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测的三百件老物件,声纹纯度最高的是李婶的陶盆。”华薇把终端推给我,全息屏幕上跳动着金色声纹波形,“你看这共振频率,和冻梨核的17.8赫兹误差不到0.3。”我放大张大爷的木秤声纹:“但这杆秤的声纹衰减很严重,得赶紧做频谱修复。”
“先解决采石场的事。”华薇调出镇政府的回复邮件,“他们同意做声纹改造,但要我们先拿出可行性方案。”正说着,王铁匠推门进来,手里拎着半截铁链:“丫头们看看,这是老井辘轳上的链子,声纹是不是比新铁链纯?”
华薇的机械臂扫过铁链,声纹频谱瞬间展开:“1960年代的锻造声纹,还带着井水的低频共振。”她突然抬头,“王叔,这铁链的声纹频率和采石场爆破的主频率正好是反相!”我立刻调出爆破声纹图:“对啊,用这个做声纹对冲,能抵消大部分噪音!”
“啥叫反相?”王铁匠挠头。“就像往水里扔石头,”我比划着解释,“爆破声是凸起的水波,铁链声就是凹下去的水波,两者撞一起就平了。”华薇把铁链声纹导入模拟程序,爆破声纹果然被削去尖峰:“但需要足够多的老物件声纹,组成声纹屏障。”
“那我把老铁砧也贡献了!”王铁匠一拍大腿。“不光是物件,”华薇调出讲堂计划,“今天要教大家用手机录纯净声纹——比如踩青石板的声音、摇蒲扇的声音,这些日常声纹都能当屏障材料。”正说着,李婶挎着竹篮进来:“妮儿,我把纺车搬来了,这声纹能用不?”
纺车转动的声纹在全息图里划出柔和的螺旋。“太好了!”我指着频谱,“这‘吱呀’声的频率,和戏楼梁柱的共振频率一致,能当声纹锚点。”华薇立刻把纺车声纹设为基准音:“李婶,您每天纺线时开着录音,声纹数据就能自动上传到数据库。”
“那我家灶台的砖呢?”隔壁的赵大娘拄着拐杖进来,“昨儿听你们说,老砖声纹能补地层?”华薇调出她家的声纹扫描图:“您灶台的陶土砖存着1980年代的雨水声纹,现在需要用相同频率的雨声覆盖污染层。”她当场播放雨声声纹,赵大娘灶台的声纹波形果然稳定下来。
“这法子真神了!”赵大娘摸着砖缝,“我就说这灶台咋越用越漏风,敢情是声纹跑了?”“差不多这意思。”我递给她个声纹收集器,“您把这贴在灶台上,它会自动收集周围的纯净声纹。”华薇补充:“记住别用电磁炉,那高频噪音会破坏声纹收集。”
“那采石场啥时候能改?”围观的村民开始追问。“我们正在做声纹屏障模型,”华薇切换到三维投影,“需要收集够三千种纯净声纹,才能形成有效屏障。现在才收集了八百种,还差得远。”王铁匠一拍胸脯:“我去喊铁匠铺的老哥儿们,把老工具都搬来!”
“我去收老纺车!”李婶也跟着吆喝。“还有老井的辘轳,”张大爷拄着木秤过来,“我带着孙子去录摇辘轳的声纹,让小娃娃也学学老手艺。”看着村民们散开的背影,我问华薇:“你说他们能坚持吗?毕竟用惯了电器。”
“你看这数据,”华薇调出后台统计,“昨儿讲堂后,古镇的低频声纹排放量增加了17%。”全息屏幕上,代表老物件声纹的金色光点正在变密集,“人对老东西的感情,就是最好的声纹催化剂。”正说着,终端突然跳出警报:“采石场提前爆破了!”
我们赶到镇北时,爆破声纹像黑浪般压过来。华薇立刻打开临时声纹屏障:“快!把收集到的声纹都导进去!”王铁匠的老铁砧声、李婶的纺车声、还有孩子们录的青石板脚步声,在半空组成闪烁的声纹网。虽然爆破声纹依旧刺耳,但比之前减弱了不少。
“看到没?这就是声纹屏障的效果。”华薇指着逐渐消散的黑浪,“只要收集够声纹,就能把爆破声纹降到安全频率。”村民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那我们多录点声纹,是不是就能让采石场不吵了?”“不光是不吵,”我解释道,“是让声纹地层不再被破坏。”
“我回家把压箱底的老风箱找出来!”“我去录磨豆腐的声纹!”人群又热闹起来。华薇趁机打开声纹数据库界面:“大家看,这是我们收集到的声纹图谱,”屏幕上浮现出各种声纹波形,“每种声纹都像一块砖,我们要用它们砌起保护古镇的声纹墙。”
“那我家腌酸菜的陶缸算不算?”“我爷爷的旱烟袋呢?”问题像雨点般砸来。“算!都算!”我忙着记录,“只要是1990年以前的物件,发出的声音不带电机噪音,都能当声纹砖。”华薇补充:“明天开始,我们在戏楼设声纹实验室,教大家怎么修复老物件的声纹。”
散场时,王铁匠扛着老铁砧往回走,铁链子“哗啦”响。“王叔,这铁链声纹可别忘了录!”我喊了句。他回头咧嘴笑:“忘不了!我还让儿子把电锤收起来了,以后接着用大锤,就当给古镇攒声纹砖了!”
看着他的背影,我问华薇:“你说这声纹屏障真能成吗?”她的光链在终端划出一道弧线,数据库里的金色光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多:“当李婶的纺车声、王铁匠的锻打声、还有孩子们的童谣声,这些声纹都汇聚到一起时,你听——”
远处传来摇辘轳的“吱呀”声,混着磨豆腐的“咕噜”声,还有不知谁家飘出的秦腔唱段。这些声音在暮色里交织,竟比任何高科技仪器都更让人心安。华薇的终端突然跳出新数据:“古镇的声纹地基稳定性提升了9%,照这速度,三千声纹砖很快就能攒够。”
而在声纹数据库的深处,每段被收集的声纹都在自动排列组合,渐渐勾勒出昆仑古镇最初的声纹轮廓——那是没有工业噪音的年代,所有声音都与山川共振,像冻梨核里的纯净声纹般,在时光深处静静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