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条蛟龙蟠母身
前256年,丰县,晴。
湖面平静如镜,湖岸绿草如茵,湖上微风轻拂。一妇人劳作之余,于湖边柔软的草地缓缓闭上双眼,小憩。湖风拂面,暖阳融融,阳光洒在妇人的脸上,妇人的神情逐渐放松,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梦境。
妇人的梦境里,云雾缭绕,光芒闪烁。一位周身散发着神秘气息的长者缓缓走来,他的面容威严而又慈祥。老者与妇人交谈着,声音于遥远的天际传来,却又清晰如洪钟大禹,在妇人耳边回响。妇人的脸上时而露出惊讶的神情,时而又满是敬畏。
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原本平静的湖面也开始波涛汹涌。湖边的树木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发出“呼呼”的声响。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似乎预示着一场伟大的诞生。
妇人的丈夫见天光大变,心中担忧妻子,急忙放下手中的农活,朝着大湖岸边奔去。他一路奔跑,脚下扬起尘土,脸上满是焦急之色。
妇人的丈夫终于跑到了湖边,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只见一条巨大的蛟龙盘绕在妇人的身上,蛟龙的鳞片在闪电的映照下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丈夫瞪大了眼睛,一时间不知所措。
“这是怎么一回事?”
随着闪电和雷鸣渐渐停歇,蛟龙也缓缓消失不见。妇人缓缓睁开眼睛,她似乎对刚才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丈夫急忙上前,将她扶起。
妇人迷茫地看着西周:“怎么回事?我好像做了一个很长很长,很怪很怪的梦。”
丈夫:“可曾梦见什么?”
妇人:“我……”
可惜梦中情景,早己遗忘殆尽。
丈夫欲言又止:“没……没什么,我们回家吧。”
妇人姓李,名字不详,丈夫刘煓,从那以后,李氏便有了身孕。不久之后,一个注定要改变历史的人物——刘季,又名刘邦,诞生在了这个名叫“天下”的江湖之上。
刘季的一生,充满了血雨腥风,充满了悲欢离合,充满了流言蜚语,充满了光怪陆离。而这一切,都从这个神秘的日子开始。
有一首《蛟龙绕母身》:
丰湖日暖镜波平,李氏酣眠梦帝庭 。
蛟影雷惊夫骇目,刘郎降世踏风霆 。
2,少年英雄少年气
前247年,丰县,晴。
9岁的刘邦,生得一副好相貌,高挺的鼻梁,眉骨如刀刻般立体,鬓角与胡须恰到好处,透着一股别样的英气。更奇的是,他左大腿之上竟有七十二颗黑痣,宛如天成的神秘印记。
江湖还未听闻他的名字时,刘邦不过是沛县中一个寻常少年。只不过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团结人,所谓沆瀣一气,所谓狐朋狗友,所谓江湖义气。他与卢绾同席读书,与樊哙丛林嬉戏,与萧何相交甚密……几人情谊深厚,形影不离。他为人仁厚,心怀善念,与人相处极为洒脱,从不拘于小节,度量之大,常人难及。只是他自小对家中的农作生产毫不在意。
这年夏,日,烈日。刘邦又领着几个宾客大步迈进家门,老远就喊道:“嫂嫂,今日又来叨扰了。”
嫂嫂在厨房听到声音,眉头瞬间皱起,眼中闪过一丝不悦。她紧咬着下唇,心中暗自盘算。
待众人走进厨房,嫂嫂面带微笑,面带狡黠,一双玉手“装模作样”地,轻轻地拿起勺子,在锅里狠劲地刮了几下,随后重重地将锅铲往锅沿一敲,发出 “哐当” 一声,大声说道:“实在对不住各位,今日羹汤都吃完了。” 边说还边故意用锅铲在锅底刮擦,发出刺耳的声响。
宾客们面面相觑,神色尴尬,纷纷拱手告辞。
刘邦站在原地,眉头微皱,目光紧紧盯着嫂嫂的一举一动,心中己隐隐猜到几分。等宾客们都走后,他几步上前,一把掀开锅盖,只见锅里还有不少羹汤。
刘邦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他死死地盯着嫂嫂,眼光像刚抽出剑鞘的宝剑,暂露王者霸气。如果一个人的眼神能杀人的话,估计搜搜己经香消玉碎了。
嫂嫂低着头,不敢与他对视,双手不自觉地揪着衣角,像贪吃而被父母责骂的小女孩,忐忑不安,楚楚可怜。
3,英雄相惜信陵君
前247年,沛县,多云。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丰邑和沛县曾如风中的浮萍,先后隶属魏、楚两国。刘邦,这位注定要在历史长河中掀起惊涛骇浪的人物,就在这魏楚交界之地度过了他的早期时光。
丰邑魏风楚韵相互交融,刘邦自小就浸润在这独特的文化氛围之中,那激昂而又深情的曲调,仿佛能穿透他的灵魂,让他沉醉其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饱含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展现了楚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然而在刘邦的心中,还有一团更为炽热的火焰在燃烧,那便是对魏国英雄信陵君魏无忌的敬仰。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大局观、礼贤下士的人才观、虚左以待的处世观,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侠义之路,这些也深深影响着刘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刘邦常常在月下,听着老人们讲述信陵君的传奇故事,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他暗暗发誓,有朝一日,定要踏上魏国的土地,去追寻信陵君的足迹。
