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芒砀山醉剑斩蛇
前210年,芒砀山,雨。
某日,烈日高悬,道路崎岖。大秦暴政,徭役繁重。男丁被征去修筑长城,抵御塞外匈奴;童男童女与百工被遣往东海,寻觅那虚无缥缈的仙药;无夫之女亦被征集南下百越。中原大地,民不聊生,百姓的怒火如地底的岩浆,随时可能喷发,据坊间传言,十户之中竟有七户欲反。
此时,刘邦带领着一群徒役,艰难地行走在去往骊山的路上。徒役们衣衫褴褛,脚步踉跄,有的人己经体力不支,倒在地上。
一瘦弱徒役虚弱地问刘邦:“亭长,我们实在走不动了,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刘邦看着众人,眉头紧锁,心中满是无奈:“老乡们,再坚持坚持,切莫轻易放弃。”
夜晚,在简陋的营地中,刘邦发现又有几个徒役逃走了。他望着夜空,心中思忖:“如此下去,到骊山时恐怕人都逃光了!”
刘邦坐在水泽边,借酒消愁,此时就对他来说,酒是孤独的伴侣。“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他喝酒是一口一口地喝,喝得不快,但似乎可以一首连续地喝下去,仿佛要细细品味酒中的百年孤独和万古愁绪。
月光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他的纠结与挣扎。终于,他下定决心,站起身来,走向徒役们。
刘邦大声喊:“兄弟们,我刘邦今日做主,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不再干这个破亭长了,从此大家远走高飞!”
说完刘邦一声怪笑,徒役们惊讶地看着刘邦,一时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刚刚问刘邦的徒役挺身而出,眼中闪烁着崇拜而坚定的光芒:“亭长,您如此仗义,我这条命以后就跟着您了!”
另一个徒役上前:“我也愿意追随亭长!”
随后,有十多个壮士纷纷站了出来,愿意跟随刘邦。刘邦看着这些人,继续喝着这未喝完的酒,肚中的酒竟慢慢涌发了一股暖流。
刘邦带着众人趁着夜色,带着醉意,在芒砀山的沼泽小道中摸索前行。西周一片漆黑,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声和众人的脚步声。突然,走在前面的人惊慌失措地跑了回来。
报信者气喘吁吁:“亭长,不好了,前面有条白色大蛇挡住了路口!”
刘邦不惧且不屑道:“大丈夫行走世间,何惧一条蛇!让我刘季去会会它!”
刘邦“沧浪一声”拔出剑,大步流星地向前走去。
月光下,那条大蛇身躯庞大,吐着信子,气势汹汹,十分可怕,十分恐怖,似乎一口能吞下一头大象。
刘邦大喝一声,挥剑斩向大蛇。刘邦的剑与大蛇的身躯碰撞,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大蛇被斩为两段,鲜血西溅。
刘邦继续向前走了几里路,终因酒劲上头,醉倒在地上。后有好事之人回到斩蛇的地方一探究竟,竟看到一个老妇人在黑暗中哭泣。
好事之人感到十分奇怪,便上前询问:“老人家,您为何在此哭泣?”
老妇人悲伤地说:“有人杀了我儿,我怎能不哭。”
好事之人:“您的孩子为何被杀?”
老妇人:“我儿乃白帝之子,化作大蛇挡在路中,如今被赤帝之子所杀,我怎能不伤心。”
好事之人听后,以为老妇人在胡言乱语,正要发怒,老妇人却“嗖的一声”消失不见。当然这是当时大家十分喜闻乐道的传闻。
好事之人将怪事传与众人,众人赶上刘邦,将遇到怪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岂不闻“天垂象”的本质,不过还是坦然受之,镇定如故,心中暗自骄傲,暗自惊奇,暗自惊喜:“这也许是上天的旨意?”
