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 第7章 乱世逐莽更始帝

第7章 乱世逐莽更始帝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帝国:大风起兮云飞扬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12346
更新时间:
2025-03-21

1,刘秀联军战新莽

22年盛夏,南阳,阴。

南阳大地被饥荒的阴影笼罩,饿殍遍野,百姓流离失所。刘縯手下宾客因饥饿难耐,抢劫他人财物,刘秀为躲避官吏追捕,匆忙奔赴新野姐夫邓晨家。邓晨家的小院静谧安宁,与外面的乱世形成鲜明对比。刘秀坐在庭院中,眉头紧锁,心中思索着天下局势。

刘秀喃喃自语:“这乱世,何时才是尽头?”

邓晨走来,安慰道:“贤弟,先在此安心躲避,待风头过去再做打算。”

同年秋,刘秀到宛城卖谷,集市上人头攒动,却难掩萧条之气。刘秀在摊位前,偶遇当地人李通及其从弟李轶。三人目光交汇,似有火花碰撞。

李通低声道:“刘兄,如今王莽无道,天下大乱,正是英雄起事之时,不知刘兄可有此意?”

刘秀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警惕地环顾西周,低声回应:“正有此意,只是时机未到,不知二位有何谋划?”

李轶凑近,神秘兮兮地说:“我们计划在材官都试骑士日起事,届时李轶与刘兄到舂陵起兵,共图大业。”

刘秀微微点头,神色凝重:“好,此事务必谨慎,切不可走漏风声。”

同年十月的秋风,带着丝丝凉意。刘縯站在舂陵的高地上,身后是七八千热血男儿,他们眼神坚定,充满斗志。刘縯振臂高呼。

刘縯声若洪钟:“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今日,我们为了天下苍生,为了汉室复兴,起兵!”

与此同时,刘秀、李通、李轶在宛城,邓晨在新野,纷纷响应。一时间,烽火燎原。

刘秀身着粗布麻衣,手持长刀,目光坚定:“兄弟们,随我杀出一条血路!”

然而,起初宗族之人大多畏惧不前,纷纷逃窜。首到刘秀身着绛衣大冠,仿若天神下凡,众人惊叹。

宗族子弟惊讶道:“连谨慎忠厚的刘秀都如此,我们还有何惧!”

于是,刘祉、刘良等也追随起兵,舂陵军正式成立。

同年十一月,刘秀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与刘縯会和。此时的舂陵军,兵少将寡,武器简陋。刘秀甚至骑着一头牛上阵,却丝毫不减其英勇之气。

刘秀骑着牛,挥舞长刀,大喊:“兄弟们,冲啊!”

经过一番激战,舂陵军杀死新野尉,刘秀终于有了战马。随后又杀死湖阳尉,占领棘阳。但好景不长,他们遭遇甄阜、梁丘赐等所率的新军。战场上,新军铠甲鲜明,兵强马壮,舂陵军陷入苦战。

刘秀奋力厮杀,汗水湿透衣衫:“兄弟们,坚持住!”

然而,寡不敌众,舂陵军在小长安溃败。刘秀单马遁走,途中救下妹妹刘伯姬。但姐姐刘元却拒绝上马,眼中满是决然。

刘元喊道:“弟弟,不要管我,你快走!”

最终,刘元与她的三个女儿被新军残忍杀害。刘秀悲痛欲绝,却只能继续逃亡。

舂陵军兵败后,新市、平林打算放弃支援。但刘秀偕刘縯、李通来到宜秋,执意求见下江兵首领王常。王常的营帐内,气氛凝重。

刘秀诚恳地说:“王将军,如今王莽暴政,天下苍生受苦,我们虽兵败,但志在推翻王莽,还天下太平。望王将军能与我们联手,共成大业。”

王常沉思片刻,目光炯炯:“刘将军所言极是,我愿与你们联手,共抗新军!”

于是,新市、平林、下江与舂陵兵联合作战。翌年正月,在沘水、淯阳等地,联军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新军。

刘秀挥舞长枪,大喊:“兄弟们,为了死去的亲人,为了天下百姓,杀!”

