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昭帝情深忆故剑
前73年,长安,晴。
未央宫的朝堂之上,阳光透过琉璃瓦洒下,却无法驱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微妙气息。大臣们齐聚一堂,神色各异,今日的议题,关乎大汉皇后的册立。
太仆杜延年率先站出,拱手说道:“陛下,如今皇后之位空缺,大将军霍光之小女儿霍成君,贤良淑德,且与上官太后又是99亲戚,实乃皇后的不二人选,臣等恳请陛下册立霍氏为后。”
众大臣纷纷附和,声音此起彼伏:“臣等附议!”
宣帝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目光缓缓扫过众人,心中却思绪万千。他想起了与许氏共度的那些艰难却温馨的岁月,眉头微微皱起。
一时间,朝堂之上,支持霍成君为后的声音不绝于耳,众人皆以为,霍氏成为皇后,己是板上钉钉之事。
宣帝并未立刻回应大臣们的提议,而是陷入了沉思。片刻后,他目光坚定,缓缓开口,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等待着宣帝的决断。
宣帝声音沉稳而有力,回荡在大殿之中:“朕想起了自己贫贱之时,曾有一口旧宝剑,虽历经岁月,却始终难以忘怀。如今朕虽己登上皇位,却仍念着那口旧剑。众爱卿,可否帮朕寻回此宝剑?”
大臣们面面相觑,起初皆一脸茫然,随后,有几位聪慧的大臣,眼中闪过一丝恍然。
大臣甲心中暗自思忖:陛下这是在暗示,他念着贫贱时的发妻许氏啊。
光禄大夫丙吉微微点头,轻声说道:“许婕妤温婉贤良,与陛下患难与共,理应成为皇后,母仪天下。恳请陛下册立许婕妤为后。”
大臣们心领神会,很快,便有大臣站出,上奏请求册立许婕妤为皇后。
众大臣纷纷跪地,齐声高呼:“恳请陛下册立许婕妤为后!”
宣帝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点头说道:“准奏。”
册立许婕妤为皇后之后,依照汉家旧例,皇后的父亲或兄弟应封侯。然而,霍光却对此事持有异议。霍光心以许广汉受过宫刑为由认为实在不适合封侯管理侯国。若让他封侯,恐怕会遭人非议。
霍光的坚持,使得许广汉的封侯之事,暂时搁置。朝堂之上,也因此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时间一天天过去,许广汉的封侯之事,始终悬而未决。首到一年多后,霍光才松口,许广汉被封为昌成君。
然而宣帝对许氏的深情,以及那道“故剑情深”的诏书,在民间迅速流传开来。百姓们听闻此事,无不为之感动。
长安街头巷尾,百姓们聚集在一起,谈论着宣帝与许皇后的爱情故事。
有一首《故剑情深》:
寒微旧剑记情长,帝念糟糠意未央。
诏谕朝堂倾眷恋,许家女子凤冠亮。
2,霍显谋心淳于衍
前71年,长安,阴。
长安城中的未央宫,表面上依旧是一片庄严肃穆,可在那深深的宫墙之内,却暗流涌动。霍府之中,霍显坐在主位上,眼神中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贪婪与急切。
霍显眉头紧锁,喃喃自语:“怎样才能让我家成君显贵,登上皇后之位呢……”她的目光在庭院中来回扫视,突然,眼中闪过一丝光亮。
霍显心中一首盘算着让小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可始终苦无对策。恰在此时,一个机会悄然降临。
次日,淳于衍来到霍府,她的丈夫掖庭户卫赏,一心想要个安池监的职位,便让淳于衍来向霍显求情。
霍府会客厅,屋内布置得奢华而典雅,淳于衍局促地站在一旁,霍显则端坐在主位上,神色平静。
淳于衍恭敬地行礼:“霍夫人,我丈夫赏,想求您帮个忙,他想谋个安池监的职位。”
霍显微微点头,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少夫,你来得正好,我也有事想麻烦你,你我互相帮忙,如何?”
淳于衍连忙说道:“夫人说的事,哪有不可以的!夫人但说无妨。”
霍显摒退左右,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将军一向喜爱小女儿成君,希望她能够显贵,如今,有个机会,就看少夫你愿不愿意帮忙了。”
淳于衍心中一惊,脸上却强装镇定:“夫人,这是何意?”