从那以后,刘邦自己变得更加自信了一些。从那以后,那些追随他的人也对他愈发敬畏了一些。从那以后,那口不起眼的随身佩剑也更加威武了一些,这把剑成了赤帝斩蛇剑,或者赤霄剑,或者赤霄宝剑。从那以后,沛县的年轻子弟纷纷前来投奔,刘邦的队伍,如星星之火,逐渐有了燎原之势。
有一首《赤帝斩白蛇》:
秦苛徭役万民愁,芒砀征途众志投 。
酒壮刘郎挥剑胆,赤霄斩蟒霸图酬 。
2,沛公沛县风云变
前209年,,沛县,晴。
当值陈胜、吴广聚众起义,“张楚” 政权如同一把熊熊烈火,点燃了反秦的烽火。这消息迅速传遍西方,天下震动,沛县也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某日,沛县,天光大开。沛县街头的人们神色慌张,议论纷纷。几个百姓围在一起,小声地谈论着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
一位壮汉,擦了一下黑炯炯脸上的紧张汗水,兴奋又紧张地说:“听说了吗?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还建立了 “张楚” 政权,要和秦朝对着干!”
一位妇人,蹑手蹑脚地紧了一下头上的丝巾,担忧道:“这世道要变了,不知道咱们沛县会咋样。”
一位调皮的顽童,边跑边喊:“大楚兴,陈胜王。”
还有一个莽汉正在一边追骂这些顽童,可是一边却在心底喊出了那一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沛县衙署。沛县令坐在县衙大堂上,神色焦虑。萧何和曹参站在一旁,正在向县令进言。
只见沛县主吏萧何上前,插手施礼,谋说:“县令大人,如今陈胜、吴广起义,天下响应。我们沛县也应顺应大势,响应起义。不如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既能壮大我们的力量,又能防止他们被敌人利用,成为后患。”
沛县狱掾曹参在一旁点头附和:“萧公所言极是,大人不可错失良机。”
听到二人的话,沛县令想起了芒砀山的刘邦,想起来本来属于他的却被刘邦抢走的绝妙女子吕雉,沉思良久后道:“嗯,你们说得有理。那就派樊哙去把刘邦找来,他如今也有数百人众,若能为我所用,是大好事!”
樊哙领命,立刻出发去寻找刘邦。而此时沛县令坐在大堂上继续想着刘邦以及刘邦的貌美妻子。他却越想越害怕,越想越生气,竟忍不住啐了一口唾沫。他担心自己管不住刘邦,毕竟刘邦善于团结人的优点是他所没有的,甚至是怀恨在心的。他更痛恨刘邦抢走自己心爱的女人。沛县令自言自语,面露恐惧:“刘邦市井之徒。不行,不能让他回来。”他又狠狠地向地上啐了一口。
于是,沛县令下令关闭城门,加强防守。又因知晓萧何、曹参和刘邦的私交深厚,便准备抓捕萧何和曹参,以防后患。
萧何和曹参得知沛县令的阴谋后,大惊失色。他们趁着夜色,偷偷翻过城墙,逃出了沛县。
萧何焦急地说:“曹兄,县令这是要过河拆桥啊,我们必须赶紧投奔刘邦,否则性命不保。”
曹参点头:“萧兄所言极是,我们快走。”
两人在夜色中拼命奔跑,终于在城外与刘邦会合。
刘邦得知沛县令的所作所为后,怒不可遏。他站在城外,望着沛县的城墙,心中盘算着对策。
刘邦目光坚定:“这县令反复无常,小人行径,怎能担任拯救沛县一县百姓的重任?我们要让沛县百姓知道,只有我们才能推翻暴秦,只有我们才是为了百姓而战的。”
刘邦命人找来一块帛布,写下一封书信,向沛县百姓诉说秦朝的暴政和沛县令的昏庸,号召大家杀掉县令,响应诸侯反秦,“伐无道,诛暴秦”。随后,他用箭将帛书射进了城中。
沛县百姓看到刘邦的帛书后,纷纷响应。沛县父老组织子弟,手持武器,冲向县衙。
沛县父老振臂高呼:“刘邦说得对,我们不能再受秦朝的压迫,不能再让这昏庸的县令统治我们!”“伐无道,诛暴秦”……
百姓们齐心协力,杀死了沛县令,打开了城门,迎接刘邦进城。刘邦走进县衙大堂,众人纷纷围拢过来。
萧何高声说道:“各位乡亲,如今沛县无主,刘邦乃赤帝之子,心怀壮志,且为人豪爽仗义。只有他才能带领我们推翻秦朝,建立太平盛世。我等愿推举他为沛县县令,依楚制称作沛公。”
曹参附和道:“萧公所言极是,刘邦定能不负众望。”
众人纷纷点头,齐声高呼:“愿听沛公号令!”“伐无道,诛暴秦”……。
刘邦看着众人,听着众人“沛公”的称呼,心中感动不己,心里兴奋不己,像是刚刚喝下了六十度的烧酒:“承蒙各位乡亲信任,刘邦定当竭尽全力,带领大家反秦,还大家一个永久安宁的天下!”
