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李斯的合作意向达成后,清玄感觉自己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一些。
有了这位铁腕丞相的支持(哪怕是相互利用),意味着他在朝堂上的阻力会小很多。
赵高之流就算想搞小动作,也得掂量掂量丞相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他终于有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平台,可以开始实践他那些超越时代的“奇思妙想”了。
李斯的效率同样很高。
没过几天,他就亲自带着少府令和将作少府令,以及几位在各自领域最顶尖的工匠大师(如冶铁大师、陶器大师、木工大师等),再次登门拜访“护国仙师府”。
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拜访,而是正式的“技术交流研讨会”(秦朝版)。
清玄自然不能像现代工程师那样,拿出图纸和数据首接开讲。
他继续沿用他那套成熟的“道家理论包装法”,将他想要推广的技术和原理,融入到《道德经》、《庄子》甚至《易经》(他也是半桶水,只能挑些能沾上边的句子瞎解释)的框架里。
他把这次“开讲”的主题定为——“格物致知,道法自然:论金石草木之性与器用之妙”。
在仙师府一间宽敞的偏厅里,清玄高坐上首,扶苏(他对此类“新知”极感兴趣,特意前来旁听)、李斯、两位少府令以及几位工匠大师则分坐两侧。
清玄面前摆着他自制的纸张、墨锭和毛笔,旁边还有几个陶罐,里面装着铁矿石、煤炭(他让李斯找来的)、石灰石以及一些基础的酸碱溶液(比如醋酸和草木灰水)。
“诸位,”
清玄清了清嗓子,摆出仙风道骨的姿态。
“《道德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虽繁,其理则一。金石草木,各有其性,顺其性而用之,则事半功倍;逆其性而强为,则事倍功半,甚至招致灾祸。此乃格物致知之本也。”
他先是用高深的哲学开头,把调子定下来。
然后,他指向那块铁矿石:“譬如这‘玄铁石’(他给铁矿石起的名),其性属金,沉重而坚,然其中常含杂质土气,故需以烈火熔炼,此为‘以火克金,去芜存菁’。”
他拿起一块煤炭:“此‘石脂’(煤炭的古称之一),其性属火,藏于地底,内蕴阳刚之气。若以其助燃,火力远胜寻常木炭,能使炉温骤升,更易熔炼金铁,此为‘借地火之力,助离火之功’。”
他又指向石灰石:“此‘白垩石’,其性属土,看似平凡,然经烈火煅烧(指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再遇水(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则能化生奇妙之力(指碱性),可用于营造(石灰砂浆)、农事(改良酸性土壤)、甚至……净水除秽(中和酸性、沉淀杂质)。”
他一边讲,一边拿起毛笔,在纸上画一些简单的示意图,比如高炉炼铁的简化模型(强调通风和分层加料)、石灰的煅烧和应用等。
当然,所有的解释都套用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在场的工匠大师们听得是如痴如醉。
清玄说的很多东西,都与他们世代相传的经验隐隐相合,但又似乎更加系统、更加深入,还提升到了“道”的高度,让他们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尤其是煤炭助燃炼铁和石灰的应用,对他们来说简首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两位少府令和李斯更是听得频频点头。
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如果清玄所言非虚,那对于提升大秦的冶铁技术、工程营造水平、甚至军备实力,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扶苏则对清玄那种将实际技术与哲学思辨结合起来的讲解方式很感兴趣,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石脂既蕴含阳刚之气,为何藏于阴冷地底?
”或者“白垩石遇水生热,是否与水火既济有关?”
清玄自然是见招拆招,继续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将现代科学原理用道家玄学语言重新阐释,虽然逻辑上未必完全严谨,但胜在能自圆其说,听起来还特别高大上。
一场“格物学”讲座下来,所有人都感觉受益匪浅,对这位“护国仙师”的敬佩之情又加深了几分。
李斯当即拍板,决定立刻在少府和将作少府下属的作坊里,挑选最顶尖的工匠,成立专门的“格物司”(临时机构),由清玄仙师担任“总领教习”(虚职,主要是提供理论指导),全力进行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并且明确表示,所需人手、材料,一律优先供给!
清玄心中暗喜,目的达成!
有了这个“格物司”,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指导工匠们进行各种“科学实验”了!
炼钢、玻璃、水泥……甚至更进一步的东西,都有了实现的可能!
当然,他也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当前的首要任务,还是先把煤炭炼铁和石灰这两项技术攻关下来,做出实际成果,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讲座结束后,清玄又“不经意”地展示了一下他最新改良的“仙纸三号”(通过添加石灰水作为填料和改变纸浆处理方式,纸张更加洁白平滑,甚至有了初步的抗水性)和一支制作更加精良的狼毫毛笔。
当李斯用那支新笔,蘸着清玄自制的墨,在那洁白柔韧的纸张上写下几个流畅的篆字,感受到那前所未有的书写体验时,这位铁腕丞相也不禁赞叹道:“仙师之才,鬼神莫测!此纸若能量产,于我大秦教化、文治,功莫大焉!”他看向清玄的眼神里,欣赏之意溢于言表。
清玄心中嘿嘿一笑:“这才哪儿到哪儿啊?等我把活字印刷搞出来,那才叫真正的文化冲击呢!”
一场看似平常的技术交流会,却可能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悄然播下了一颗名为“科学启蒙”(虽然是以道家玄学为外衣)的种子。
这颗种子能否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清玄自己也不确定。
但他知道,他必须不断地浇水、施肥,让它尽快展现出足够的果实,才能在这波诡云谲的咸阳城中,为自己,也为这个时代,争取到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