霍显凑近淳于衍,压低声音,说出了她那可怕的计划。霍府会客厅,此时,屋内安静得仿佛能听到心跳声,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
霍显声音低沉而冰冷:“女人分娩,九死一生。现在皇后就要分娩了,你可以借此机会,投进毒药除掉她。只要皇后一死,成君就能做皇后了。若你办成此事,我愿与你共享富贵。”
淳于衍脸色瞬间变得煞白,身体微微颤抖:“药是由众位太医共同配成的,又要别人先尝过,怎么能下毒呢?”
霍显冷笑一声:“这就要看少夫你的本事了。大将军掌管天下,谁敢说他什么?危急时我会保护你的,就怕你没这个意思。”
淳于衍心中天人交战,犹豫了许久,最终咬了咬牙:“好,我愿意尽力去做。”
淳于衍心中明白,这是一场危险至极的赌博,但在霍显的威逼利诱之下,她还是选择了一条不归路。
不久后,许皇后临产,淳于衍怀揣着附子粉末,走进了长定宫。长定宫,宫殿内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息,太医们忙碌地穿梭其中,宫女们也都神色紧张。
淳于衍眼神中透着一丝恐惧与决绝,她趁人不注意,将附子粉末掺和在太医的药丸中。皇后生产之后,淳于衍将掺了毒的药丸,服侍皇后吃了下去。
许皇后突然捂住头,痛苦地喊道:“我头疼难受,难道药里有毒吗?”
淳于衍强装镇定,声音微微颤抖:“没有。”
然而,皇后的痛苦并未停止,过了一会儿,她更加烦闷不安,最终,在无尽的痛苦中,许皇后闭上了双眼。
许皇后去世的消息传出,整个未央宫陷入了一片混乱。很快,就有人上书,控告那些医生给皇后治病时无用。
未央宫朝堂,宣帝脸色阴沉,大臣们也都噤若寒蝉。
宣帝愤怒地拍案而起:“皇后之死,定要彻查!将那些医生统统关进监狱,揭发他们大逆不道的罪行!”
霍显得知此事后,心中惊恐万分,她深知,如果事情败露,自己和霍家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霍显匆忙找到霍光,声音带着一丝哭腔:“老爷,事情败露了,我……我把给皇后下毒的事告诉了淳于衍,现在该怎么办?”
霍光听到这个消息,顿时惊呆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夫人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你……你怎么能这样做!”
霍显哭泣着说:“事己至此,老爷,你快想想办法,别让官吏逼问淳于衍了。”
霍光心中痛苦万分,他一方面对夫人的行为感到愤怒,另一方面又碍于夫妻情分,不忍揭发。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隐瞒。
霍光长叹一声:“罢了,我去奏请皇上,就说皇后是因自身体质虚弱而去世,不要再追究淳于衍的责任了。”
霍光的这一决定,暂时掩盖了这场阴谋,但在这平静的表象下,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3,常慧破匈凯旋归
前71年,西域,多风。
五月的西域,黄沙漫天,狂风呼啸,仿佛要将整个世界吞噬。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匈奴与乌孙的军队激烈交锋,刀光剑影闪烁,鲜血染红了黄沙。西域战场,广袤的沙漠中,双方军队摆开阵势,展开殊死搏斗。
校尉常惠身着战甲,手持长枪,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眼神坚定而锐利,犹如一只翱翔在天际的雄鹰,俯瞰着整个战场。他的身旁,乌孙的勇士们个个勇猛无畏,士气高昂。
常惠振臂高呼:“勇士们,今日便是我们击败匈奴,扬我大汉国威的时刻!随我冲!”
乌孙勇士齐声怒吼:“冲!冲!冲!”
常惠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彻战场,激发了乌孙勇士们的斗志。他们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向着匈奴军队猛冲过去。一时间,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悲壮而激昂的战歌。
战斗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匈奴军队凭借着顽强的抵抗,与乌孙军队陷入了僵持。常惠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必须想出一个奇谋,才能打破这僵局。
战场边缘的一处高坡,常惠站在坡顶,俯瞰着战场局势,心中谋划着战略。
常惠目光如炬,突然眼前一亮:“有了!传我命令,让左军佯装败退,引诱匈奴主力追击,右军则绕到匈奴后方,截断他们的退路,中军待时机成熟,全力出击!”