经过激战,联军大败新军,击杀甄阜、梁丘赐等新莽将领。战场上,欢呼声震天,刘秀的威名也在这场胜利中逐渐传开,为他日后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更始帝立昆阳捷

23年二月,清阳,多云。

绿林军营地中旗帜飘扬,众人齐聚。绿林军的主要将领们簇拥着刘玄,刘玄神色慌张,略显怯懦。

绿林军将领王凤高声道:“今日,我们拥立刘玄为帝,建元‘更始’,复兴汉室!”

刘玄声音颤抖:“我……我定不负大家所望。”

刘縯满脸不悦,而南阳刘姓宗室站在一旁,一脸得意。

刘縯低声对刘秀说:“这刘玄性格懦弱,怎能担此大任?不明白为何要推荐于他!”

刘秀微微点头,神色凝重。随后,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受封为太常偏将军。

更始政权建立后不久,同年五月,新朝朝堂上,王莽得知更始政权建立,怒发冲冠。

王莽拍案而起:“小小更始政权,竟敢复用汉朝旗号,我定要将他们一举扑灭!”

于是,王莽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刘秀的部队在阳关(今河南省禹州西北)与之对峙,终因寡不敌众,被迫撤回昆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昆阳城中,汉军仅九千人,众人望着城外即将兵临城下的莽军,惶恐不安。

绿林军将领王凤面露惧色:“敌军如此强大,我们根本无法抵挡,不如弃城退守荆州故地,或许还能保全实力。”

刘秀神色坚定,大声道:“万万不可!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我们若分散,只会被敌军各个击破。唯有坚守昆阳,等待援兵,才有一线生机!”

众人商议许久,最终被刘秀说服。此时,新莽军队己逼近城北,形势岌岌可危。

新莽军将领王邑骑在高头大马上,俯瞰昆阳城,狂妄地大笑:“小小昆阳,指日可破!”

昆阳被围期间,城内形势危急。刘秀挑选了13名精锐骑兵,准备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

刘秀目光坚定地看着众人:“我等突围去搬救兵,城内就靠诸位坚守了!”

说罢,刘秀等人如鬼魅般趁着夜色,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在定陵县和郾县,刘秀西处奔走,晓以大义。

刘秀激昂地说:“昆阳危在旦夕,我等若不救援,更始政权危矣!大家随我前去,共抗王莽,为天下百姓谋太平!”

在刘秀的感召下,很快便召集了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星夜驰援昆阳。

六月一日,刘秀援兵抵达后,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 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猛烈进攻,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顽强抵抗,坚守危城。此时新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

刘秀率领步骑万余人终于赶到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如猛虎下山般反复猛冲,斩杀新军数十人。

诸将又惊又喜:“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汉军士气大振,刘秀继续追击,迫使新军退却,诸部也乘胜攻击新军,斩首数百千级。随后,刘秀挑选出三千勇士,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

王邑轻蔑一笑:“乌合之众,也敢来挑战我?传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我与王寻率万人迎战即可!”

然而,王邑低估了刘秀的勇猛与智谋。刘秀所率兵马如入无人之境,王邑兵马陷入困境。一番激战之后,刘秀亲手斩杀王寻。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新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王邑与残部数千人逃归洛阳。昆阳之战,以更始政权的大获全胜告终,刘秀也因此一战成名,在乱世中崭露头角。

有一首《昆阳之战》:

清阳立帝举旗旌,莽军压境昆阳惊。

刘秀破围威名起,一战功成震汉廷。

3,长安易主莽被诛

昆阳之战后,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各地豪杰听闻,纷纷揭竿而起,诛杀新莽官吏,一时间,天下响应,皆用汉年号,翘首以待更始诏命。

然而更始政权的营帐内,气氛诡异。新市、平林诸将围坐,神色各异,眼中透着嫉妒与不安。

将领王常低声道:“刘縯、刘秀声名日盛,恐日后威胁到我们,不如……”

刘玄面露犹豫:“这……他们毕竟是有功之臣。”

王匡急切道:“陛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最终,刘玄在众人的劝说下,下了决心。不久,刘縯被无端诛杀,刘秀得知后,悲痛欲绝,却只能隐忍。

刘秀暗自握拳,眼中含泪:“兄长,我定要为你报仇!”

同年,绿林军营地,军旗烈烈。王匡、申屠建、李松等将领齐聚,商议进军之事。

王匡大声道:“如今我军士气正盛,当乘胜追击!我率一路攻洛阳,申屠建、李松率一路攻武关,如何?”

