年四月,天气异常寒冷,多数时间为大风天或暴雪天,大半冬季时间人基本无法外出,更无法种植农作物。夏季也仅能种植些比较耐旱作物,而冬季则需囤柴并挖掘地窖来储存粮食。听说陆四月搬到这没多久,阿婆连忙告诉她一些重要的事项。比如劝她尽快挖掘地窖,还有告诉她,现已经到了七月中旬很多生长周期较长的作物已经来不及种植了,可多种植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晒干以备过冬。
当问到如何采购生活物资时,李阿婆一边用手比划着方向,一边详细地告诉她:顺着这条小路一直往前走,大约走个两公里左右,就有一个小小的集市。但是呢,这个集市可不是天天都有人摆摊卖东西。它每隔十天才有一集呢,下一次就在大后天。不过要尽量赶早,一般等到下午的时候,好多东西都买不到了。
阿婆接着说道:集市里,最贵的东西可要数大米、盐、油、肉还有过冬用的木炭以及衣物。这地方无法种植水稻,那大米都是从北边运过来的,质量稍微好点的大米,一斤就得要两角钱。听到这大米的价钱,陆四月大致能明白这边的物价水平。想想原来那屋子主人留下的六十一块钱,可真算是一笔巨款啊!”
当问到这边人的经济来源时,李阿婆叹了一口气后告诉她,自已平日里主要靠着贩卖编织些竹制品来赚取些许收入。除此之外呢,还有每年夏季自家养的鸡生下的为数不多的鸡蛋也能换几个钱,一年赚到的几块钱勉强购买一些生活物资及过冬衣物。还告诉她周围居住的人情况差不多,家里劳力多的或是有些特别手艺的情况会好很多。当问到为啥不多养几只鸡卖时,李阿婆解释道:因为这儿的冬天实在太过寒冷,家里养的鸡根本无法熬过冬天。所以每到 5 月份的时候,李阿婆需要去集市上购买几只从南边运过来的成年鸡,成年鸡价格贵不敢多买主要用来下蛋的。买回来的鸡如果喂养得好,通常不出一个半月就能开始下蛋了。这些鸡蛋一部分会留下来给小孙子补身体,剩下的会被带到集市上去售卖换钱买粮油,
等冬季来临,这些鸡李阿婆会赶在下大雪之前全部宰杀,再囤起来,供自已与小孙子滋补身体、抵御酷寒。毕竟在这冰天雪地的寒冬而言,若不吃一些肉食,想安然度过这漫漫冬季实在是难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