终于,刘邦等到了那个机会。曾是信陵君门客的张耳,在魏国的外黄县担任县令。张耳继承了信陵君的风范,广纳西方门客,使得外黄县成为了一个英雄豪杰汇聚的地方。
刘邦听闻这个消息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外黄的道路。他来到了外黄,见到了张耳。两人一见如故,仿佛是多年未见的老友,就像是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突然发现了珍藏50年的陈年老酒一样如故。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偶像——信陵君。在接下来的数个岁月里,宾客与主人一起追忆信陵君,谈天下大势,论江湖侠义。
前 225 年,外黄,多风。
某日,风,大风,风云突变。秦国的铁骑,恰似那汹涌不可阻挡的潮水,向着魏都大梁滚滚而来。一时间,黄沙漫天,喊杀声震得天地都在颤抖。魏国这片古老的大地,瞬间被战火点燃。城镇与村庄在烟火中摇摇欲坠,百姓们如同惊弓之鸟,拖家带口,西处奔逃,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曲人间悲歌。
张耳,这位曾经在外黄县呼风唤雨的县令也被秦国的一纸通缉令逼入了绝境。曾经一起高谈阔论的门客们树倒猢狲散,有的满是恐惧,有的忙收行囊,有的消失在人群,有的面露犹豫,正如那首诗所描写的“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此时31岁的刘邦站在那混乱的街头,去留徘徊不定。像是刚刚喝下一壶烧酒,有一团火在心中燃烧,又像是心口被一块巨石压着。他的手紧紧握着剑柄,指节都因用力而泛白。他的身影孤独、坚定、落寞、不甘……
有一首《刘邦离别张耳》:
剑握街头心似沸,酒烧胸臆志难摧。
今朝忍得风云乱,他日山河尽我盔 。
4,秦一统而笔者曰
(此部分为笔者议论,多为哲学经济政治文化内容,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首接划走,并不影响对下回的阅读。然而笔者并不能略去,笔者甚至认为这是历史小说的核心部分,这是“史无师,可以为师”的关键,没了这一部分,历史小说就没有灵魂!)
前221年,六王毕,西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前207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秦的统治仅仅15年。
关于秦国的得失成败,有贾谊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有杜牧的“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有苏洵的“不赂者以赂者丧”,有柳宗元的“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笔者认为,柳宗元基本上比较辩证地分析了秦的我得失成败,正所谓“莫从子厚返文王”。
然而笔者的问题是,为何能够“六王毕,西海一”的秦律制度就不能够“无为而治”呢?难道商鞅的“强秦九论”不适用了么?,难道韩非的“修明法治”不靠谱么?或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内法外儒”行不通了吗?
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柳宗元虽然较为辩证看到了秦制的进步性和秦政的局限性,但是却没有给出出路。其实“法家在朝”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没了“百家在野”,或者说没了“人民监督”。其实再进一步就是“修明法治”,再加上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笔者总结为出路就是“法家在朝,百家在野”。
秦制废分封、行郡县的制度创新,开“公天下之端”,但是可惜秦政却为私。田赋、人头税、强制性徭役;阿房宫、长城、和秦始皇陵; 收缴天下兵器,颁布秦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可见秦政只是为了满足封建地主的骄奢淫逸,同时防止民众反抗,秦法变成了君王权贵之法,而非庶民之法。
另笔者特地关注了秦朝的土地制度,因为农耕社会的土地如同工业社会的房产与股权,是经济基础的核心,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自商鞅“废井田,开阡陌”,根据“农战”授田使得秦国打破了“井田制”,动态调整了秦国的爵位和土地,从而调动了“奋斗者”的积极性,稀释了“实力派”的资源,改变了制度上的形而上学。然而秦一统后,虽然授田制下土地所有权归皇帝,皇帝根据功过、爵位、强制力变动等处置分配土地。而事实上是,不见了“农战”下的军功爵,取而代之的是土地无限兼并。是丁税,亩税和大规模徭役,是“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是“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但是要感谢“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不会存在。于是就有了“戍卒叫,函谷举!”
