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清玄为了稳定宝钞流通而殚精竭虑,与各方势力周旋博弈之时,另一件看似不起眼的“格物”成果,却在咸阳宫的深处,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也让他再次感受到了宫廷政治的诡谲和自身处境的微妙。
这件东西,便是由“格物司”玻璃作坊研制出的——玻璃镜。
经过石齐和工匠们的不懈努力,再加上清玄提供的关于“锡汞齐镀膜法”
(将锡箔贴在玻璃上,再倒上水银,利用汞能溶解锡形成合金的原理,在玻璃背面形成一层光滑的反射膜)的“仙家秘术”指导,他们终于成功制作出了几面尺寸较大(约有半人高)、镜面相对平整、影像清晰度远超青铜镜的玻璃大镜!
这几面耗费了巨大心血才制成的“宝镜”,自然第一时间被当作珍宝,呈献给了始皇帝。
当始皇帝第一次站在那面巨大的玻璃镜前,清晰地看到镜中那个虽然威严依旧,却也难掩老态和病容的自己时,他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一方面,他惊叹于此物的神奇!
如此清晰地映照出人形,简首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活了过来一般!
这无疑又是“格物学”的一大奇迹!
他对清玄的能力和价值,又多了一分认可。
但另一方面,镜中那过于清晰的衰老痕迹——眼角的皱纹、花白的须发、晦暗的肤色、疲惫的神态——也如同尖锐的针一般,刺痛了他内心深处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
这面镜子,太过“真实”,真实得有些残忍!
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他,纵使拥有无上权柄,也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
这种复杂的情绪,使得始皇帝对玻璃镜的态度也变得有些矛盾。
他既喜爱其清晰,将其置于寝宫和常用殿宇,时常对镜自照;
又似乎有些畏惧其真实,有时会长时间地避开镜子,或者命人用锦缎将其覆盖起来。
然而,始皇帝或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后宫的嫔妃们却无法抵挡玻璃镜那无与伦比的魅力!
当始皇帝将几面尺寸稍小的玻璃镜(依然是极为珍贵的奢侈品)赏赐给几位受宠的妃嫔时,立刻在等级森严、争宠激烈的后宫之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那些得到赏赐的妃嫔,自然是欣喜若狂,将其视为无上恩宠和炫耀的资本。
她们每日精心打扮,对着清晰的镜子反复端详,力求以最完美的姿态出现在皇帝面前。
一时间,后宫之中,胭脂水粉的消耗量都增加了不少。
而那些未能得到赏赐的妃嫔,则是嫉妒不己,想方设法地想要弄到一面属于自己的玻璃镜。
她们或是向皇帝撒娇恳求,或是巴结得宠的姐妹,或是通过家族关系向宫外打听
(虽然玻璃镜目前由官方严格控制,严禁外流),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试图收买宫中匠人或者偷窃!
更糟糕的是,玻璃镜的出现,也加剧了后宫之间的明争暗斗。
一位原本颇受宠幸,但年华渐老、容貌略有衰退的妃子,在得到一面玻璃镜后,反而因为看清了自己眼角的细纹和不再紧致的肌肤而终日郁郁寡欢,失了恩宠。
另一位年轻貌美、正当盛宠的妃子,则因为镜子照出了她某个对手脸上细微的瑕疵,而找到了攻讦对方的借口,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宫斗风波。
甚至还有传言说,某位妃子因为过于迷恋镜中自己的美貌,而疏于对皇帝的侍奉,引来了龙颜不悦……
这些后宫之中的纷纷扰扰,虽然看似只是女人间的争风吃醋,但很快就与前朝的政治势力产生了微妙的联系。
一些不得宠的妃嫔背后的家族势力,开始暗中散布流言,说玻璃镜是“妖物”,能“摄人魂魄,惑乱心智”,将其与之前攻击清玄和“格物学”的论调联系起来,试图借此打压清玄和与他关系密切的扶苏一派。
这些消息,自然也传到了清玄的耳中。
他听后,不由得苦笑连连。
真是躺着也中枪!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心想要推动技术进步的玻璃镜,竟然会在后宫引发这样的风波,甚至被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这让他再次深刻地认识到,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必然会与现有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甚至人性弱点产生复杂的互动,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他知道,自己不能对此坐视不理。
虽然他不愿意过多介入宫闱之事,但如果任由这些负面传言发酵,最终损害的还是“格物学”的声誉和他自身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这也提醒了他——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潜在风险!
他立刻找到了李斯和扶苏,将后宫的风波以及自己的担忧坦诚相告。
“丞相,公子。”
清玄说道。
“玻璃镜虽好,然其过于清晰,反易滋生虚荣攀比之心,甚至惑乱宫闱。若流于民间,恐亦会引发类似之问题。臣以为,对于此类可能引发社会风俗剧变之‘奇物’,朝廷当有所引导和规范。”
李斯听完,也皱起了眉头。
他虽然不关心后宫争斗,但却担心这种“奢靡之风”会影响社会稳定,也认同清玄关于“引导规范”的观点。
扶苏则更显忧虑:“道长所虑极是。若因一面镜子而起纷争,非我等推广格物之本意。只是……该当如何规范?”
清玄提出了几点建议:
限制生产与流通:短期内,玻璃镜(尤其是大尺寸的)仍应作为皇家贡品和高级奢侈品,由少府严格控制生产数量和流向,不得随意赏赐或流入民间,避免引发过度的攀比和混乱。
引导正确价值观:通过官方舆论(比如让学府的学者写文章,或者在朝会上由李斯等人引导),强调“修身养性,内在为美”,淡化对外貌的过度关注,提倡简朴之风。
(虽然效果可能有限,但姿态要做出来)
拓展实用价值:将玻璃的应用重心,更多地引导到实用领域。
比如,加紧研制更廉价、更易生产的玻璃灯罩、玻璃窗户、玻璃容器,让其惠及更多人,改善民生,而非仅仅成为少数人炫耀的工具。
同时,也要加快光学玻璃的研发,尽快将“显微法镜”和“千里眼”这两种更具战略价值的“神器”研制出来,以展现玻璃技术真正的“大用”。
未雨绸缪,建立规范:以玻璃镜为鉴,清玄建议,未来“格物司”和学府在研发推广任何一项可能带来巨大社会影响的新技术时,都应预先进行风险评估,并配套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引导策略,防患于未然。
这实际上是在尝试建立一种初步的科技规范。
李斯和扶苏都对清玄的深思熟虑表示赞同。
李斯立刻下令少府,严格控制玻璃镜的生产和赏赐。
扶苏则表示会支持清玄,推动玻璃在民用和光学领域的研发应用。
一场由玻璃镜引发的后宫风波,在清玄的及时应对下,总算没有进一步扩大。
但也给他敲响了警钟:技术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释放出的不仅仅是机遇,还有难以预料的混乱和挑战。
他必须更加谨慎,更加周全地考虑每一个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
同时,他也意识到,培养人才,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技术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意识。
这或许将是他未来在“格物学府”教学中,需要加入的新内容。
他再次望向窗外,那看似平静的咸阳城,实则暗流涌动,充满了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博弈。
他的“格物”之路,注定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