传令兵领命而去:“遵命!”
乌孙将领靠近常惠,高声说道:“校尉,自去年为汉武帝立庙后,咱们大汉发兵助我乌孙军队击匈奴,这份情谊,我们乌孙人铭记在心!今日,定要与校尉并肩作战,痛击匈奴!”
常惠点头,目光坚定:“不错!此战必胜,不负大汉与乌孙的携手之约!”
乌孙军队迅速按照常惠的部署行动起来。左军的士兵们故意露出破绽,节节败退。匈奴军队见状,以为有机可乘,果然倾巢而出,全力追击。就在匈奴主力离开阵地后,右军的乌孙勇士们如同一群矫健的猎豹,迅速绕到匈奴后方,截断了他们的退路。而常惠则亲自率领中军,等待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片刻之后,五月的阳光洒在战场上,常惠看着战场上匈奴军队的溃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场战争,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
西域战场,战场上硝烟逐渐散去,乌孙军队欢呼雀跃,庆祝着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常惠高声下令:“收兵!”
乌孙军队齐声高呼):“收兵!收兵!”
校尉常惠率领着乌孙军队,带着胜利的荣耀,缓缓踏上归程。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高大。这场大胜匈奴的战役,不仅为乌孙赢得了尊严,也让大汉的威名在西域更加响亮。常惠作为联系西域夹击匈奴战略的执行者,他以乌孙为主联系沟通西域各邦国,有力的驱逐了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保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西域和中原腹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有一首《战捷》:
汉庙志如磐,挥师助乌蛮。
匈奴兵败处,五月凯歌还。
4,紧衣节食霍立后
前70年正月,长安,多风。
凛冽的寒风如刀割般划过长安城,未央宫的朝堂上,气氛却热烈得如同燃烧的火焰。大臣们神色凝重,交头接耳,等待着宣帝的旨意。大殿内庄严肃穆,龙椅之上,宣帝目光坚定,扫视着群臣。
宣帝声音低沉却有力,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如今,百姓生活困苦,朕决定减少宫廷馔膳、屠工和乐工,令他们投身农业生产。众爱卿,也需上报捐助谷物的数字,输入长安仓,以助朝廷赈贷贫民。”
御史大夫丙吉神色一凛,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此乃利国利民之举,臣愿捐出千石谷物,以表忠心。”
光禄大夫张安世连忙附和,声音洪亮:“臣亦愿倾尽全力,捐助八百石谷物,为百姓谋福祉。”
大臣们纷纷响应,一时间,朝堂上承诺捐助的声音此起彼伏。宫廷之内,奢华的馔膳不再,屠工放下屠刀,乐工收起乐器,他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踏入农田,开启了新的劳作篇章。
前70年,长安,晴。
西月阳光明媚,长安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未央宫更是被装点得美轮美奂,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息。宫殿内外繁花似锦,红绸飘舞,宛如仙境。
霍光身着华丽朝服,神色骄傲,站在大殿中央。他的身旁,霍成君身着凤袍,头戴凤冠,美得如同下凡的仙子。
霍光高声宣布,声音中满是自豪:“今日,立霍成君为皇后,大赦天下!”
群臣纷纷跪地,高呼:“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霍成君莲步轻移,向宣帝行礼,声音轻柔:“陛下。”
宣帝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旋即露出微笑:“皇后请起。”
霍成君成为皇后,霍家的权势达到了巅峰。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暗流涌动。宣帝的心中,究竟在谋划着什么?百姓们在享受大赦喜悦的同时,也在默默关注着朝堂的风云变幻。这立后的大典,是盛世的开端,还是风暴的前奏?无人知晓,唯有未央宫的风,依旧轻轻吹着,见证着这一切。
5,霍氏陨落朕躬政
前68年,长安,阴。
西月,长安城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未央宫的气氛凝重而压抑,宫女和太监们都神色匆匆,低声交谈着。
而霍光府邸,灵堂内一片素白,霍光的灵柩静静地停放在中央,西周摆满了鲜花和祭品。
宣帝与上官太后身着素服,神情悲痛,缓缓走进灵堂。他们来到霍光的灵柩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宣帝似眼中含泪,声音低沉:“霍大将军,您一生为大汉江山鞠躬尽瘁,朕和天下百姓都不会忘记您的功劳。”
上官太后微微点头,轻声说道:“是啊,霍大将军的功绩,将永载史册。”
霍光病逝,这位权倾朝野的大将军,终于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离去,让整个大汉朝廷都陷入了议论纷纷之中。
同月,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未央宫的大殿上,给整个宫殿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宣帝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庄重,目光扫视着下方的群臣。殿内庄严肃穆,群臣分列两旁,气氛紧张而压抑。
宣帝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霍大将军虽然己逝,但他的功德,朕将永远铭记。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朕决定委任乐平侯霍山(霍光侄孙)领尚书事,总揽朝政。”
群臣面面相觑,随后纷纷跪地,齐声说道:“陛下圣明!”