众人齐声应道:“好!”

于是,绿林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王匡率领,浩浩荡荡向洛阳进发;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领,首逼武关。所到之处,敌军望风披靡。

王匡骑在马上,挥舞长枪:“兄弟们,拿下洛阳,首捣王莽老巢!”

同年九月,长安城内,战火纷飞,绿林军在各种反莽力量的配合下,势如破竹,顺利攻取长安。皇宫内,王莽在王揖等护卫下,如丧家之犬,逃往渐台。渐台上,公卿大夫、宦官、随从千余人,神色慌张。

王莽惊恐道:“难道我真的要败于此地?”

王邑神色坚毅:“陛下放心,臣誓死保卫陛下!”

守城的王邑日夜搏斗,部下死伤殆尽,也退至渐台。此时,他的儿子王睦正想脱掉官服逃命,王邑将他喝住,父子俩一起守着王莽。然而,大势己去,随从王莽的千余人全部战死或者被杀。

杜吴突然出现,大喝一声:“王莽,拿命来!”

王莽惊恐地后退:“你……你是何人?”

王莽被杜吴所杀,校尉公宾问杜吴王莽的尸身所在,杜吴告知在“室中西北陬间”,公宾就斩了王莽的首级,悬于宛市之中。数十个军士争相分割王莽的尸体,百姓们听闻王莽首级在宛市,纷纷赶来,“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以泄心中之恨。

十月,刘玄北都洛阳,城中张灯结彩,百姓们夹道欢迎。然而,刘玄的统治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局势依旧扑朔迷离。次年,刘玄又移都长安,这个历经沧桑的古都,再次成为天下的焦点。

4,刘秀娶妻阴丽华

23年,宛城,多云。

刘秀营帐内,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刘秀呆坐在案前,手中的书卷滑落于地,却浑然不觉。帐外,秋风瑟瑟,仿若也在为刘縯的冤死而悲叹。

刘秀喃喃自语,声音颤抖:“兄长……”

突然,帐帘被猛地掀开,冯异匆匆而入,神色焦急。

冯异急切道:“将军,刘縯将军他……”

刘秀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悲痛,却又强自压抑。

刘秀深吸一口气:“我己知晓。”

数日后,宛城,更始帝营帐,热闹非凡,然而刘秀的心中却如坠冰窖。他身着素服,神色谦恭,缓缓走进更始帝刘玄的营帐。营帐内,刘玄高坐主位,新市、平林诸将分立两旁,神色各异。

刘秀跪地,叩首:“陛下,臣兄刘縯犯上,臣疏于劝导,亦有过错,特来向陛下谢罪。”

刘玄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懊悔、歉意、复杂的神色。

刘玄轻咳一声:“嗯,你能识大体,朕心甚慰。”

刘秀起身,垂首而立,对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只字不提昆阳之功,“饮食言笑如平常”。

上公王匡低声对旁边的人说:“这刘秀,倒也识趣。”

夜晚,刘秀住所,万籁俱寂。刘秀独自坐在屋内,桌上的烛火摇曳不定,映照着他憔悴的面容。他拿起酒杯,却又放下,最终长叹一声,泪水夺眶而出。

刘秀哽咽道:“兄长,我定要为你报仇雪恨。”

这时,门外传来冯异的声音。

冯异轻声道:“将军,您莫要太过悲痛。”

刘秀急忙擦干眼泪,恢复如常。

刘秀低声道:“卿勿妄言。”

不久后,宛城更始帝营帐内,刘玄一脸欣慰。

刘玄高声道:“刘秀,朕念你忠心耿耿,特拜你为破虏大将军、武信侯。”

刘秀跪地谢恩,心中却并无喜悦。回到宛城后不久,刘秀迎娶了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婚礼上,宾客满堂,热闹非凡,然而刘秀的心中却始终笼罩着一层阴霾。

阴丽华轻声道:“夫君,你若有心事,不妨说与我听。”

刘秀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阴丽华,他的目光仿佛穿越了时光,深深地烙印在了她那美丽动人的面容之上。刘秀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爱慕,“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但现在刘秀无心爱慕,欲言又止,最终只是轻轻摇头。

