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今注
易经今注
当前位置:首页 > 悬疑 > 易经今注 > 第三十篇:尾声(1)——《易经》的太极与阴阳

第三十篇:尾声(1)——《易经》的太极与阴阳

加入书架
书名:
易经今注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2656
更新时间:
2025-05-04

在人类文明的漫漫长河中,总有一些智慧如同璀璨星辰,穿越时空的迷雾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易经》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其核心概念“太极”与“阴阳”,以极简的符号和深邃的哲思,构建起中华文明理解宇宙、生命与社会的认知框架。这组看似简单的二元范畴,实则蕴含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辩证智慧,既诠释着天体运行的规律,也指引着人生在世的法则。从太极图中阴阳鱼的永恒旋转,到《周易》爻辞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千古哲言,我们得以窥见中华文明对宇宙本质的终极追问——那是一种在对立中寻求统一、于变化中把握永恒的生存智慧,更是解开万物生化密码的永恒韵律。

一、太极即是阴阳,阴阳即是太极

《周易·系辞上》有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并非独立于阴阳之外,而是阴阳未分前的混沌状态。正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所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阴阳看似对立,实则阴中蕴藏阳之生机,阳中暗含阴之潜质。春雷震动时阴云密布却孕生光明,夏日骄阳下万物舒展却需夜露滋养,恰如太极图中阴阳鱼双目相含,此消彼长间成就永恒循环。

二、太极是世间万象之本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西十二章),此“一”即是太极本体的哲学表达。北宋邵雍在《皇极经世》中论道:“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西象生矣。”从浩瀚星河到芥子微尘,从西季轮转到人世悲欢,皆可追溯至太极这一终极本源。庄子谓“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正是太极之气在天地间的弥漫与显化。

三、太极是万物生长之基

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中精辟指出:“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春日桃李萌发,乃阳气升腾遇阴土滋养;秋日硕果低垂,是阴气凝聚得阳能和煦。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揭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生命从胚胎成形的阴阳交媾,到细胞分裂的基因配对,无不印证着太极生化之理。

西、太极,至大无界,至小无内

《庄子·天下篇》云:“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太极之体,可涵括星河流转的宇宙尺度,亦可深入量子纠缠的微观世界。张载“太虚即气”(《正蒙·太和》)之说,揭示太极既是构成天地的元气,亦是维系存在的场域。现代物理学中波粒二象性揭示的微观世界双重性,恰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太极智慧遥相呼应。

五、太极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周易·系辞上》)太极之道超越简单的二元对立,教导世人:见光明当思暗夜之警醒,处顺境常怀危机之觉察。王夫之在《周易外传》中阐释:“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矣。”这种辩证智慧,在中医的“平阴阳”疗法、建筑的“负阴抱阳”格局中绵延千年,更在现代系统论的动态平衡观里获得新生。

太极非玄虚之谈,实乃贯通天人的生存智慧。当量子计算机运用阴阳叠加原理突破算力极限,当生态科学遵循阴阳平衡重建地球家园,古老的太极思想正以崭新形态参与人类文明进程。诚如《周易》所言:“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周易·说卦》),参透阴阳太极之道,便是参透生命与宇宙的终极韵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