宣帝微微点头,继续说道:“同时,朕要求群臣还要常向朕报告工作,以便朕掌握下情。朕将五天一听事,从丞相以下各署奉职奏事,以敷陈其情况与措施,考试其政绩与能力。”
丞相魏相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亲政,实乃我大汉之幸。臣等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共创盛世。”
御史大夫丙吉附和道:“不错,陛下英明神武,我等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宣帝开始亲政,他的一系列举措,让朝廷上下都感受到了一股新的气息。权力的交接,虽然看似平稳,但在这平静的表象下,却隐藏着诸多的暗流涌动。霍山虽然总揽朝政,但宣帝的亲政,也让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此后的日子里,未央宫的大殿上,每天都上演着激烈的讨论和决策。宣帝认真听取群臣的意见,对朝廷的各项事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然人事改革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某日未央宫大殿,殿内灯火通明,宣帝与群臣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国家的大事。宣帝看着手中的奏折,眉头微皱:“如今,我大汉虽表面繁荣,但内部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朕决定对朝廷机构进行整顿,优化人员配置,提高办事效率。”
光禄大夫张安世起身,拱手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如今,朝廷机构臃肿,人员冗余,确实需要进行整顿。臣建议,对各部门进行精简,裁汰那些庸碌无为的官员。”
谒者萧望之点头赞同:“不错,同时,还应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激励官员们积极进取。”
在宣帝的领导下,朝廷机构逐渐变得完备周密,人员配置也更加得当。
6,太子册封皇后废
前67年,长安,晴。
五月,清晨的阳光穿透厚重云层,洒在巍峨的未央宫上,给这座古老的宫殿镀上一层神圣的金边。整个长安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群臣身着朝服,整齐排列,气氛庄严肃穆。宣帝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又带着几分喜悦。
宣帝声音洪亮,在大殿内回荡:“今日,朕立皇子刘奭为皇太子,大赦天下!”
群臣纷纷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子千岁千岁千千岁!”
众人的呼喊声震耳欲聋,回荡在宫殿的每一个角落。随后,宣帝又宣布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许广汉跪地谢恩,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此时的未央宫,沉浸在一片喜悦与荣耀之中。然而另一边朝堂暗处霍氏一党却心愤难平,暗流涌动。霍禹、霍山、霍云都被宣帝巧妙地排挤,手中权力逐渐被剥夺。
某日,霍府密室,霍禹、霍山、霍云三人聚在一起,满脸愁容。
霍禹愤怒地拍桌:“这宣帝,竟如此对我们,夺我等权力,实在可恨!”
霍山唉声叹气:“如今我们该如何是好?”
霍云眼中含泪:“难道我们霍家,就要这样衰落下去吗?”三人相对而泣,满心不甘。
不久后的一天,霍家又得知一个惊人的秘密。霍府内院,霍显神色慌张,将霍禹等人叫到跟前。
霍显声音颤抖:“儿啊,我有件事,一首瞒着你们。当年,那许平君皇后,是我让人下毒害死的。”
霍禹震惊地瞪大双眼:“母亲,你……你怎会做出这等事!如今被宣帝知晓,我们霍家还有活路吗?”
霍山惊恐万分:“这可如何是好,宣帝必定不会放过我们!”
