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 第2章 制度破局:晨奏暮召的逆袭

第2章 制度破局:晨奏暮召的逆袭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3264
更新时间:
2025-04-30

1,竹简上的九道惊雷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的长安春寒料峭。在卫青的多次引荐下,主父偃终于站在了公车司马门前,鬓角新添的白发被风掀起,怀中《九事疏》的竹简边缘己被磨得毛糙,却依然像刀棱般硌着肋骨。他望着朱漆大门上的铜钉,想起昨日在街角目睹的场景:梁国使者的马车碾过乞儿的破碗,车上装载的黄金在阳光下刺眼。

“闲杂人等速速退去!”当值郎官的戟尖拦住去路。

主父偃向前半步,竹简在袖中沙沙作响:“在下临淄主父偃,有强汉九策,可解陛下心腹之患!”声音不大,却像投进湖面的石子,惊起廊下宿鸟。

殿内,汉武帝将竹简摔在案上:“好一个主父偃,你所说九件事中,八件皆将法律条令,只有一件提到征伐匈奴。靠法令能兴汉否?”

“陛下且看第三策。”主父偃免冠叩首,白发垂落遮住眼中锋芒,展开绘满诸侯疆域的羊皮图,“昔晁错急削诸侯,七国之乱骤起;今臣请行‘推恩’,令诸侯分封子弟为列侯,看似施恩,实则‘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他的指尖划过齐国疆域,“城阳王有子十三人,若尽封为侯,其封地将从七十城锐减至二十余城,而诸侯子弟必感陛下恩德。”

公孙弘抚着儒生方巾冷笑:“书生妄言!秦筑长城尚不能阻匈奴,何况在朔方那个穷荒之地筑城?”

主父偃转身首视这位儒学重臣,目光如刀:“秦亡于苛法,非亡于拓土。”他抓起案头粟米撒向地图西北角,“朔方水草丰美,蒙恬故垒犹存,筑城可断匈奴左臂。臣计算过,从关中运粮至朔方,陆运损耗十之五六,若开漕渠、屯谪民,三年可省漕运粮百万石!”

汉武帝突然起身,靴底碾碎粟米:“卿言‘推恩’为仁,筑城为利,可这仁与利,如何平衡?”

“仁为表,利为里。”主父偃叩首时,额头触到冰凉的青砖,“推恩令行,诸侯子弟‘喜得封邑而忘削地之痛’;朔方城筑,匈奴‘秋掠无粮而冬牧无草’。此乃‘以仁术削内患,以实利固边疆’,陛下何乐而不为?”

2, 法律与兵戈的双重奏

暮春的长安正街,主父偃站在新立的《推恩令》告示前,看小吏用朱笔圈注“诸侯子弟必具名朝廷”条款。一位白发老卒挤到前排,浑浊的眼睛盯着“免罪谪民可屯朔方”的字迹:“大人,像我这种杀过人的囚徒,也能去朔方种地?”

“不但能种地,斩得匈奴首还能赐爵。”主父偃拍着老卒的肩膀,“秦以苛法驱民,我朝以爵禄诱民,此乃‘弱民于内,强兵于外’之道。”

是夜,未央宫烛火通明。主父偃展开《谏伐匈奴书》,竹简上的字迹被烛火映得透亮:“匈奴逐水草而居,利在速战;汉家耕织为业,利在久持。朔方筑城,可使匈奴‘夏无牧地,冬无储粮’,不战自溃。”

“话虽如此,”武帝捏着案头的《秦筑城图》,“但三十万戍卒的教训,不得不防。”

“陛下只需征发‘亡命徒、赘婿、贾人’三类人。”主父偃递上户籍简册,“此辈在中原为‘贱民’,到朔方却可‘授田百亩,三年免赋’,必争相前往。臣算过,十万谪民屯田,三年可获粟米三十万石,足供五万大军。”

三日后,齐地传来急报:城阳王主动分封十三子为侯,封地骤减却“上表谢恩”。主父偃在朝堂上展开诸侯反馈竹简,嘴角扬起冷笑:“诸君请看,非我强削,实乃诸侯‘自愿’分封。”

公孙弘捏着胡须叹道:“虽免刀兵,却失王道。”

“王道需有实力支撑。”主父偃首视对方,“当年高祖白登之围,若有朔方粮仓,何需和亲?今日不筑城,明日必战于长安近郊!”

退朝时,武帝忽然叫住主父偃,目光落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衣袍上:“卿可曾想过,若推恩令行,诸侯必以重金相赂?”

“臣知陛下忧虑。”主父偃叩首时,袖中滑落一枚金饼——正是数月前拾得的梁国金饼,“诸侯黄金,臣必尽归国库,以充边费。陛下但看:三年之后,诸侯再无连城之富,匈奴再无南下之力!”

春风卷起殿外的《推恩令》黄绢,主父偃望着猎猎作响的皇旗,忽然想起临淄稷下学宫的辩论台。当年他在此与人争纵横之术,如今却在这未央宫,用一卷竹简撬动了天下格局。那些被儒生斥为“诡诈”的权谋,终将成为强汉的基石——正如他在《九事疏》末尾所写:“非纵横不能破局,非铁血不能固本。”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