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 第1章 序章:太学门的北斗初辉

第1章 序章:太学门的北斗初辉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3060
更新时间:
2025-05-14

东汉永元六年的太学讲堂飘着细雪,十岁的李固攥着《孝经》竹简,眼睁睁看着宦官王甫的侄子王硕将金错刀塞进博士手中。案头堆着的《荐举状》上,“孝廉”二字在烛火下泛着刺眼的光——那本该是父亲李郃门生王调的名字,此刻却被改成了“王硕”。

“孝悌未闻,何以举孝廉?”李固的声音在空旷的讲经堂回荡,惊飞了梁上寒鸦。博士的手一抖,金错刀砸在青铜灯台上,火星溅在“贤良方正”匾额上,将漆绘的云纹灼出焦痕。王硕冷笑:“竖子敢坏我好事?”扬手便是一记耳光。

竹简摔在青砖上,《孝经》里“举贤任能”的批注被踩得模糊。李固抹掉嘴角的血,盯着王硕腰间的宦官玉佩:“高祖约法,非功不侯;光武中兴,严禁外戚鬻官。你们竟敢在太学卖官!”话音未落,父亲李郃的车辇己停在讲堂外,玄色衣袂上的“司徒”印绶在雪光中冷得发蓝。

“吾儿可知,北斗七星为何名‘天枢’?”深夜的司徒府书房,李郃将刻着北斗纹的玉佩系在儿子腰间,龟甲占卜的裂纹在灯影里明明灭灭,“天枢为斗柄,主辨阴阳、正纲纪。今日太学之事,便是阴阳颠倒、纲纪崩坏之兆。”

李固摸着案头《汉书·霍光传》,指尖停在“废昌邑王”的记载上。竹简边缘,他用朱砂新添了批注:“霍氏之祸,始于专权;外戚废立,必乱天常。外戚废立天子,必致天纲解纽;宦官手握王爵,终成社稷蛀虫。外戚之患,在废立;宦官之祸,在专权。”窗外飘来更夫“小心火烛”的梆子声,惊起他对白天的回想——王硕的金错刀与太学匾额上的焦痕,恰似这个时代的两个伤口,一个在暗处流脓,一个在明处灼痛。

十五岁那年的泰山之巅,李固握着凿子在崖壁刻“民为邦本”,山风卷着松涛掠过他汗湿的额角。忽然,豪强的家丁举着火把冲来,斧头砍在刚刻好的“民”字上,火星西溅如血。他护着未竟的碑文被打倒在地,看着“民为邦本”西字渐渐被火舌吞噬,忽然想起父亲说过的“禹铸九鼎,民为鼎足”。

“碑可毁,民不可负!”李固踉跄着爬起,擦去嘴角的血。次月,泰山脚下立起三丈高的铁碑,新刻的“民为邦本”西字用铁汁浇铸,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他抚摸着碑身,忽然看见天边北斗星明,想起去年夜观天象时,“外戚星”正冲犯帝座——那时他对弟子王调说的“梁氏如亢龙飞天”,此刻竟在铁碑的倒影里,化作了梁家车马扬起的漫天尘埃。

阳嘉二年的秋夜,李固站在司徒府的观星台上,算筹在《河图》星图上划出轨迹。母亲绣的“女诫”金箴在腰间发烫,与父亲所赠的北斗玉佩相互抵牾。他望着“天枢星”突然大亮,想起太学那年撕毁的荐举状,想起泰山被焚的石碑,忽然在算筹上刻下“振纲纪、抑权戚”六字——这是他对十年前太学之辱的回应,更是对这个江河日下的王朝的誓言。

更漏声中,李固解开衣襟,脚板上的龟文在月光下清晰如昨。那是天命的印记,也是使命的枷锁。他知道,当北斗玉佩在胸前发烫的那一刻,当“贤良方正”匾被金错刀灼焦的那一刻,属于他的命运早己注定:做这浊世的天枢星,即便光芒微弱,也要为苍生辨明阴阳,为汉室正纲纪——哪怕最终,这光芒会被外戚的乌云遮蔽,被宦官的烈焰吞噬。

雪又下了起来,观星台的铜漏积满薄冰。李固握紧算筹,忽然听见远处太学传来读书声,夹杂着低低的《北斗谣》:“天枢转,纲纪乱;李公出,北斗亮。”他望向洛阳城方向,梁冀的车仗正从宣德门前经过,金吾卫的灯笼连成一片火海,却照不亮街角冻毙的流民。

北斗七星在头顶旋转,天枢星格外明亮。李固摸了摸腰间的玉佩,忽然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北斗非孤星,需联缀众星成斗。”他望向太学方向,那里有无数如王调般的弟子,正将“民为邦本”的铁碑拓片传遍天下。“梁氏若兴,必成亢龙;吾当为‘惕龙’,守土护民。”或许,这就是他的使命——做北斗的天枢,更要聚天下英才为斗柄,在这将倾的汉室苍穹,划出一道永不熄灭的光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