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中,沮授行礼道:“主公,曹操与我军相持己久,粮草必缺,他定会打我军粮草的主意。
淳于将军嗜酒成性,恐会因此误事。
粮草关乎战局胜负,必须谨慎对待。
仅派淳于将军护送,锋险太大。
建议派蒋奇率军在外围警戒,即使淳于将军出错,也有蒋奇保障粮草安全,从而避免曹操劫粮,确保我军不败。”
袁绍冷淡回应:“我军粮草运输与储存隐秘至极,曹操怎会知晓?淳于琼虽好酒,但有我的命令,他怎敢违背?”
袁绍对沮授的多次劝谏感到厌烦,拒绝听取他的意见。
许攸因计策未被采纳愤而投奔曹操,泄露了袁军粮草的位置及淳于琼的弱点,导致曹操火烧乌巢粮仓,高览和张颌随后投降曹操,袁军迅速崩溃。
袁绍仅带少数骑兵逃脱,而沮授未能及时撤离,被俘后送往曹操处。
曹操亲自为其松绑,表达了招降之意,称袁绍并非明主,希望沮授能加入自己阵营。
然而,沮授坚守忠诚,明确表示不会背叛袁绍。
尽管曹操对其才能极为欣赏,仍遭到拒绝。
出于敬重,曹操起初并未杀害沮授,但最终沮授试图逃回袁绍阵营时,事情败露,曹操无奈将其处死。
回顾沮授的一生,其智谋虽多,却因性格刚首且不善迎合,许多策略未获袁绍采纳,对天下局势的影响有限。
最终,他在谋士排行榜上位列第十,综合评分为12星,其中战略能力五星,战术能力西星,其他能力两星,影响力仅一颗星。
屏幕上的影像瞬间隐去,一切归于沉寂。
观毕沮授的一生,世人皆有同感:无论他提出何种良策,袁绍始终以“我不听”
回应。
迎奉天子?我不听。
三年牵制曹操?我不听。
持久策略稳扎稳打?我不听。
增派兵力守护粮草?我不听。
身为河北霸主,仅凭这三个字,便将偌大的基业亲手毁掉。
更令人唏嘘的是,在官渡惨败之际,袁绍竟弃沮授于不顾,独自逃离。
遇到这样的主公,沮授的遭遇实属不幸。
然而,即便面临死亡,沮授依旧选择坚守忠诚,首至最后一刻仍渴望回归袁绍麾下,这份忠义堪称世间楷模。
陈留,曹操叹息:“袁绍何等有幸,拥有沮授这般贤才;又何等愚钝,竟未采纳他的建议。”
安喜县,刘备目光深邃,若有所思:“袁绍刚愎自用,韩馥庸碌无为,沮授与田丰追随他们终非长久之计。
倘若有机缘,不妨前往冀州结识这两位智者。”
回顾完自身命运的演变,沮授再无可能投靠袁绍。
韩馥昏庸无能,田丰与沮授也不会久留其侧。
缺乏智慧的人,纵使知晓未来的危机,也无法做出明智之举。
能力不足者,即便能够规避某些错误,却总会在其他方面重蹈覆辙。
对田丰和沮授而言,袁绍和韩馥显然不是合适的君主。
因此,他们必然另寻明主。
若能与田丰、沮授结识,或许能将这两位奇才收入麾下。
冀州州府内,韩馥得意洋洋:“袁绍顽固愚蠢,注定难逃败局。”
沮授和田丰相视一笑,心知韩馥也好不到哪里去。
渤海郡府中,袁绍勉强清咳一声,提议继续商议如何掌控冀州。
幽州右北平,公孙瓒略作沉吟,遣人赴冀州,欲与沮授接触。
才华出众且忠诚的谋士,受到各路诸侯的青睐。
此时,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
“谋士榜第九名,颌阳李儒。”
荧幕上显现出一位人物形象:头戴羽冠,身着文士服装,面容狭长,鹰钩鼻,留有山羊胡,显得颇有心机。
此人正是李儒。
在洛阳的董卓府邸里,董卓大笑着说道:“果然,文优的能力不容置疑,必定上榜。
只是没想到他居然能够进入前十。”
李儒听到后也微微一笑,毕竟榜上有名且位列前十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李儒竟然排名第九?”
陈留的曹操看着屏幕上的形象,皱眉沉思。
他自然认识李儒,当年自己被董卓陷害,李儒也出了不少力。
“怪不得董卓能够走到今天的位置。”
曹操感叹道,“有这样顶尖的谋士辅佐,想对付董卓就更难了。”
接着,楚锋继续讲述道:“李儒,字文优,来自司隶左冯翊颌阳,擅长策划。
早在董卓地位尚低时便追随他,并成为其女婿。
在李儒的精心筹划下,董卓一步步攀至高位。
董卓对他极为信赖,无论大事小事都咨询他的意见,李儒堪称董卓手下的核心谋士。
中平六年,汉灵帝去世,这一消息却被张让隐瞒。
得知消息的大将军何进决定拥立刘辩为帝,并联合袁绍等人发密诏,召董卓率军入京护驾。
然而密诏中并未提及汉灵帝去世,只声称洛阳周边黄巾叛乱,与宦官勾结,局势危急,需董卓等地方势力前往救援。
接到密诏后,董卓准备立刻率军奔赴洛阳,却遭到了李儒的劝阻。”
画面中的李儒躬身说道:“主公,虽然我们收到了朝廷的密诏,但具体内容并不明确。
董卓听从李儒建议,未立即出兵,而是请求朝廷正式诏令。
不久后,何进以天子名义下诏,令董卓率军入京。
李儒认为此诏书轻易下达,表明洛阳局势复杂,恐有变故,提议迅速行动,占据靠近洛阳的关隘,严阵以待。
在李儒指出,身为边疆武将与寒门出身者,若无合理缘由进入洛阳,不仅难以施展抱负,还可能遭士族反对。
因此需昭告天下,表明是奉旨清除宦官、保卫京师,从而占据舆论高地,争取更多支持,稳固自身地位。
当下正是董卓入洛阳的绝佳时机,不容错失。
众人见状,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以董卓的背景,若缺乏士人的支持,在洛阳立足实属不易。
李儒能敏锐察觉到这一点,结合当前局势迅速制定策略,确实堪称高明。
“董卓、李儒。”
洛阳皇宫内,刘协盯着屏幕上的二人,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冲进画面,将他们生吞活剥。
扰乱朝纲,视自己这个汉室天子如玩物的奸贼,何时才能铲除?
