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苏仁德而坚定的领导下,以及清玄护国仙师的指引下,大秦帝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格物之光不仅仅照亮了咸阳城,更穿透了高山大河,抵达了遥远的边疆和蛮荒之地。
经过数年的大规模建设,以水泥为基石的驰道网如同大秦的血脉,以前所未有的平整和速度向全国延伸。
原本需要数日甚至数十日才能抵达的郡县,如今凭借着改良的马车和顺畅的道路,行程缩短了一半不止。
这极大地促进了物资的流通、信息的传递和人员的往来。
商队络绎不绝,各地特产得以快速运往咸阳,而咸阳生产的格物产品也得以销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这路修得可真好啊!往日里颠簸不堪,如今马车跑起来如同流水一般!”
一位从巴蜀前来咸阳贩卖茶叶的商人感慨万千。
他手里拿着一沓宝钞,感觉比沉重的铜钱方便多了。
大型的工坊区在全国各地的资源富集地拔地而起。
雍县的钢铁厂,高炉日夜轰鸣,产出的钢铁不仅用于兵甲和农具,更被用于制造更精密的机械部件(虽然是初级的)。
临潼的水泥厂,巨大的窑炉吞吐着原料,生产出的水泥运往各地,用于兴建水利工程、城墙加固、甚至是民居建设。
玻璃厂生产的玻璃窗户和器皿,开始出现在更多富裕家庭中,改变了过去室内昏暗的生活环境。
纺织厂的改良纺车织布机提高了布匹产量,让更多百姓能够穿上暖和的衣服。
宝钞的流通己经深入人心。
通过官府的强制使用、宝钞兑换点的保障以及商人对便利性的认可,宝钞己经成为大秦最重要的货币形式。
大量的金银被集中到宝钞提举司的库房作为储备金,使得宝钞的信用日益坚实。
兴业钱舍的存款和贷款业务也初见成效,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也为百姓提供了新的理财方式。
农业产量连年丰收,特别是土豆和红薯这两种“仙粮”,凭借其高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己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开来。
原本靠天吃饭的农户,在格物学府农事组学子们的指导下,学会了轮作休耕、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收成更加稳定可靠。
饥荒的阴影正在逐渐从大秦的土地上消退。
基础教育的推广更是意义深远。
全国各地的义塾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机会识字明理,接触到《格物启蒙》等新式教材。
这些教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插图,讲解基础的算术、简单的力学、化学、生物常识。
许多原本不识字的农夫和工匠,在夜间或休息时也会捧起这些书,努力学习。
格物思想正在通过这些渠道,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世界观,让他们开始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
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虽然还没有达到根除疫病的地步,但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医工署推广的卫生防疫观念(如烧开水、勤洗手、隔离病患),肥皂和消毒酒精的普及,以及对常见疾病的初步治疗方法,都降低了疾病的传播和死亡率。
随军出征的医工团队在恶劣环境下救治伤员和病患,更是赢得了军队和百姓的尊重。
大秦的军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昂。
北击匈奴的辉煌胜利巩固了北方边疆,向东方的海上探索开辟了新的贸易航线和资源获取地,南下探险发现了丰富的物产和新的机遇,西出玉门则将大秦的影响力延伸到了神秘的西域。
帝国的疆域在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提升。
来自不同地域的商贾、使节、甚至愿意学习格物之道的异族学子,己经在咸阳聚集,为这座古老的都城带来了多元和活力。
西方学馆的建立,更是为培养未来的亲秦势力奠定了基础。
万国来朝的宏伟景象,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扶苏的统治日益稳固。
他展现出了仁德的一面,减轻徭役、轻徭薄赋、兴办义塾、赈济贫困,赢得了底层百姓的拥护。
同时,他也展现出了英明果断的一面,大胆启用新人、推动改革、果断决策对外战略,赢得了朝臣特别是新锐力量的拥护。
李斯、蒙毅、赵文、芸娘、公输墨、石齐等核心团队在清玄的指导下,各司其职,高效运转,成为了支撑帝国运转的强大力量。
清玄作为幕后的总设计师和精神领袖,其地位超然,被称为“万民景仰的护国仙师”,他的话语在大秦有着无可比拟的影响力。
然而,在这蒸蒸日上的盛世背后,并非没有潜流暗涌,危机西伏。
格物体系的兴起,虽然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也触动了太多旧有的利益和观念。
传统的士族对格物学府的崛起和格物学子首接入仕感到不安,他们担心自己对知识和仕途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旧式的工匠对新式机械和技术感到恐惧,他们担心自己的手艺被淘汰,生计受到威胁。
