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私塾里,晨曦透过窗户照进学堂。
学子们端坐在漆木案前,男子皆坐屏风右侧,女子则坐在左侧。
“学堂有规,首在守静。”
孔学究沙哑的嗓音在私塾间响起,“尔等从今日起就是我的门生了,当谨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学生谨记老师教诲。”众人异口同声道。
“一字一乾坤,学问在躬行,今日开课,先诵读《诗经》。”孔学究摸了摸有些发白的胡子,翻开面前的《诗经》。
座下的公子们,摇头晃脑地诵读《诗经》,声音浑厚有力;小姐们则细声念诵,似檐下的燕语呢喃。
江浸月读到《诗经》中的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心中苦涩,她想到了陆夜白,这般道理,原来书中早己讲过了,只是上一世她未曾学过。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读到《卫风·硕人》时江懿突然朗声道:“老师此句似乎有些复杂,学生不懂此句含义。”
他一发此言引得满室公子哄笑,先生抚须立于堂前解释道,“这句是描绘卫庄公夫人庄姜的绝代风华,从手、肤、颈、齿到眉目神态,是有名的美人赋。”
窗边穿玄色衣袍的宋佑突然痴笑,他的目光总是不自觉的瞟向斜前座身着石榴红齐胸襦裙的江清月,脑海中浮现清晨她的笑颜。
这诗经里的描绘是什么庄夫人,分明应该是她才对。
终于结束了一天的课时,江浸月浑身疲惫,的回到暖玉榭。
自重生以来她便把自己安排的满满的,除了请安和去私塾读书,空闲下来她就研读医书,仿佛这样才能让她无暇去想到前世的种种。
看着闲置的琵琶,似乎也很久没有弹奏过了,指尖轻抚上琴弦的一刹那,就不自觉的弹奏出了那首《春江花月夜》。
想到陆夜白,一曲琵琶也弹不尽她心中的伤痛。每一声弦音都似在拨动她心上的伤痕,却只能默默忍受,无处倾诉。
不知道上一世陆夜白是何时和江清月暗中苟且的,他那么执着于给江清月安上天生凰命,不就是为了天子之位吗,她一定不会让他得偿所愿。
小荷看着江浸月弹琵琶,只觉得她的琴音里充满了哀痛,是之前她弹奏时从未有过的,不知道小姐是有了什么心事了,只觉得心疼,想赶紧找个话题打断她的思绪。
“小姐。”小荷唤她,“我今日跟着姨娘,你猜她去了哪?”
“去哪里了?”江浸月问道。
“城外法华寺。”小荷道,“莫不是去咒谁的吧。”
江浸月眉毛微挑,她不信这些,自然也不畏小荷说的什么诅咒。
法华寺?她记得前世祖母每年六月十九观音出道日都会去法华寺上香祈福,保佑江家,保佑远在边关平叛的祖父江礼平平安安。
六月十九她记得再清楚不过了,每到那日府里就剩她和苏姨娘还有江望轩,苏姨娘少不了一通发脾气,大骂不公平,不让她一起去,其余人都会和老太太一起去祈福。
此时距离六月十九,还有不到两个月。莫不是江清月母女想在这天动什么手脚?
“小荷你做的很好,继续盯着她,最好是法华寺内也能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江浸月道。
“上次的碎玉簪子换的钱可还够你使,不够的话我再给你拿几件首饰去。”
“够了小姐,用不了这么多,你的月例银子都给我拿去用了。”小荷感动道,哪家的小姐都不会像她家小姐这么好,对她亲如姐妹。
“嗯,早些歇息吧,明日还要早起上学堂。”江浸月疲惫的躺在床上。
求学的日子如白驹过隙,枯燥又飞快,江浸月却对此乐此不疲,在私塾读书己有一月有余了。
晨光照进学堂,孔学究翻开手中的《孟子》,花白胡子随着开口微微颤动:“今日我们来论“义利之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乃君子之道。诸生可以畅言己见。”
话音刚落,众人纷纷执笔沉思,在纸上写着脑海中的观点。
穿月白长衫的段自秋率先起身,声音冷冽道:“夫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苏武持节牧羊,十九年不折气节。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然纲常何在?礼义何存?”
斜后方的荣安侯公子宋佑突然嗤笑一声,反驳道:“段兄此言差矣!商鞅变法以利驱民,秦终扫六合;管仲通货积财,齐国方成霸业。若只谈仁义,何以强国富民?"
“《史记》中也有载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乃民生之本,段兄又岂能弃之如敝履?”
他的观点和江清月不谋而合,少女也出言附和道,“昔者管仲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不正是以利为基,才成就仁义霸业?”
“《管子》也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无利支撑,义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看见江清月也附和自己的观点,宋佑内心窃喜,嘴角忍不住上扬了几分。
江明珠也连忙附和道,“《韩非子》有言:利之所在,民之所趋。”
“若遇天灾,将修建书院的银两全数赈灾,来年无资修建,寒窗学子何以读书?利乃义之根基,无利何以行义?”
“西姐这是偷换概念!”江懿反驳道,“孟子曰: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若事事以利为先,岂非与市井商贾无异?”
“书院当倾尽银两赈灾济民,修学堂之事可缓。若无安定之世,学子又何以在学堂安心读书?仁义乃立世之本,失义则失人心。”
萧羡之突然起身言辞恳切,“若人人只为逐利,天理何在?礼义何存?《墨子》亦有言:兼相爱,交相利,利当是天下公利,而非一己的膨胀私欲。”
“恰如去年大梁县饥荒,富商借机囤粮哄抬米价,多少百姓饿死街头!”
江望轩跟上述说自己的观点,“《史记》载范蠡三致千金,散财济民,不正是因为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