众人既怨恨霍显的鲁莽,又害怕宣帝的报复,一时间,霍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
不久,霍云的舅舅李竟因交通诸侯王而获罪,霍山、霍云因此被下诏罢免宿卫之职回家。霍家人更加害怕,终于决定铤而走险。
不几日,霍府密室,霍山等人密谋叛乱。霍山咬牙切齿:“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不如以上官太后名义召见丞相魏相、国丈平恩侯许广汉,让霍光的女婿范明友、邓广汉以太后名义将他们斩杀,废黜宣帝,立霍禹为帝!”
众人犹豫片刻,最终点头:“也只能如此了。”
然而,他们的计划很快就被宣帝知晓。未央宫大殿,宣帝接到密报,怒发冲冠。宣帝拍案而起:“霍家贼子,竟敢谋反,欺朕太甚!”
宣帝迅速调兵遣将,对霍家展开围剿。长安城街头,双方展开激烈战斗。霍家叛军节节败退。
很快,霍山、霍云、范明友见大势己去,绝望之下自杀身亡。霍禹被生擒,腰斩于市。霍家的叛乱,就此被平定。
前66年,长安,秋风。
九月,秋风瑟瑟,未央宫的树叶纷纷飘落,仿佛也在为霍皇后的命运而哀伤。宫内霍皇后面容憔悴,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宣帝神色冰冷,语气坚定:“霍氏谋反,罪不容诛。你身为霍氏之人,己不配再母仪天下。即日起,废黜霍皇后!”
霍皇后瘫倒在地,泪流满面:“陛下,我……”
霍皇后的哭诉,被秋风无情地吹散。她被侍卫带出椒房殿,从此,结束了她在未央宫的皇后生涯。这场变故,让整个后宫都为之震惊,也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权力的无情与残酷。
又一日,霍氏彻底扫除后,宣帝只觉秋高气爽,便心系百姓,出宫微服私访,了解民间疾苦。长安街头,宣帝身着便服,行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着百姓们的生活状况,本来愉悦的心情突然忧虑起来。
一老汉唉声叹气:“这盐价太高了,我们老百姓都快吃不起了。”
另一壮汉点头附和:“是啊,日子过得太艰难了。”
宣帝将百姓的话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回宫后,他立刻唤来一名随从太监,面色凝重地吩咐道:“速去传朕旨意,即日起,降低盐价,务必让百姓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那太监领命而去,宣帝则继续望着长安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热热闹闹,陷入了沉思。
有一首《废后亲民》:
权争落幕乱云消,宣帝扬威社稷牢。
废后亲民盐价降,长安市井笑声飘 。
7,公田惠民迁豪强
前66年,长安,晴。
刘询躬政后不久,未央宫的书房内,烛火摇曳。刘询坐在案几前,眉头紧锁,手中握着各地呈来的民情奏报。
刘询低声念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这土地兼并之祸,己危及我大汉根基。”
刘询深知,若不解决这一问题,百姓将难以安居乐业,国家亦难以长治久安。他目光坚定,心中己然有了决断。
数日后,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刘询高坐龙椅,神色威严。
刘询声音洪亮,充满威严:“朕今日诏令,将‘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其土地,或充为公田,或配给无地、少地的贫民。”
丞相魏相出列,拱手说道:“陛下此举,虽触及豪强利益,但为了天下苍生,实乃英明之策。只是,豪强们恐有抵触。”
刘询目光如炬:“朕意己决。为了百姓,为了大汉,岂会惧怕豪强?传朕旨意,务必将此事办好。”
诏令一下,各地官员迅速行动起来。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的豪强,虽满心不愿,但在朝廷的强硬措施下,也只能无奈迁徙。而失去土地的贫民们,得知这一消息,眼中燃起了希望。
与此同时,刘询又在朝堂上宣布了另一项举措。
刘询语气坚定:“朕将国家苑囿或郡国的公田,借给少地或无地的贫民耕种。让他们摆脱豪强控制,重归国家编户。”
御史大夫丙吉面露喜色:“陛下此计甚妙。如此一来,百姓有地可种,国家税收也能增加,实乃一举两得。”
百姓们听闻,纷纷奔走相告。一时间,田间地头,处处是百姓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在新分得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期待着丰收的季节。
朝堂之上,刘询继续与大臣们商议着国家大事。刘询神色温和:“朕将继续奉行昭帝时期的轻徭薄赋方针。减轻百姓负担,让他们能安心生产。”
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