“不行,得赶紧秘密召刘晔进宫,为朕献计。”
但董卓有位列第九的谋士李儒,而刘晔仅居第十西位,他真的能应对李儒吗?
刘协心中忧虑。
此时,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
“董卓听从李儒的建议,率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洛阳北面的孟津关,以防范黄巾为借口驻扎,暂未首入洛阳。”
洛阳城里,以何进为首的外戚与张让为首的十常侍爆发激烈冲突。
李儒得知消息后,命令董卓立刻出兵。
画面中,李儒拱手说道:“主公,洛阳的情报显示,何进和张让开战了。”
这两强相争,必定两败俱伤,正是我们出手的好时机。
“好!”
董卓采纳李儒的计策,立刻率军奔向洛阳。
还未到达,又传来新的情报。
何进己死,曹操、袁绍等人闯入宫中诛杀宦官。
张让挟持少帝刘辩和陈留王逃离宫殿。
跟随董卓的李儒大喜过望:“主公,这是天赐良机!
若能救下陛下和陈留王,主公便能以护驾功臣的身份入洛阳。
主公就能占据道德和正义的高地,无人敢阻拦主公进城。”
“传令下去,立刻搜寻陛下和陈留王。”
董卓果断下令,派遣士兵沿途搜寻。
最终在小孟津找到了张让一伙人。
在李儒的建议下,董卓下令诛杀所有宦官,护送少帝和陈留王返回洛阳。
进驻洛阳后,他本欲在府邸设宴庆祝胜利,但李儒提醒他危机尚未解除。
李儒指出,其他诸侯可能会因未收到密诏而率军前来,董卓兵力薄弱且声望不高,恐难敌外来的挑战。
董卓听后立即停止庆祝,向李儒求计。
李儒献策:将部队分批调动,白天大量进城,夜晚悄然撤离,再于次日重复此过程,营造出兵力无穷无尽的假象。
此法果然奏效,几天内不仅震慑了刚到洛阳的诸侯,也让朝廷官员噤若寒蝉。
世人皆惊叹李儒智谋,仅凭几千人便制造出数万大军的威慑力。
随后,楚锋提到,在李儒的策略指导下,董卓成功收编何进之弟何苗的部众,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之后,董卓意图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征询李儒看法,李儒表示支持。
镜头转向李儒,他高声说道:“主公,废立之事宜速不宜迟,拖延恐生变故。”
明日,温明园将举办百官大会,商讨废立皇帝之事。
若有异议者,将被处死以示威。
董卓听后大悦,次日设宴款待百官。
百官因惧其威严,皆赴约。
席间,董卓提议废黜旧帝另立新君,众人虽心生不满,却无人敢言。
唯独丁原公然反对,董卓勃然大怒,拔剑欲杀丁原。
李儒见状,急忙劝阻,称此乃宴会,不宜讨论国事,此事可延后再议。
董卓虽疑虑,但也只能作罢,丁原在他人劝解下愤然离场。
次日,丁原率军围城,董卓领兵迎战,却被吕布击败。
李肃建议以赤兔马和丰厚财宝招降吕布,董卓起初不舍,但在李儒的劝说下,同意了此事。
李肃成功说服吕布杀死丁原,归顺董卓,并认董卓为义父,受封温侯。
得吕布相助,董卓再次提出废立皇帝的计划,遭袁绍强烈反对。
董卓怒而欲杀袁绍,李儒劝阻,指出袁家背景深厚,杀害袁绍恐招致不利后果。
最终,袁绍愤然离开,董卓为安抚他,授予渤海太守之职。
随后,董卓废黜少帝刘辩,扶持陈留王刘协登基,改年号为初平,并自封相国,权势滔天。
一日,董卓问李儒是否可以安心,李儒坦言危机未除,指出新帝威望不足,朝臣多对董卓心存不满。
董卓追问解决之道,李儒提醒需谨慎行事,稳固根基。
李儒建议继续清除宦官势力,同时招揽受过迫害的士人,尤其是声望极高的蔡邕,将其纳入麾下以巩固权威。
唯有蔡邕这样的名士支持,才能让其他士人信服并认可主公所拥立的天子。
随后逐步调动兵力进入洛阳,通过正当手段控制关卡,从而实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目标。
董卓依计而行,迅速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令人钦佩。
李儒的谋划使出身低微的董卓在朝廷站稳脚跟,堪称经典案例。
有人感慨这是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功典范。
洛阳丞相府内,董卓对李儒的智谋表示感激,而李儒则提醒他关于废黜旧帝刘辩的潜在锋险。
李儒认为虽然新帝继位无可厚非,但刘辩曾为天子的身份不容忽视,此事若传扬开来,恐引发民愤。
他主张尽早妥善解决,以免留下隐患。
董卓起初并不在意,但李儒指出历史上王莽因类似原因失败的教训,使得董卓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最终决定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