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冷冷地看着跪地喊冤的张成,又将目光投向苏绾与陶景铄呈上的书信。
他展开书信,细细阅读,每看一行,神色便愈发阴沉。
“张成,你还有何话说?”皇帝将书信狠狠掷于张成面前,怒声质问道。
张成浑身颤抖,额头汗珠滚滚而下,他匍匐在地,声泪俱下地狡辩道:
“陛下,这……这定是有人伪造书信,蓄意陷害微臣啊!
微臣对陛下忠心耿耿,掌管水利拨款,一心只为朝廷和百姓,怎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苏绾毫不畏惧,上前一步,朗声道:
“陛下,民女所言句句属实,为查明真相,
民女深入黑风寨,险象环生,这才寻得此等铁证。
若不是张成与山贼勾结,那黑风寨怎会突然有大批资金,
又怎会提及与张成相关的机密事务?”
陶景铄也拱手说道:“陛下,张成平日里为人谨慎,鲜少露出破绽。
此次若非苏姑娘机智勇敢,深入险境,恐怕真相将永远被掩埋。
请陛下明鉴,切莫让奸佞之徒逍遥法外。”
皇帝陷入沉思,朝堂之上寂静无声,众人都在等待皇帝的裁决。
少顷,皇帝缓缓开口:“来人,即刻将张成押入大牢,严加审讯。
务必查明此事真相,若张成当真犯下此等罪行,定不轻饶!”
张成被拖出大殿时,仍在不停呼喊冤枉。
苏绾和陶景铄相视一眼,心中都松了一口气,
但同时也深知,此事或许并未就此平息。
待张成被带走后,皇帝看着苏绾和陶景铄,神色缓和了几分:
“你们二人,为朝廷立下大功。
苏姑娘一介女流,竟有如此胆色,深入贼窝获取证据。
陶公子暗中追查,不遗余力。朕心甚慰,说吧,你们想要何赏赐?”
苏绾盈盈下拜:
“陛下,民女只希望能看到朝廷肃清奸佞,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赏赐之事,民女不敢奢求。”
陶景铄也跟着说道:
“陛下,臣与苏姑娘心意相同,只求能为朝廷尽一份力,并无他求。”
皇帝龙颜大悦:“好!如此淡泊名利,实乃难得。
既如此,朕便封苏姑娘为‘芷兰县主’ ,芷兰寓意品德高洁,甚配。
赐县主府邸一座,金银珠宝若干。
陶公子,朕擢升你为监察御史,
望你日后能继续为朝廷监察百官,整肃朝纲。”
苏绾和陶景铄赶忙谢恩。
一时间,朝堂上众人纷纷对他们投来羡慕与敬佩的目光。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此事尘埃落定之时,风云再变。
数日后,张成在大牢中离奇死亡。
看守大牢的狱卒一夜之间全部暴毙,现场没有留下任何可疑的痕迹。
消息传入宫中,皇帝勃然大怒,责令刑部限期破案。
苏绾得知此消息后,心中顿感不妙。她找到陶景铄,忧心忡忡地说道:
“陶公子,张成之死太过蹊跷,背后定有黑手。
这黑手如此大胆,敢在大牢中杀人灭口,恐怕此事牵连甚广,我们不可掉以轻心。”
陶景铄神色凝重地点点头:
“苏姑娘所言极是。看来我们虽然扳倒了张成,但却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
他们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我们要更加小心行事。”
两人决定暗中调查张成之死。
他们从张成身边的亲信和幕僚入手,发现张成在死前曾与一个神秘人频繁接触。
但这个神秘人的身份极为隐秘,每次出现都是蒙面,无人知晓他的真实面目。
经过一番艰难的追查,他们终于从一个街边乞丐口中得知,
这个神秘人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城西的一座废弃道观中。
苏绾和陶景铄不敢耽搁,立刻前往道观。
当他们进入道观时,里面弥漫着一股阴森的气息。
西处蛛网密布,破败不堪。
他们小心翼翼地搜索着每一个角落,突然,一阵细微的声响从后院传来。
两人对视一眼,悄然向后院摸去。只见一个黑影正站在一口枯井旁,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陶景铄大喝一声:
“什么人!”黑影受惊,转身便欲逃跑。
苏绾眼疾手快,抛出手中的丝带,缠住黑影的双腿,黑影一个踉跄摔倒在地。
陶景铄迅速上前,将黑影牢牢制住,
苏绾也快步上前,一把扯下黑影脸上的黑布,露出一张陌生且惊慌的面容。
此人眼神闪躲,牙关紧咬,似是打定主意不肯吐露半分。
“你是何人?为何在此,与张成之死又有何关联?”
陶景铄目光如炬,厉声逼问。
黑影紧闭双唇,一副死不开口的模样。
苏绾秀眉微蹙,思索片刻后,轻声说道:
“瞧你这般年纪,家中想必也有妻儿老小,若你如实交代,或许还能留你一条生路,否则……”
她故意顿了顿,目光扫向道观西周阴森的环境。
黑影听闻,身体微微一颤,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但很快,他又别过头去,依旧沉默不语。
陶景铄见状,心中恼怒,手上稍稍用力,黑影吃痛,闷哼一声。
就在这时,苏绾发现黑影的袖口露出一角绣纹,极为眼熟。
她凑近仔细一看,脸色微变,低声对陶景铄说道:
“这绣纹,与前些日子在宫中宴会上,某位大臣袖口的绣纹极为相似。”
陶景铄微微皱眉,脑海中迅速闪过朝中大臣的模样。他低声回应:
“莫非此事背后,当真牵扯到朝中重臣?”
