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的齿轮在新皇扶苏和护国仙师清玄的共同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动起来。
扶苏即位后的数月,关中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建设浪潮。
这不是过去那种劳民伤财的徭役,而是以“格物”为指导,效率惊人的“兴业”。
咸阳城外,扩建后的工造署日夜不休。
高大的新式高炉矗立起来,吞吐着铁矿石和煤炭,喷射出令人畏惧的火光和浓烟。
与旧式小高炉相比,它们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更是技术的革新。
清玄指导公输墨绘制的图纸中,包含了对炉膛形状、送风结构、甚至冷却系统的初步优化。
这些改进看似微小,却带来了翻倍的产量和更稳定的钢材质量。
“看啊!这就是仙师所说的‘铁水奔流’!”
一个新招募的工人指着从高炉底部流出的灼热铁水,惊叹不己。
这名工人原本是附近村庄的农夫,因为家境贫困,被招募到工场,虽然工作辛苦,但日薪以宝钞支付,足够养活一家老小,而且能顿顿吃上饱腹的土豆和红薯,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新事物带来的并非全是赞誉。
高炉排出的浓烟,让附近的田地蒙上一层灰尘;大量的煤炭开采,破坏了周边的植被;
而昼夜不停的机械轰鸣和火光,也让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百姓感到不安。
在一次工造署的汇报会上,公输墨也提到了这些问题。
“陛下,太傅,铁场虽然产量大增,但附近的河流变得浑浊,空气中也常有异味。一些百姓对此有所抱怨。”
公输墨如实禀报。
扶苏眉头微皱,看向清玄:“仙师,这便是格物之道必须承受的代价吗?”
清玄沉吟片刻。
他知道,这只是早期工业污染的冰山一角。
未来随着规模扩大,问题会更加严重。
但他不能因此停下工业发展的脚步。
“陛下,世间万物,皆有利弊。格物之道,取用天地之力,难免会留下痕迹。”
清玄缓缓说道。
“然,格物并非竭泽而渔。对于这些问题,格物之道亦有解决之法,只是需要时间去探索,去完善。”
他转向公输墨:“公输墨,尔等需在炼铁场下游修建沉淀池,收集污水中的杂质。对于烟尘,可尝试在烟囱内壁涂抹石灰,或许能吸附部分有害之物。此外,伐木开矿之处,需规划种树,保持水土。这些,都是格物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公输墨认真记下:“臣明白了。格物之道,不仅仅是制造,更是与天地万物相处之道。”
扶苏点头:“仙师所言极是。朕不欲以一时的便利,损及大秦万世之根基。公输墨,这些问题,工造署要与格物学府的‘环境组’(清玄最新提出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务必找出解决之法。”
除了环境问题,对工人的管理和安全也是新挑战。
机器简陋,安全规程缺乏,初期工伤时有发生。
清玄指导医工署的芸娘等人,在工场设立了简易的医棚,配备了消毒酒精和纱布等物资,并编写了粗糙的安全手册,教导工人注意高温、重物和旋转部件。
与此同时,宝钞在关中地区的推广也在按计划进行。
朝廷规定,官府采购、官员俸禄、大型工程薪资等,都优先使用宝钞。
但在民间,接受度依然参差不齐。
在咸阳的市集,宝钞提举司设立了宝钞兑换点,由穿着统一服饰的官吏负责兑换铜钱。
“掌柜的,这串葡萄多少钱?”
一位农妇拿着几张崭新的宝钞问。
卖葡萄的掌柜接过宝钞,仔细看了看上面的防伪花纹和仙师的“仙文密码”(一种简单的加密图案),又搓了搓纸张的韧度,有些迟疑:“这……宝钞?我还是收铜钱吧。这纸片片,万一官府不要了,岂不是废纸一张?”
旁边一位识字的士子走过,笑着说:“掌柜的无需担忧。这宝钞乃是陛下和仙师共同认可的。官府收,钱舍也能兑换铜钱。而且携带方便,数量大也不怕沉重。如今工场里的工人都收这个,以后买卖都会用到的。”
另一个卖布匹的商人插话:“这位士子说得对。昨日我去工造署送货,他们就付了我一箱子的宝钞。我今日己用一部分在钱舍兑换了铜钱,分毫不差。这宝钞,乃是大势所趋啊!”
掌柜听了众人的话,又想到宝钞确实轻便,犹豫再三,终于点头:“好吧,既然大家都说好,那我也试试。不过这兑换点可不能撤啊!”
宝钞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朝廷持续的信用背书和基础设施建设。
宝钞提举司的官员们跑断了腿,在各县宣传宝钞的好处,监督兑换点的运作,并严厉打击伪造和恶意挤兑行为。
兴业钱舍也开始提供简单的存款业务,鼓励百姓将闲置的宝钞存入,并承诺利息,这更是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李斯作为丞相,在这些改革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不仅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协调各方关系,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将“格物”成果和新制度固定下来。
他主导修订了新的律法条文,明确了工坊的管理规范、宝钞的法律地位、格物学府的职责等等。
他对清玄的“格物”理解或许没有扶苏那么深刻,但他以一个务实政治家的角度,看到了格物带来的强大国力,并全力将其纳入大秦的统治体系中。
“丞相辛劳。”
扶苏对李斯说。
“这些新事物,对大秦是挑战,更是机遇。有仙师指引方向,有你我执行细节,大秦定能焕然一新。”
李斯躬身:“能与陛下和太傅共创盛世,乃臣之幸。只是这变革之大,前所未有,阻力亦不可轻视。朝中仍有许多老臣,对新法心存疑虑,或认为奇技淫巧,或认为动摇国本。”
扶苏目光坚定:“变革必然触动旧有的利益和观念。然,墨守成规只会让帝国衰败。朕心己决,凡阻碍格物兴邦者,便是与大秦的未来作对!”
他顿了顿,语气转缓:“但朕亦非暴君。对于不明真相者,要耐心解释,要让他们看到格物带来的好处。最好的说服,便是事实。当百姓家中有余粮,出门有平整的道路,生病能得到救治时,他们自然会明白格物之道的好处。”
清玄在旁听着扶苏和李斯的对话,心中赞许。
扶苏的仁厚与决断相结合,是成为一代明君的潜质。
而李斯的务实和执行力,则是确保政令通达的关键。
他作为幕后推手和技术指导,需要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格物这把双刃剑。
大秦的工业火苗己经点燃,如何引导它照亮前路而非烧毁一切,是他和扶苏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