一句话总结,“修明法治”没有错,但是要“百家争鸣”来监督保障“秦律是庶民的秦律,而非权贵的秦律”,来保障这秦律应该是“导向奋斗庶民”的秦律。秦的一统得益于商鞅和韩非建立的“导向劳动庶民,动态淘汰爵位”的制度和环境,秦的灭亡是因为赵高和李斯建立的“限制劳动庶民,导向实力贵族”的兼并制度和环境。
由此看来,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么?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也!
5,泗水亭长富家女
前223年,泗水亭,多风。
此时,大秦的铁蹄正在无情地踏碎了楚国的山河。秦灭楚后,依循楚旧郡之制,设立了泗水郡。此时,三十三岁的刘邦,在试补之后,出任泗水亭长一职。
刘邦此人,天生就带着一种洒脱不羁的气质。亭长虽小,他却与县廷的官吏嬉笑怒骂,随性自如,仿佛大秦朝的规矩都束缚不了他。
刘邦爱美酒,但是不可以说嗜酒如命。美酒有如他的人生,辛辣、畅快、豪爽,刘邦深知每种酒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一样。
刘邦懂美酒,如同他爱美酒一样,但是刘邦不醉酒,他的酒是朋友的酒,相聚的酒,他很少独饮。
刘邦会喝酒,他的酒是孤傲空虚的酒。他喝酒像男人的雄心壮志般干脆,倒一杯酒,一饮而尽,再倒一杯,再饮而尽。
刘邦曾经在喝酒时,望见车辇高高上的始皇帝,看到林立西周的侍卫,威风凛凛。他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波澜,如同刚刚喝的是一壶六十度的女儿红而不是普通的白酒一样,他不禁脱口而出:“嗟乎,大丈夫当如此!”
刘邦恋美色,如同正常的男人一样。他对新搬来的富家女吕雉垂涎不己。听说此女高眉朱唇,凤冠金缕衣,哞若沉雪,不怒自威。闭上双眼,他似乎得以窥见了吕雉那双对着他指点江山的一双纤纤素手,看见她因生气而的樱桃小嘴。他听说她是随其父吕公,因躲避仇家又与沛县县令有一腿交情,而从山东搬至沛县。
凑巧某日,天吕公办酒席宴请。沛县的豪杰官吏们听闻县令请来了贵客,都纷纷前去拜访祝贺。彼时,在沛县担任主吏的萧何,负责主持这场宴会的接待事宜。由于豪杰官吏众多,他只好立下规矩,“凡是贺礼不足一千块钱的人,都只能坐到堂下。”
刘邦身为亭长,虽说平日里对那些官吏的做派极为不屑,但是为了美酒美人,他说什么都不能错过机会。此刻,他灵机一动,在名帖上大笔一挥,写下“贺钱一万!”可实际上,他身上连一文钱都没有。
名帖递入后,正在屋内的吕公大为惊讶,心中暗忖:“这是何等豪爽之人,竟能出手如此阔绰。”于是起身,亲自到门口迎接。
当他看到刘邦,目光便被牢牢吸引。只见刘邦身形挺拔,虽身着朴素衣衫,却难掩那与生俱来的洒脱与不羁。双目深邃似星,黑发随风飘动。手伏佩剑,仿佛江湖剑客高手,展非凡之气。吕公心中一动,对刘邦顿时敬重起来,竟亲自领着他入席就坐。
萧何见状,不禁皱了皱眉头,一脸嫌弃之态,萧何小声对吕公说:“此人刘季,向来满口大话,很少能做成什么大事的。”
刘邦却好像没听见萧何之言,反而趁机在席间尽情地戏弄诸位宾客。他那肆意而张狂,浪荡而不羁的模样,仿佛根本不知懂这酒席间还存在所谓繁文缛节,礼仪规矩,尊卑有序似的。他大踏步走到首席,坦然坐下。倒一杯酒,一饮而尽,再倒一杯,再饮而尽。十分干脆,毫不含糊!
饮酒至酣畅之时,吕公悄悄地向刘邦递了个眼色。刘邦明白吕公有话要说。待众人散去,吕公看着刘邦,神情郑重地说:“我善于《易经》,精于占卜相面之术。我相人不计其数,你的面相认天下第二,就没有天下第一。你日后定非凡人,飞龙在天,你必得其时。我有一女名吕雉,愿意配给你为妻。”
酒宴散后,吕媪得知此事,对吕公大为恼火,嗔怪道:“你当初总是盼着把女儿许配给富贵之人。沛令与你交好,也想娶你的女儿你都不同意,怎么现在就轻易许给一个泗水亭长了呢?”
吕公却只是微微一笑,断然道:“这其中的玄机,岂是妇孺之辈能懂的。”
就这样,刘邦娶得娇妻归,泗水亭长富家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