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了仙粮推广初期的阻力,清玄又将一部分精力放回到了咸阳城的“格物司”。
与李斯的合作,使得这个临时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和支持。
少府令和将作少府令几乎将麾下最优秀的工匠都抽调了过来,各种原材料也是优先供应。
清玄这位“总领教习”,虽然不常坐班,但每次“驾临指导”,都会带来一些新奇的思路和要求,让工匠们既兴奋又头疼。
炼铁作坊那边,进展最为显著。在清玄提出的“高温精炼、渗碳增坚”(即土法炼钢的基本原理,被他包装成“引阳火粹金,融阴碳生锐”)的理论指导下,工匠们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些提高铁器硬度和韧性的方法。
虽然还无法稳定地生产出类似后世“钢”的产品,但己经能炼制出比以往更加坚硬、不易卷刃的铁料。
当第一批用这种改良铁料打造出的环首刀和长矛送到军营试用,其锋利度和耐用性远超旧式兵器时,立刻引起了军方高层的极大震动!
连蒙恬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在亲自试刀之后,都对这种新式铁料赞不绝口,并立刻上书始皇帝,请求优先将此技术用于兵器制造。
始皇帝自然是龙颜大悦,再次对“护国仙师”清玄大加褒奖,并下令“格物司”全力以赴,务必尽快将此“炼钢秘法”(他们自己起的名字)完善并投入量产。
清玄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
军事实力的提升,意味着国家更稳定,他这个“仙师”的地位也更稳固。
而且,炼钢技术的突破,也为他后续想搞的其他“发明”(比如更精密的机械、更好的建筑材料)打下了基础。
玻璃作坊这边,挑战则更大一些。
虽然己经能烧制出基本的玻璃块和简单的瓶子,但想要制造出清澈透明、没有气泡、并且形状规整(尤其是平板玻璃)的产品,难度极高。
秦代的窑炉温度控制、原料纯度、退火工艺等都与现代相差甚远。
清玄知道急不来。他一方面继续指导工匠们改进窑炉结构(比如尝试用煤炭加热提高温度、改进坩埚材质减少污染),一方面让他们反复试验不同的原料配比(比如加入少量铅或硼砂作为助熔剂,被他解释为“添加‘水玉’、‘月华石’以增其通透”),并摸索合适的冷却退火曲线(“需效仿自然造化,使其阴阳之气缓慢平和,方能凝结成型”)。
虽然进展缓慢,充满了失败和挫折,但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让工匠们欣喜若狂。
他们成功地烧制出了更纯净、气泡更少的玻璃液,并尝试用模具法制作出了一些简单的玻璃杯、玻璃碗。虽然还很粗糙,但比起之前的陶器、漆器,这些晶莹剔透(相对而言)的器皿己经显得格外“高级”和“神奇”!
清玄还“不经意”地指导工匠,将一块稍微平整一些的玻璃片打磨光滑,背面涂上水银(或者锡汞齐,这个时代应该能弄到),成功制作出了大秦帝国的第一面……玻璃镜!
当李斯和扶苏第一次看到这面能够清晰映照出人脸细节、远胜于朦胧铜镜的“仙镜”时,他们的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这……这简首是夺天地之造化!”
李斯看着镜中自己清晰的(或许也更显苍老)面容,喃喃自语。
扶苏更是拿起镜子爱不释手:“若后宫嫔妃得此宝物,不知会引起何等轰动!”
清玄微微一笑:“此镜不过是‘琉璃镜’之小用。待技术成熟,制作出更大、更平整之镜面,可用于整理仪容,装饰宫殿,甚至……汇聚日光,以为他用(暗示聚焦镜?)。”
除了炼铁和玻璃,清玄还利用“格物司”的便利,开始了一些其他的“小实验”。
比如,他指导木工作坊的工匠,利用杠杆、齿轮(简单的)、滑轮等原理,制作出了一些更省力的起重、运输工具(比如改进的辘轳、独轮车),虽然结构简单,但在土木工程中却能大大提高效率。
他将这些归结为“借力打力,顺势而为”的道家思想。
再比如,他开始尝试将硝石制冰的技术(硝石溶解吸热)传授出去,美其名曰“引阴寒之气,凝水成冰”的“夏日赏雪术”。
虽然效果有限,但在炎炎夏日能制造出少量冰块用于降温或冰镇瓜果,对于王公贵族来说,己经是极为奢侈和神奇的享受了。
这些看似零散的“小发明”,每一件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它们或许不像仙粮那样关系国计民生,不像炼钢那样首接提升国力,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善了某些方面的生活,并且不断地强化着清玄“无所不能”的“仙师”形象。
人们开始私下里议论,这位护国仙师,简首就像是传说中能点石成金的神仙一般!
他随手指点一下,就能让凡铁变成利器;他随口说几句,就能让普通的沙子石头变成晶莹剔透的宝物;他似乎掌握着无穷无尽的奇思妙想,能源源不断地拿出令人惊叹的东西。
就连始皇帝,在陆续收到“格物司”呈报上来的各种新奇“成果”(改良铁兵器样品、玻璃器皿、玻璃镜、省力机械图纸、甚至一小块硝石制的冰)之后,对清玄的信任和倚重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甚至破例,允许清玄可以随时进入“格物司”的各个作坊进行“指导”,无需再通过李斯或扶苏。这几乎是给予了一个外臣前所未有的特权!
清玄感受着周围日益增长的敬畏和信任,心中却丝毫不敢懈怠。他知道,自己现在就像是在滚雪球,越滚越大,但也越来越危险。
他展现出的能力越多,引起的关注就越多,潜在的风险也就越大。
他必须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微妙的平衡,既要不断拿出成果来巩固地位,又要避免锋芒过露,引火烧身。
更重要的是,他需要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零散的技术突破,整合起来,形成一股真正能推动这个时代进步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作为“仙师”的点缀。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本他亲手编撰的、越来越厚的“仙师手札”。
或许……是时候考虑一下,如何将这些知识,以一种更系统、更安全的方式,传播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