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清晨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清冽的空气带着沙尘特有的颗粒感。
郑云朝晨训结束后,与姜尔岁一起前往《军事时报》工作站报道。
“到了,你回队里吧,我自己进去就行了。”姜尔岁停下脚步对他说道。
郑云朝轻轻帮她捋了捋额头的碎发,“嗯,我看着你进去。如果我下午训练结束的早,我就来接你。”
姜尔岁笑着眯起了眼睛,“嗯,那你赶紧回去吧,我也进去了。”
郑云朝最后帮她裹紧身上的军大衣,“去吧,我的记者大人。”
姜尔岁跟他摆摆手,随后往里面走去。
进了,大门,姜尔岁站在那扇挂着“《军事时报》西北驻地记者站”木牌的门前,深吸了一口气。
随即推开了记者站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
门内是截然不同的世界。狭小的空间被纸张、书籍和各种通讯设备塞得满满当当。
墙壁上钉满了大幅的西北边防地图,上面用各色图钉标注着哨所、巡逻路线和重要区域。
空气里弥漫着旧报纸、油墨、灰尘以及劣质烟草混合的独特气味。
几张陈旧的办公桌拼在一起,上面堆放着成摞的稿件、蒙尘的相机和几个老式但保养得锃亮的军用望远镜。
站长刘大山正叼着一个没有点燃的硕大烟斗,这己经成为了他的一个习惯。
他正埋头在一堆发黄的资料里,听见动静抬起头,布满风霜的脸上立刻绽开笑容,露出一口不太整齐的牙。
“哟!姜记者!休息好了?精神头看着不错!”他嗓门洪亮,震得窗户纸嗡嗡响。
他指了指靠窗的一张相对整洁的桌子,“喏,你的位置,收拾出来了。电脑是旧的,但还能用,卫星网络时好时坏,得看老天爷脸色。”
姜尔岁走到那张桌子前。
桌面被擦得很干净,放着一台老式的台式电脑,一个笔筒,还有一个崭新的采访本——封面上印着《军事时报》的徽标。
这是她在西北新闻战线的起点。
“谢谢站长。”她放下自己的背包,将那个从不离身的、边角磨损的采访本也放在桌上,新旧两个本子并排,仿佛一种无声的传承。
“甭客气!”刘站长站起身,走到墙边那幅巨大的地图前,用烟斗柄敲了敲,“姜记者,咱们这儿,跟京城总部可不一样。”
“没那么多高楼大厦里的会议,也没那么多光鲜亮丽的发布会。咱们的新闻。”
他用力点了点地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标记点,“是用脚底板跑出来的,是用耳朵贴着戈壁滩听出来的,是用眼睛盯着风沙里的界碑和哨所看出来的!”
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可能带着沙子和血的味道。危险?那是家常便饭。艰苦?那是必须的佐料。你,准备好了吗?”
他的问话首白而有力,带着西北特有的粗粝感,也带着一丝审视。
姜尔岁迎上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退缩。
她拿起那个崭新的采访本,指尖拂过冰凉的封面,然后郑重地放在地图下方的一个小书架上。
她拿起自己那个旧本子,翻开,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和贴着的各种票据、简报,是她一路走来的见证。
“站长,”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沉稳。
“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写花团锦簇的报道。是为了写这里的风骨,这里的忠诚,这里最真实的心跳。”
她指了指背上,又指了指自己的心口,“这道疤,还有这里,都告诉我,我的笔应该扎在什么地方。”
刘大山盯着她看了几秒,黝黑的脸上慢慢漾开一个更大的笑容,带着欣赏和了然。
他用力拍了拍姜尔岁的肩膀,力道大得让她晃了一下:“好!要的就是这股劲儿!”
他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从一堆文件里抽出几份。
“这些是近期各边防连队的简报,还有团部下发的一些非涉密通报。你先熟悉一下咱们辖区的基本情况和近期动态。”
他又指了指墙角一个铁皮柜,“那里面是西北这几年我整理出来历年积累的资料,边防变迁、重大事件记录、典型人物事迹,都是宝贝!有空多翻翻。”
姜尔岁点点头,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她坐到自己的位置前,打开那台嗡嗡作响的老电脑,屏幕闪烁了几下才亮起。
她开始逐页阅读那些带着油墨香气的简报,字里行间跳动着戈壁军营特有的脉搏。
某哨所成功处置一起越境牧畜事件,某连队克服恶劣天气完成边境铁丝网加固,某巡逻分队发现并排除未爆物……
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充满了戍边人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不易。
她看得很专注,不时在自己的旧采访本上记录下关键词和疑问点。
阳光透过蒙尘的窗户照进来,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
刘站长叼着烟斗,看似在整理自己的东西,余光却不时扫过姜尔岁。
看着她沉静投入的状态,再想到她是如何放弃京城优越条件来到这里的,心中那点最初的疑虑彻底消散了。
这是个有根、有魂的记者。
临近中午,刘站长接了个电话,嗯嗯啊啊了几声,放下听筒对姜尔岁说:“姜记者,下午连队和当地的警民有一起突击行动,我们可能需要现场追踪报道。”
“好!”姜尔岁立刻应下,眼中闪过一丝期待。“刘站长,以后叫我小姜吧。”
刘站长笑着点头,“好,小姜,可能晚上的行动比较危险,先保护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姜尔岁坚定地点头,她望向远处的戈壁滩,这才是她来这里的意义——走进一线,贴近战士。
她快速整理好桌面,将重要的资料锁进抽屉。站起身时,目光无意间掠过窗外。
远处,是边防新兵连的营房,能看到一些迷彩身影在活动。
她知道,那个熟悉的高大身影此刻一定也在某个地方忙碌着,带着他的连队,守卫着这片广袤而严酷的土地。
姜尔岁低头,这里没有庆功宴的香槟塔,没有总部大楼的落地窗,只有呼啸的风沙、沉默的界碑和一群最可爱的人。
而她,将用她的笔,记录下这片土地上最真实、最滚烫的故事。
她拿起采访本和笔,对刘站长点点头:“站长,我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
新的战场,新的征程,就此拉开序幕。
她的笔尖,将蘸着戈壁的风沙和战士的汗水,在这片她选择扎根的土地上,书写属于《军事时报》西北站记者姜尔岁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