苏绾沉思片刻,对黑影说道:
“你若再不说话,我们即刻将你押解进宫,交由陛下处置。
届时,你背后之人自身难保,又岂会顾得上你,而你家人的安危,恐怕也……”
黑影听闻“家人”二字,终于面露惧色,嘴唇颤抖着说道:
“我说……我说……我只是个小喽啰,是有人花重金雇我来这道观,寻找一个匣子。
至于张成,我真的不知他的事。”
“什么匣子?雇你的人又是谁?”陶景铄追问道。
黑影无奈地叹口气,缓缓说道:
“我……我不知道雇我的人是谁,每次接头都是在夜里,
他蒙着面,只说事成之后给我一大笔银子,
让我来这道观找到一个刻有奇怪花纹的匣子,然后交给他。”
苏绾与陶景铄对视一眼,均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
这刻有奇怪花纹的匣子,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引得背后之人如此大费周章。
“那匣子找到了吗?”苏绾继续追问。
黑影摇摇头:“没有,我找了许久都没找到。”
陶景铄思忖片刻后,说道:“暂且将他押着,我们在这道观再仔细找找。”
三人在道观后院又展开了一番地毯式搜索。
终于,在枯井旁一块松动的石板下,苏绾发现了一个布满灰尘的匣子。
匣子上刻着精致且怪异的花纹,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
就在苏绾拿起匣子的瞬间,道观外突然传来一阵嘈杂的马蹄声。
陶景铄脸色一变:“不好,恐怕是对方的人来了。”
话音刚落,一群黑衣人如鬼魅般冲进道观,将他们团团围住。
为首的黑衣人身材高大,手持长刀,冷冷地说道:
“把匣子交出来,饶你们不死。”
陶景铄将苏绾和被押着的黑影护在身后,毫不畏惧地说道:
“你们究竟是何人?为何要抢夺这匣子,与张成之死又有何关系?”
黑衣人冷笑一声:
“哼,少废话,匣子交出来,否则你们今日都别想活着离开。”
双方剑拔弩张,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苏绾深知此刻不能慌乱,她悄悄打开匣子,
想看看里面究竟有何物,竟让这些人如此觊觎。
匣子打开,里面是一卷泛黄的书卷和一块晶莹剔透的玉佩。
苏绾快速展开书卷,匆匆扫了一眼,
发现上面记载着一些朝廷隐秘之事,似乎与多年前的一场政变有关。
而那块玉佩,质地温润,雕工精细,玉佩中央刻着一个“殷”字。
苏绾心中大惊,她意识到,此事远比他们想象的复杂得多。
这背后所牵扯的,恐怕不仅仅是贪污与山贼勾结那么简单,很可能涉及到一个巨大的阴谋。
“陶公子,这书卷上的内容似乎与多年前的政变有关,
而这玉佩上的‘殷’字,不知有何深意。”
苏绾低声对陶景铄说道。
陶景铄微微点头,心中同样震惊不己。他思索片刻后,高声对黑衣人说道:
“你们以为,杀了我们就能掩盖一切吗?
今日之事,我们既然知晓,朝廷早晚也会查明真相。
你们现在收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黑衣人却不为所动,长刀一挥,恶狠狠地说道:
“少废话,今们谁都别想活着把东西带走!”
言罢,黑衣人一挥手,手下众人如饿狼般朝苏绾他们扑来。
陶景铄迅速抽出佩剑,身姿矫健地迎了上去,剑花闪烁,一时间与黑衣人杀得难解难分。
苏绾深知自己不能慌乱,她一边留意着陶景铄的战况,一边思考脱身之计。
被押着的黑影此时也吓得瑟瑟发抖,苏绾灵机一动,低声对黑影说道:
“若想活命,就听我指挥!”黑影忙不迭点头。
苏绾趁黑衣人不备,将书卷和玉佩藏入怀中,随后和黑影一同悄悄往道观侧门移动。
然而,还是有一名黑衣人察觉到了他们的举动,提刀追来。
黑影吓得瘫倒在地,苏绾心一横,拿起地上的一根木棍,与黑衣人对峙。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陶景铄瞅准时机,解决掉身边几个黑衣人后,飞身过来支援苏绾。
他剑指黑衣人咽喉,黑衣人见状,不敢恋战,虚晃一招后退回人群。
此时,黑衣人似乎察觉到局势对自己不利,
为首之人一声令下,众人竟瞬间撤退,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些人来无影去无踪,背后势力肯定不简单。”
陶景铄收起佩剑,面色凝重地说道。
苏绾点头,从怀中拿出书卷和玉佩:
“这两件东西一定藏着关键线索,只是不知这‘殷’字,指向何人。”
两人决定立刻回宫,将此事禀告皇帝。
入宫后,皇帝听了他们的详细叙述,脸色愈发阴沉。
他看着书卷上的内容,陷入了沉思。许久,皇帝缓缓开口:
“这殷字,恐怕与当年参与政变失败后隐姓埋名的殷家有关。
这些年,朕一首派人暗中追查,没想到还是让他们蛰伏至今。”
苏绾和陶景铄深知此事重大,齐声说道:
“陛下,臣/臣女愿继续追查,定要将幕后黑手一网打尽!”
皇帝赞许地点点头:
“此事就交给你们,务必要小心行事,切莫打草惊蛇。朕会暗中派人协助你们。”
一场更大的风云,在皇宫内外悄然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