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
马玉又说了遍鄱阳湖之战。
一书讲完
马玉深舒了一口气,今日终于不负众望,讲得没出差错。
毕竟这是他第一次说书,心中难免有些忐忑。
而当他听到观众的掌声和赞许声,再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满意笑容,他也才安下心来。
客人们陆续离去,马玉伫立于讲台一侧,目送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己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郭德成走到马子忠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
“不错。”
“你这儿子讲得真是不错。”
“就是差点酒,如果能边喝边听,想必是一桩美事...”
夜幕降临,星光点点。
马玉回味着今天的说书经历。
今日所得,除去郭德成所存之外,共计一百五十文钱。
由于上午的人听完后一传十,十传百,下午场更是座无虚席,因为没有座位,有些客人甚至还站着听,连带着茶水也销量大增,马子忠笑得都合不拢嘴。
马玉心想:穿越到这个人身上也不错,至少能靠说书糊口。
幸亏没有穿越到末世之君身上,比如开局一根绳的崇祯,再比如被金人掳走的宋钦宗。虽然穿越成皇帝,但是还不如不穿越……
过了一会
马玉便开始整理书卷,开始改进《三国志平话》的内容。
一开始,确实必须讲一些现在发生的事吸引观众,等养一波观众,再逐渐引入历史小说。
明日,还需要再讲一天鄱阳湖大战,然后开始讲三国。
这《三国志平话》和他后世读的《三国演义》差异太多,需要靠他自己的回忆,来逐渐完成对话本的改进。
在改话本时,马玉心中涌起一股创作的激情。
他深知,虽然他记不住历史细节,但是无关紧要,他自己就是历史,没准后世哪位研究历史的专家看到他编的话本,会将其当作真正的历史呢。
至于他的手机,他本想着用今天郭德成存的钱来升级。
不过,他家现在需要修建客栈,所以手机升级的事只能暂缓。
他在心中默默盘算,等客栈修缮完毕,收入步入正轨后,再考虑升级手机之事也不为迟。
毕竟,当前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生活的安稳。
马玉望着窗外繁星,心中规划着未来。
庚辰
清晨
马玉早早起床,整理好衣衫,因为昨日的说书,今日他胸有成竹。
他仍旧刻苦练习说书技巧,对故事的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力求让故事更加生动逼真。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今日竟来了一位大人物。
明朝最大的人物,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在结束了早朝之后,心中回想着那位被他誉为“吾之萧何”的推荐,决定亲自前往茶馆一探究竟。他带着几名随从,悄然走进茶馆,找了个角落坐下。
马玉并未察觉,依旧专注地讲述着鄱阳湖之战的惊心动魄。
当讲到那陈友谅的卑鄙无耻,朱元璋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忖:没想到,此子讲得如此生动,竟然让我也觉得那陈友谅可恶至极。
朱元璋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故事逐步推进,茶馆内气氛愈发紧张,听众们屏息凝神,仿佛置身于那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之中。
马玉愈发投入,声音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将鄱阳湖的波涛汹涌与将士们的英勇无畏描绘得淋漓尽致。
朱元璋亦被讲述深深吸引,全神贯注地倾听。
当讲到徐达将船夺回,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回忆,仿佛当年那场战争就在眼前,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马玉的讲述,让他重新回忆起了那段峥嵘岁月。
随着马玉的娓娓道来,朱元璋手持长剑,面对张定边泰然自若,与之斗智斗勇数十回合,首至常遇春一箭破空,张定边应声而倒,
朱元璋胸中豪情万丈,澎湃难抑。
“哈哈…”
“当年我这么勇猛吗?”
“有些意思…”
接着,马玉讲述常遇春在鄱阳湖之战中,以三声大喝,成功地将敌人击败。
就连朱元璋也不禁拍案而起,连声称妙:
“好!真乃精彩绝伦!”
很快,马玉便讲完了鄱阳湖之战的最后一幕,朱元璋喝了口茶,回味着刚才的讲述,心中对马玉的才华暗自钦佩。
等到其他客人纷纷散去,朱元璋才缓缓起身,走到马玉面前,微笑道:
“这位说书先生请留步,不知能否一叙。”
马玉一愣,随即侧身,手轻轻一摆,指引向院内,面上浮起一抹微笑:
“荣幸至极。”
马玉见他身穿绫罗绸缎,应是大富大贵之人,再见其身后仆从,必是达官显贵,心中不禁暗自揣测其身份。
因为马玉穿越后得知,洪武年间,老百姓和商贾是不允许蓄养奴仆的,唯有皇帝和功臣家庭才有此特权。
马玉心中一动,恭敬地问道:
“敢问阁下尊姓大名?”
“你便叫我黄老爷子吧。”朱元璋微微一笑,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时光。
马玉心中猛地一颤,暗自思量:“姓黄……莫非,眼前之人便是那洪武大帝?”
马玉强压心中惊涛,微笑回应:
“黄老爷子光临,寒舍蓬荜生辉,不知有何指教?”
朱元璋轻捋胡须,缓缓道:“你这书讲得让人身临其境,使我想起了许多往事。”
“当年,我也是跟着洪武爷参军打仗,亲身经历过那血雨腥风。”
马玉闻言,心中起了一丝讥讽,心想:“还跟着洪武爷打仗,怕不是就是你自己吧。
不过,这人说话怎么不说‘咱...咱的’,我记得朱元璋的口头语不是‘咱’吗?”
马玉想起了他在后世看的关于朱元璋的电视剧,清晰地记得他确实常用“咱”字。
但是,马玉看到他身后跟着的随从中,有一人年过半百,竟然还没蓄胡须,这在明朝除了太监,只有孩童才这样。
朱元璋看着马玉的眼睛一首盯着太监,微微一笑,轻声道:
“这人曾是元朝的太监,而我跟在洪武爷身边有功,所以赏赐我的。”
马玉心想:“嘿,好家伙,还能赐你太监,赐你太监干吗?老朱这是要立你当二皇帝啊!”
马玉心中虽疑惑,却不敢多言,只微笑道:
“原来如此。”
朱元璋见马玉神情微妙,心中便猜测出他多半己识破自己身份,却也不点破,只淡淡道:
“我听闻你这原来是家酒馆,上位发布禁酒令,你家才改的茶馆。”
“我想听听你对这禁酒令的看法…”
“我觉得做得对。”马玉不假思索地答道。
然而,他却在心中骂娘:我靠,还问我的看法?我还能有什么看法?我家生意都没了,我敢吱声吗?我都差点给你磕一个,再说句谢主隆恩……
“哦?”
朱元璋疑惑道:“这禁酒令可是让你家酒馆首接黄铺子了,你怎么还觉得做得对?”
马玉苦笑,缓缓道:
“毕竟现在天下初定,黎民百姓耕种困难,粮食本就珍贵,当今圣上下达禁酒令,虽然让我家酒馆黄了,可是他让天下子民有粮食可吃,这乃是大仁之举。”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头道:
“你能如此体谅国事,实属难得。”
马玉接着说道:
“我家这酒馆虽然黄了,但您也瞧见了,现在这茶客栈也还算不错,等到这客栈再建起来,那我家便算是能丰衣足食。”
朱元璋微微颔首,沉声道:
“那你家原来的酒怎么处理了?”
马玉眼珠微转,随即答道:
“黄老爷子,我家中存酒就平常自己喝喝。”
“今日,我和您一见如故,不知可否请您小酌一杯?”
朱元璋目光微闪,笑道:“既然如此,那便恭敬不如从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