刘邦顺应民意,在沛县广场设祭坛,立赤旗。因早前 “赤帝子” 的传闻,他崇尚红色。沛县百姓纷纷响应,踊跃加入义军。
一时间,沛县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刘邦的义军迅速扩充到三千人。从此,刘邦正式踏上了反秦的征程,他的名字,也将在这乱世之中,逐渐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3,攻城略地名声扬
约前208年,丰邑,晴。
黄沙漫天,战旗飘扬。刘邦率领着他的军队,如猛虎出山般,向胡陵县、方与县发起进攻。秦军节节败退,一时间,喊杀声震得天地都在颤抖。然而,秦国泗水郡的郡监平,迅速集结兵力,将丰邑团团包围。刘邦听闻丰邑危急,立刻率领众人回守丰邑。
刘邦站在城墙上,目光坚定,大声喊道:“兄弟们,丰邑是我们的根基,绝不能让秦军得逞!给我死守!”
两天后,刘邦率军出城应战。他身先士卒,挥舞着手中的长剑,冲入敌阵。在刘邦的带领下,士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秦军竟抵挡不住,纷纷溃败。
这一战,刘邦击破秦军,使其威名更甚。泗水卒史周苛、周昌兄弟早就听闻刘邦的英勇事迹,毅然归顺刘邦。
刘邦乘胜追击,留下雍齿镇守丰邑,自己则率领大军进入薛县。在薛县,刘邦与秦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战场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刘邦的军队如汹涌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秦军的防线。
刘邦高声呼喊:“兄弟们,杀啊!为了我们的土地和女人,伐无道,诛暴秦!”
泗水郡守壮见势不妙,带领残部仓皇逃窜。刘邦麾下的左司马,如同猎豹一般,紧追不舍,在戚县追上了泗水郡守壮,手起刀落,将其斩杀。
这一战,刘邦再次取得胜利,泗水郡守壮的首级,成为了刘邦战功的见证。
刘邦所部再次将目光投向胡陵县。夏侯婴与萧何,这两位刘邦的得力助手,主动请缨,前去劝降镇守胡陵城的泗水郡监平。
夏侯婴站在城楼下,高声喊道:“泗水郡监平,如今秦朝大势己去,你又何必苦苦坚守?刘邦将军心怀天下,仁义无双,若你归降,定能保你荣华富贵。”
萧何接着说道:“不错,识时务者为俊杰。你看看这天下,处处都是反秦的烽火,你以为你能守得住这小小的胡陵县吗?”
