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彝行:周钱八百年祭
鼎彝行:周钱八百年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鼎彝行:周钱八百年祭 > 第1章 牧野融钺

第1章 牧野融钺

加入书架
书名:
鼎彝行:周钱八百年祭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5018
更新时间:
2025-06-09

“货币之始,非金非玉,乃尺度之信也!“

(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克商、建立新朝,熔毁商兵器,王权之信,自此物化于青铜……)

凛冽的寒风卷过牧野战场,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与青铜灼烧后的焦糊气。昨日震天的杀伐声己然沉寂,只余下残破的玄鸟旗在焦土上低垂,如同殷商王朝最后的喘息。周武王姬发伫立在高台之上,玄衣纁裳沾满征尘,目光越过尸横遍野的原野,投向远处堆积如山的战利品——那是商纣王引以为傲的青铜武库。

“大王,”太师姜尚(太公望)的声音沉稳如磐石,他须发皆白,眼神却锐利如鹰,指向那堆闪烁着幽冷寒光的兵器,“此乃殷商暴虐之魂所聚。钺,王者之杀器,断首裂骨,饮血无数。其戾气深重,若存于世,恐扰新朝祥和之气。”

武王的目光落在最顶端那柄巨大的青铜钺上。钺身厚重,刃口虽经血战仍寒光逼人,繁复的饕餮纹饰在晨光下仿佛仍在蠕动,隐隐透着前朝的怨怒与不甘。这是商王权威的象征,亦是恐惧的源头。他想起朝歌鹿台的大火,想起比干剖心,想起那些在纣王暴政下呻吟的黎民。

“太师之意是?”武王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异常清晰。

姜尚躬身,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当以礼代杀,以器化信。熔此凶兵,铸之以簋。簋者,盛黍稷以奉神明,飨祖先以安社稷,宴诸侯以睦邦国。使天下知,周室所重,非金戈铁马之威,乃五谷丰登之礼,秩序井然之信。”

“以礼代杀,以器化信…” 武王低声重复,眼中疲惫渐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开创的决然。他猛地抬手,声音响彻高台:“传令!熔尽商钺,铸我周簋!”

巨大的熔炉在营垒中央架起。商人的青铜钺、戈、矛被投入炽热的炉膛,发出刺耳的呻吟。赤红的火焰舔舐着冰冷的青铜,饕餮纹在高温中扭曲、变形、最终融化。工匠们赤膊上阵,汗水混着炉灰流淌,号子声与风箱的鼓动声交织。那象征杀伐的青铜,在烈焰中化为沸腾的金红色熔流,如同被净化的血液。

武王与姜尚屏息凝视。当第一股纯净的铜液注入早己准备好的陶范时,一股奇异的、近乎神圣的庄严肃穆感弥漫开来。陶范内壁精雕细琢,预塑了簋的形态:双耳、圈足、圆腹。范型的设计者,一位名叫“矩”的年轻史官,正紧张地注视着。他的任务非同小可——要在簋的内底,留下周朝第一个关乎“度量”的印记。

铜液在范内缓缓凝固,由耀眼的赤金转为深沉的青灰。当陶范小心拆开,一尊崭新的青铜簋显露真容。它线条浑厚庄重,虽无商器的狞厉,却自有一股沉稳的威仪。然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它的内底。

那里并非光滑一片。矩手持特制的骨锥,在铜液尚未完全凝固的瞬间,以惊人的精准和速度,在内底刻划出细密、均匀、排列整齐的方格纹!每一格,都恰好能容纳一粒的粟米!

“大王请看,”矩的声音因激动而颤抖,“以此簋为范,一簋之容,可纳千粒之粟!臣斗胆,请以此‘千粟之量’为基准,定名‘锊’(lüè)!凡周土所及,赋税、交易、赏赐,皆可据此衡量谷物多寡,以为价值之基!”

武王俯身细看。那纵横交错的纹路,在青灰色的铜底上清晰无比,象征着秩序与可度量性。他伸出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微凸的纹路,指尖传来金属的冰凉与刻痕的微砺。这不再是简单的容器,它是王权对价值的首次定义,是秩序取代混乱的具象化。周朝不需要殷商那种建立在恐怖之上的模糊“天命”,它需要清晰、稳定、可被所有人理解和遵循的规则。

“善!”武王的声音洪亮,带着开天辟地的豪情,“此簋,当名‘利簋’!铭文曰:‘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闻,夙有商…’(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清晨,岁星当空,大吉,迅速克商…)。”他顿了顿,目光深邃地扫视着在场的重臣诸侯,最终落在簋底的粟粒纹上,“‘岁鼎克闻’西字,暗合岁星(木星)运行之序,亦昭示此簋之‘锊’量,乃承天应人之法度!此为我周室信用之始基!”

太公望姜尚捋须颔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眼前的青铜器:“大王圣明。货币之始,非金非玉,乃尺度之信也。(货币首先是一种价值尺度)此‘锊’量刻于簋,便是将王权之信,将天下人共认谷物价值之约,物化于此青铜方寸之间。得此簋者,非仅得一器,乃得衡量万物之准绳,交易往来之凭信。此乃以器载信,以信安邦之道。”他看向矩,眼中带着赞许与期许,这位年轻的史官,正代表着新朝建立制度的新生力量。

诸侯们纷纷拜服,心中震动。他们看懂了。武王熔毁的是旧王朝的暴力象征(钺),铸造的不仅是礼器(簋),更是新王朝赖以运转的价值基石和信用凭证。那簋底的方格,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取代殷商神权巫卜的、更为理性与普世的秩序力量——可度量,方可信;可信,方可久。

矩在记录铭文时,特意在“岁鼎克闻”的“鼎”字旁,留下一个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刻痕标记。他心中萌生一个念头:此“锊”量源于谷物,终有一日,或可推及金玉、牲畜、乃至土地?这簋底的方格,是否能成为度量整个天下的起点?

高台下,炉火未熄,映照着利簋青幽庄严的光芒。牧野的风似乎也变得柔和了些,卷走了血腥,带来一丝新生的气息。这尊由殷商凶兵熔铸而成的礼器,腹中承载的己非黍稷,而是新生的周王朝,对其治下万民、对天地神明,许下的第一个关于秩序、尺度与信用的沉重诺言。王权之信,自此物化于青铜,其兴衰之途,亦由此簋启程。

【哲学回顾:王权信用的创立与礼制货币奠基自此开始。西周货币信用体系在克商立国的宏大背景下,通过最高权力者的意志和智慧,从物理符号的转换(熔钺铸簋)到核心价值尺度的确立(锊量),完成了其奠基性的第一步,深刻诠释了货币信用源于王权权威和社会共识的哲学内核。姜尚首接点出:“货币之始,非金非玉,乃尺度之信也”(强调价值尺度功能)。“以器载信,以信安邦”,周王朝将抽象的“王权信用”、“社会对谷物价值的共识”物化于具体器物(利簋),体现货币是“信任的制度化”和“社会关系的物化”。“王权之信,自此物化于青铜”。货币信用的建立源于强大的、被普遍认同的王权权威和社会共识。鼎革铸信(前1046-前1000年)阶段,周王朝克商、分封、营洛邑、确立宗法礼制。然而在此期间,武王、周公(深谋远虑的制度设计者)、召公(务实的外交家)、康叔(地方治理的实践者)、子渔(莱夷贝匠,技术天才)等治国天才们共同开启了为周王朝的王权信用创立与礼制货币奠基之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