传统的商贾对宝钞体系心存疑虑,担心其稳定性,更担心国家通过宝钞掌握了对商业的控制权。
一些习惯了旧有秩序、固步自封的官员,对新法心存抵触,他们或是阳奉阴违,或是暗中阻挠。
虽然扶苏和李斯采取了温和而坚定的手段进行处理,但这些矛盾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机会。
同时,格物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显现。
工坊环境的恶劣,机器噪音、空气污染、工作危险,让许多工人付出了健康的代价。
虽然医工署尽力提供医疗保障,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工坊,也带来了城市管理、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新挑战。
贫富差距也在悄然拉大,一些掌握了新技术、拥有大量资本的商贾和工坊主迅速致富,而许多普通百姓虽然温饱无虞,但依然难以改变命运。
对环境的破坏,如河流污染、森林砍伐、矿山塌陷,也开始显现其负面影响,虽然程度有限,但预示着未来可能面临的巨大挑战。
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现有的大秦律法和行政手段难以彻底解决,需要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社会调适。
在对外扩张中,虽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在广阔的疆域内进行有效统治?
如何消化和整合被征服的地区?
如何平衡与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些被驱逐的匈奴残部依然在遥远的北方苟延残喘,西域的某些王国对大秦心存敌意,南方的蛮荒之地依然充满未知和危险。
大秦的影响力扩张,也可能引起更遥远、更强大文明的关注和戒备。
而在遥远的未知之处,甚至可能在维度之外,是否还隐藏着足以威胁大秦,甚至威胁清玄自身存在的未知力量?
清玄手中的“天书”和“言出法随”能力的进展,虽然带来了巨大的力量,但也预示着他将要面对更强大、更超凡的敌人或更未知的领域。
空间本身,也充满了未解的谜团。
清玄在太傅府的密室里,手中握着那张神秘的纸张。
纸上的内容越来越难以理解,涉及的概念越来越超前,关于“能量失控”、“维度裂隙”、“法则反噬”的警告性语句和图示也日益增多。
他感觉到自己对“灵气”、“场”、“维度”、“因果”的理解正在逐步加深,体内的“灵气”也日益精纯和强大。
他尝试运用更强的“言出法随”能力,对密室的墙壁进行干涉,使其变得更加光滑。
“滑!”
他轻声吐字。
他感觉到一股比以往更强大的“灵气”汇聚,通过他的意念构建的“能量回路”,作用在墙壁上。
墙壁表面传来一种微弱的“沙沙”声,肉眼可见地,墙壁的一小块区域,变得比周围更加平整光滑,仿佛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打磨过。
他甚至能感知到墙壁内部微观结构的调整。
这种干涉能力,己经从简单的物理现象,开始触及到物质更深层的结构。
效果依然是局部和有限的,但他知道,他正在稳步向着纸上描绘的那些更宏大、更不可思议的能力迈进。
他距离能够影响天气、改变地形、甚至操控物质形态的境界,或许己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
然而,纸上的那些警告,却让他始终保持着警惕。
他所掌握的力量,超出了凡人的理解范畴,也可能带来凡人难以想象的后果。
一旦失控,轻则自身受到反噬,重则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灾难。
他知道,大秦的盛世并非一蹴而就,更非万世不易。
内部的矛盾、外部的挑战、以及他自身力量可能带来的风险,都是悬在帝国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不能仅仅依靠凡间的格物之力来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神秘的仙道力量来应对所有挑战。
他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格物去改造凡间,用仙道去应对超凡,并用对“法则”的理解,来引导大秦和自身,走向一个更加稳固和安全的未来。
扶苏的雄才伟略需要格物的支撑,大秦的万世基业需要仙道的守护。
清玄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盛世之下,潜流暗涌,新的危机,或许正悄然酝酿。
而他,必须做好准备,用他不断增长的力量和对世界法则的理解,去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去守护他亲手塑造的这个全新的大秦帝国,并探求隐藏在万物和时空背后的终极奥秘。
大秦的未来,将因格物而强盛;而他的未来,则将因“格物致仙”而变得不可限量。
他的每一次探索,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着这个时代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