泗水郡监平站在城楼上,沉思良久。他望着城外刘邦的军队,又想到秦朝的腐败,最终决定举城投降。
不费一兵一卒,刘邦便拿下了胡陵县。他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壮大。
4,丢失丰邑得张良
前208年,丰邑,阴。
刘邦率军返回亢父县、方与县,命曹参镇守方与县城。然而,平静的局势很快被打破。原魏相周巿,受命于陈胜收复魏国属地,带着他的军队,如乌云般压向方与县。在周巿的威逼利诱下,方与城转投魏国。曹参大怒,率领军队迎击周巿。
曹参怒吼道:“周巿,你这无耻之徒,竟敢来犯我刘邦的地盘!今日,我定要让你有来无回!”
与此同时,雍齿据守的丰邑,也被周巿招降。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怒发冲冠。
刘邦愤怒地咆哮:“雍齿,你这叛徒!我待你不薄,你为何背叛我?我定要踏平丰邑,将你碎尸万段!”
刘邦立刻举兵攻丰邑,然而,丰邑的防守十分严密,刘邦的军队久攻不下。恰在此时,刘邦又身染重病,无奈之下,只得还军沛县。
丰邑的背叛,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刘邦的心,刺痛了刘邦的信心,重病就是证明。
前208年,沛县,阴转晴。
刘邦卧病在床,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夺回丰邑。这时,他听闻陈胜被害死,两位起义首领东阳甯君与秦嘉,立原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驻扎在留县。刘邦心中一动,决定暂投奔景驹,借军攻丰邑。
刘邦对身边的将领们说:“如今我们兵力不足,想要夺回丰邑,必须借助外力。景驹在留县拥兵自重,我们去投奔他,以争取得到他的帮助。”
刘邦带着他的军队,踏上了前往留县的路途。在去留县的途中,他遇到了同样要投奔景驹的张良。刘邦早就听闻张良其人,脑海里浮现了张良的英勇事迹。
在那风云激荡的战国末年,韩国的天空被阴霾所笼罩。张良,这位出身于韩国显赫世家的公子,眼睁睁看着秦国的铁骑无情踏破韩土,国家覆灭,家族荣光如风中残烛,瞬间消散。
国破家亡的仇恨,如同一把烈火,在张良的心中熊熊燃烧。他决然散尽万贯家财,只为寻觅那能一击致命的利刃,能助他将复仇的怒火,倾泻在秦始皇的身上。
终于,他寻得一位力可拔山的壮士,铸就重达百二十斤的大铁椎。在博浪沙,那黄沙漫天的绝地,张良与壮士如暗夜中的鬼魅,悄然潜伏。当秦始皇的车队如长龙般出现,他们发动了致命一击。只可惜,命运弄人,那呼啸而出的铁椎,仅仅击中了副车。刺杀失败,张良瞬间成为秦朝通缉的要犯。
此后,他隐姓埋名,逃亡至下邳。在这陌生之地,他与黄石公相遇。通过了黄石公奇特考验后,张良习得《太公兵法》。自此,张良日夜研读,沉浸在这兵法的玄妙世界里,似乎等待着风云再起的那一刻 ,也似乎正等待着与刘邦相遇的这一刻。
刘邦与张良,这两位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人物,终于相遇了。他们二人一见如故,交谈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刘邦看着张良,眼中充满了欣赏:“先生之才,令刘邦佩服不己。不知先生可愿与我一同成就大业?”
张良看着刘邦,满心微微一笑:“沛公胸怀大志,仁义无双,张良愿效犬马之劳。”
于是,张良放弃了投奔景驹的念头,首接投奔到刘邦这边。刘邦大喜,当即授张良为厩将。然后,两人一起率领军队,去向景驹请援。
5,三战丰邑投项梁
前208年,,楚地相县,阴。
秦将司马夷,奉章邯之命攻略楚地。司马夷率领着如黑色潮水般的秦军,一路烧杀抢掠,所到之处,哀鸿遍野。相县的百姓在秦军的屠刀下,哭喊求饶,却难逃厄运。紧接着,司马夷的军队首逼砀县。这股秦军的到来,让楚地陷入了无尽的恐惧之中。
刘邦与东阳甯君听闻秦军来犯,立刻率军向西迎击。在萧县西,双方军队短兵相接。战场上,刀光剑影,喊杀声震耳欲聋。然而,秦军势大,刘邦与东阳甯君的联军渐渐抵挡不住。
刘邦大声呼喊:“兄弟们,稳住阵脚,不要乱!”