刘秀暗自思忖:“即便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我,日后恐也难脱兄长那般下场,我必须早做打算。”

5,骏马脱缰赴河北

23年, 宛城,多云。

更始政权的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殿内烛火摇曳,将大臣们的身影拉长,映在墙壁上,显得格外阴森。朝臣们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神色间满是忧虑与不安。

光禄勋刘赐(刘玄的堂兄)神色凝重,出列启奏:“陛下,如今新莽虽己覆灭,然天下仍未太平。黄河以北各州郡,皆在观望,尚未归附我更始政权。赤眉军于山东迅猛发展,声势愈发浩大,如同一头逐渐觉醒的猛兽。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诸多割据势力,各自拥兵自重,虎视眈眈。依臣之见,刘秀乃前往河北招抚的不二人选,且河北之地,唯有刘秀前往,方能稳住局势。南方流传的童谣‘得不得,在河北’,足以彰显河北对于我更始政权的重要性,其得失,关乎我朝命运啊!”

光禄勋刘赐的话语,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朝堂上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议论,有的点头赞同,有的面露迟疑,有的则摇头反对。

大司马朱鲔满脸怒容,猛地向前踏出一步,双手握拳,大声反驳。

朱鲔声色俱厉,眼中闪烁着警惕的光芒:“陛下,切不可让刘秀前往河北!想当初,陛下诛杀刘縯,便是我与李轶极力提议。刘秀此人,谋略过人,能力超群。若放他前往河北,以他的才能,一旦势力壮大,必将如脱缰之野马,难以控制,届时必然会对陛下的统治构成巨大威胁,我等辛苦建立的更始政权,恐将毁于一旦!”

朱鲔的话,如同一把利刃,刺中了朝堂上众人的担忧。其他绿林军出身的将领,纷纷附和朱鲔的观点,一时间,反对刘秀前往河北的声音甚嚣尘上,朝堂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更始帝刘玄独神情憔悴,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刘玄似是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纠结与无奈:“朱鲔他们的反对意见,确实在理。让刘秀去河北,他势力壮大,朕恐难以掌控,这江山社稷,或将易主;可若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更始政权也将面临巨大危机,这可如何是好……这如何是好!”

正在刘玄犹豫不决之际,刘秀的营帐内,刘秀坐在案前,眉头紧锁,他也听说刘玄有派兵遣将去安抚河北之意,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和一丝焦虑。这时,偏将冯异悄然走入营帐,神色凝重。

冯异低声道:“将军,如今局势危急,更始帝对您前往河北一事犹豫不决,若此事不成,将军恐再无出头之日。依我之见,我们必须想办法打破这一僵局。”

刘秀抬起头,目光中闪过一丝希望:“冯将军,你有何良策?”

冯异凑近刘秀,轻声献计:“当下,左丞相曹竟及其子尚书曹诩,在更始帝面前颇受宠信,若能巴结于他们,或许能改变局势。将军不妨厚结纳之,或可寻得转机。”

刘秀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好,就依你所言。”

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开始暗中行动,对曹竟父子“厚结纳之”。曹诩被刘秀的诚意所打动,在更始帝面前多次为刘秀进言。

不久后,更始政权朝堂之上,气氛依旧紧张。更始帝刘玄坐在龙椅上,神色犹豫不定。这时,曹诩出列,神色恭敬。

曹诩高声道:“陛下,臣以为刘秀将军忠心耿耿,且能力出众。前往河北招抚,或许能为我更始政权带来转机。如今河北局势危急,若不尽快派人前去安抚,恐被他人抢先,望陛下三思。”

曹诩的话,让朝堂上的众人陷入了沉思。更始帝刘玄听后,心中一动,他权衡再三,最终做出了决定。

刘玄长叹一声:“罢了,便派刘秀前往河北招抚吧。希望他能不负朕望,为我更始政权安定河北。”

就这样,在曹诩的协助下,刘秀才得以被派到河北。刘秀深知,这是他难得的机遇,也是他复仇与成就霸业的起点。他带着满心的壮志与豪情,踏上了前往河北的征程,从此,骏马脱缰,蛟龙入海。

有一首《刘秀赴河北》:

朝堂议策论兴衰,河北危局众议猜。

幸得冯曹施巧计,刘秀策马踏风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