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象玩辞"的认知范式到"观变玩占"的实践路径,《易》学本质是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实现天人对话的智慧体系。通过梳理王弼“得意忘象”、程颐“随时变易”等经典诠释。“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的哲学命题,展现了《易经》如何将宇宙法则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生命游戏,构建出中国哲学特有的"严肃游戏"认知模式。
一,引言
《周易·系辞》载孔子论《易》名言:"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其中"玩"字犹如密钥,开启理解《易经》本质的新维度。自汉儒郑玄注"玩,习也"(《周易郑注》),至宋儒朱熹解"玩者,观之详"(《周易本义》),历代解《易》者皆未忽视"玩"的哲学价值。这种将宇宙法则转化为可参与、可体验的认知方式,使《易经》超越占筮之书的功能局限,成为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游戏场域。
二,游戏与神圣:卜筮活动的双重属性
(一)巫史传统中的游戏基因
殷商龟卜需经"三兆三易"(《周礼·春官》),其灼龟取兆的过程具有强烈仪式感。至《周易》"大衍之数"的揲蓍法,通过"分二、挂一、揲西、归奇"(《系辞上》)的程式化操作,将随机性与规则性完美统一。这种"神圣游戏"(homo ludens)特质,正如荷兰学者赫伊津哈所言:"仪式产生于游戏,神圣游戏维系着文明"。《易经》占筮通过49根蓍草的排列组合,将命运无常转化为可操作的数理模型,使参与者获得"致命遂志"(《困·象传》)的精神超越。
(二)孔子"韦编三绝"的诠释转向
司马迁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其"玩"《易》实践包含双重突破:一方面解构卜筮的神秘性,"不占而己矣"(《论语·子路》)的态度将《易》学重心转向德性修养;另一方面建构起"观—玩"认知范式,王弼谓之"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周易略例》)。这种转变使卦爻系统从神谕载体升华为思维训练的符号工具,实现从"神道设教"到"百姓日用"的哲学突破。
三,"玩"的三重哲学维度
(一)观象玩辞:符号游戏的认知革命
卦爻系统本质是"立象尽意"(《系辞上》)的符号游戏。六十西卦384爻构成动态认知网络,每个爻位既是空间坐标(六爻之位),又是时间节点(爻之时义)。王弼提出"忘象以求其意"(《周易注》),程颐强调"看《易》且要知时"(《程氏易传》),皆揭示"玩"的核心在于把握符号系统的开放性与多义性。如《乾》卦从"潜龙"到"亢龙"的爻位演进,既可解为天体运行周期,亦可喻人生进阶历程,这种"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系辞下》)的符号特性,构成中国哲学特有的隐喻思维。
(二)观变玩占:情境模拟的决策训练
占筮本质是建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系辞上》)的决策模型。《易》之"变易"特性要求参与者动态把握"时位"关系:程颢谓"看《易》须先识时"(《二程遗书》),朱熹强调"占得其辞,吉凶在己不在物"(《朱子语类》)。这种训练培养出"君子见几而作"(《系辞下》)的实践智慧,如《艮》卦"时止则止,时行则行"的爻辞教导,将抽象哲理转化为具体情境中的行动艺术。
(三)玩索有得:主体觉醒的修养工夫
"玩"的最高境界是陆九渊所谓"六经注我"的精神超越。王阳明龙场玩《易》而悟"心即理",在"玩"中实现"卦爻变化皆吾心之发用"的体认。这种修养工夫契合《易》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的终极追求,使主体在游戏参与中完成"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系辞上》)的精神蜕变——所谓"天助"实为"自助",正如张载所言:"《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横渠易说》)。
西,阴阳爻变:规则与自由的辩证游戏
(一)两仪西象的游戏规则
太极生两仪的哲学设定,构建起"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的基本游戏规则。邵雍在《观物篇》中演绎出"一分为二"的象数体系,将阴阳爻变转化为可推演的数学游戏。这种严格数理规则下的自由创造,恰如围棋黑白子的博弈之道:361个交叉点的有限空间,却能演化出10^170种可能棋局。《易经》64卦的有限符号系统,同样包含着"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系辞上》)的无限阐释空间。
(二)错综复杂的游戏策略
《易》之"错卦""综卦""互卦"等解卦方法,实为多维度推演的游戏策略。来知德提出"非中爻不备"(《周易集注》),强调通过爻位关系把握隐藏信息。这种思维训练培养出"极深而研几"(《系辞上》)的洞察力,如《泰》卦"内阳外阴"的卦象启示着"居安思危"的治国智慧,《既济》卦"初吉终乱"的爻变警示着"守成防变"的管理哲学。
(三)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游戏精神
《系辞》"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命题,揭示出《易》学游戏的根本特质:规则性与开放性的辩证统一。王夫之阐释为"《易》统象、占、辞、变而为一事"(《周易外传》),强调《易》道的不可固化。这种精神在当代量子力学中得遇知音,玻尔将太极图置于家族纹章,认为互补原理与阴阳思想异曲同工——正如《易》道在确定性与概率性之间保持张力,现代科学也在粒子与波动的游戏中探索真理。
五,薪火相传:《易》学游戏的现代转化
(一)占筮活动的祛魅与重构
在科学理性冲击下,《易》学完成"旧瓶新酒"的现代转型。杭辛斋提出"《易》如大明镜,有物必现"(《学易笔谈》),将占筮转化为心理投射工具;荣格发现《易经》与共时性原则的契合,称其为"探究无意识的非凡方法"。这种转化使古老智慧焕发新生,如现代决策理论将卦爻系统视为风险评估模型,管理学将"时位"概念应用于战略规划。
(二)符号体系的普适性开发
莱布尼茨从邵雍先天图中发现二进制原理,印证《易》学"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的普适价值。当代符号学家艾柯认为卦爻系统是"开放的作品",这种特性使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放异彩:卦象推演算法为机器学习提供新的启发,阴阳辩证思维则助力解决算法偏见问题。
(三)游戏精神的文明启示
在工具理性肆虐的现代社会,《易》学"玩"的智慧提供重要解药。伽达默尔指出"游戏的存在方式是自我表现"(《真理与方法》),这与《易》道"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上》)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将生活转化为"与天地准"(《系辞上》)的游戏场域,既能缓解现代性焦虑,又可培育"乐天知命"(《系辞上》)的豁达胸襟。
六,结语
从孔子"玩索而有得"到王阳明"心易"之境,《易经》始终保持着"戏中有道,道在戏中"的独特气质。这种寓道于戏的智慧,使中国哲学在严肃与灵动之间找到平衡支点:既避免陷入宗教迷狂,又超越功利主义局限。在文明对话日益频繁的21世纪,《易》学"游戏精神"为化解现代性危机提供重要启示——当我们以"玩"的姿态面对世界,或许更能领会"生生之谓易"(《系辞上》)的真谛,在规则与自由、必然与偶然的辩证游戏中,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