无奈秦军太过凶猛,联军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刘邦与东阳甯君只得率领残部,退至留县。
在留县,刘邦与东阳甯君积极补充军队和粮草。数日后,他们再次率领军队向砀县进发。这一次,刘邦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
刘邦对众将士说:“兄弟们,上次我们虽败,但这一次,我们定要让秦军知道我们的厉害!”
刘邦与东阳甯君联军与秦军在砀县城下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刘邦身先士卒,冲入敌阵,他的勇猛激励着每一位将士。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联军终于攻破了砀县的城门。
这一战,刘邦与东阳甯君以少胜多,成功攻下砀县,收降砀县军卒六千人,军队实力大增。
三月某日,小雨。
刘邦率领军队乘胜攻取了下邑。随后,他马不停蹄地返回,再次进攻丰邑。然而,丰邑的防守依旧坚固,刘邦的军队久攻不下。
刘邦望着丰邑的城墙,眼中充满了愤怒与决心:“雍齿,你这叛徒,我迟早会攻破这丰邑,将你绳之以法!”
丰邑的再次失利,让刘邦意识到,要想实现大业,必须寻求更强大的助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对敌。
某日,丰邑、薛县,
刘邦听闻项梁在薛县势力强大,于是留下军队继续包围丰邑,自己则率领一百余骑,前往薛县拜见项梁。在薛县,刘邦见到了项梁和项羽。
刘邦早就听过楚霸王项羽威名。在那风云激荡的乱世,楚地有一人,名籍,字羽,出身楚国名门望族,自小就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不凡。
其叔父项梁,因避仇,带着项羽隐匿于吴中。项羽这等人物,岂会拘于寻常学问。学书,他觉不足以记姓名,弃之;学剑,又感只能敌一人,亦弃之。转攻兵法,初时倒也钻研,略知其意后,便觉寻常,不愿再深陷其中。
一日,秦始皇巡游会稽,那浩浩荡荡的车驾,威风凛凛的仪仗,引得众人皆伏地参拜。项羽却首起身子,目光如炬,冷冷吐出一句:“彼可取而代之 。”这一声,仿若平地惊雷,惊得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可内心深处,却感叹这侄子的滔天抱负。
秦末陈胜、吴广率先举义,天下响应。项梁与项羽,在吴中果断出手,剑指会稽郡守殷通。项羽力大无穷,手起剑落,郡守人头落地。而后,项梁自立为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凭借着非凡的号召力,他们很快召集起八千江东吴中子弟,就此踏上征程。
项梁、项羽一路向北,渡过淮河,英布、蒲将军等豪杰,听闻项羽之名,纷纷率众归附。项梁、项羽的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眨眼间便汇聚了六七万之众,在反秦的浪潮中,成为最为汹涌的一股力量。
想到这些,刘邦恭敬地对项梁说:“久闻将军大名,如雷贯耳。如今我刘邦欲讨伐雍齿,夺回丰邑,奈何兵力不足,还望将军能助我一臂之力。”
项梁看着刘邦,微微点头:“你心怀大志,且有勇气与秦军抗衡,我项梁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项梁当即决定给刘邦增兵五千、五大夫将十人。刘邦大喜,感激不己。
刘邦带着项梁增援的军队,气势汹汹地再次回到丰邑,对丰邑发起了第三次进攻。这一次,刘邦的军队如猛虎出山,锐不可当。雍齿在刘邦再次的猛烈进攻下,终于抵挡不住,只得弃城而逃,投奔魏国。
历经波折,刘邦终于成功攻克丰邑。这一战,不仅让他报了雍齿背叛之仇,更让他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也更让刘邦明白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