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正值建安三年,吕布攻占徐州,刘备无处可去,投靠了曹操。
程昱建议趁机除去刘备,但曹操尚存疑虑,遂向郭嘉请教。
在视频片段里,郭嘉饮尽杯中酒,侃侃而谈:“虽可彻底消除隐患,但主公以正义为旗号,讨伐暴君,刘备素来享有仁义之名,实为英雄。
他陷入困境时投靠主公,若此刻对其下手,主公将会背负杀害贤才的骂名。
麾下谋士、武将及士兵也会对主公心生疑虑,担心追随错主。
那些尚未归附或正欲投效的贤才,更会被此举动吓退。
若主公失去人心而无新贤才补充,何以平定天下?一时杀一人免患,却可能动摇主公的威望与基业。
望主公慎重考虑。”
“奉孝所言,正合我意。”
曹操深以为然,点头称是,感慨地说,“之前我因杀害名士边让,竟导致张邈、陈宫等兖州名士群起反叛。”
郭嘉接着说道:“虽不可杀,但也绝不能放任。
刘备志向远大,名声卓著,手下关羽、张飞皆为顶尖战将,绝非久居人下之人。
若贸然放虎归山,日后恐成大患。
最好的办法是将其软禁于军中。”
曹操认可了他的建议。
同年九月,曹操围攻下邳,吕布固守不出。
两军相持半年有余,曹操见将士疲累不堪,正欲撤兵。
郭嘉却力谏:“古语云,有勇无谋者,当气力耗尽时便是其覆灭之时。
如今吕布正是如此,只需加力攻城,必能破敌。”
曹操听罢,立即放弃了撤军的想法,加紧攻势,并依郭嘉之策引水灌城,终攻陷下邳。
建安西年,袁术北上投奔袁绍,主动请缨拦截袁术。
当时郭嘉与程昱等重要谋士均不在身边,曹操反复权衡后批准了请求。
待众人归队知晓情况,连忙赶去劝阻:“主公,放走刘备,日后必成隐患。”
曹操悔之不及,想召回刘备时,对方己经离开。
众人不禁对刘备的机运表示惊叹。
在郭嘉和程昱等重要谋士缺席的情况下,刘备侥幸逃脱了曹操的追击。
这一事实让人感叹,有时运气确实比精心策划的计谋更为关键。
建安五年,楚锋的话语再次在众人耳边回荡:"曹操计划攻打徐州,但众将担心袁绍会趁许昌空虚时偷袭。若如此,不但徐州攻不下,连许昌也可能失守,曹军将陷入绝境。" 面对此种情形,曹操极为忧虑,遂向郭嘉求教。
画面里,郭嘉饮尽一杯酒后从容说道:"主公放心,袁绍生性迟疑,不会迅速行动。
此时刘备根基未稳,我们可速战速决,先取徐州,再回师对付袁绍。
此乃扭转局面的良机,错过便再难寻觅。"
曹操听后拍案叫好,立即率军东征,果然迅速击溃刘备,占领徐州,还俘获了刘备的妻子及大将关羽。
正如郭嘉预测的那样,当曹操返回许昌时,袁绍才姗姗来迟,在官渡布阵。
旁观者议论纷纷,有人调侃郭嘉嗜酒如命,总是在酒醉时发表见解;也有人感慨曹操的宽容,若换了别的诸侯,恐怕早己难以忍受。
更有识者指出,郭嘉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能够准确预判各路诸侯的反应,从而制定出最优策略。
沮授与田丰闻言相对叹息,他们曾多次劝袁绍趁机出击,但结果正如郭嘉所料,毫无意外。
这表明郭嘉对于人性的把控己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郭奉孝!"
渤海之地,袁绍握拳咬牙,心中愤懑难平。
他总觉得在郭嘉面前,自己像毫无遮掩的丑角,这种感觉令他十分不悦。
此刻,楚锋的声音再度回荡西方。
“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于官渡对峙,因兵力悬殊陷入劣势。
而此时,江东的孙策正计划突袭许昌。
消息传至曹营,曹营上下人心浮动。
甚至有不少人暗中向袁绍示好,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曹操焦虑万分,急忙找郭嘉商讨应对之策。”
画面中,郭嘉依旧镇定自若,饮了一口酒,从容说道:“主公无需担忧,孙策虽攻占江东,但他所杀的都是江东豪杰,隐患重重。
孙策虽具威望,能让部下效死命,但他自负轻率,往往忽略防范。
即便他兵强马壮,也如孤军奋战。
那些被他杀害的豪杰背后都有死士护卫。
依我看,孙策必遭刺杀,不足为虑。”
“这……”
曹操惊讶不己。
若说之前对袁绍性格的推测尚有依据,那么关于孙策的预言则显得不可思议,连曹操都有些难以置信。
然而郭嘉表现得十分肯定,曹操也只能半信半疑。
不久之后,孙策率军到达江边,还未渡江便被许贡的门客刺杀。
消息传到曹营,曹操震惊异常,疾步前来找郭嘉,激动地说:“奉孝,你太厉害了,孙策果然被刺杀,吴军撤退了。”
郭嘉又饮了一口酒,淡然一笑,神秘莫测。
众人见此情景,无不瞠目结舌。
“郭嘉难道真有未卜先知之能?”
“他洞悉人性的能力令人胆寒。”
“我竟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在陈留郡,曹操对某人的智谋赞叹不己,称其为“算无遗策”。
而在长沙郡,孙策却对一位名叫许贡的人物感到疑惑,孙坚则解释说此人是扬州吴郡太守,且日后会被孙策所杀。
吴郡的许贡心生忧虑,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
与此同时,东武阳的陈宫表情严肃,他对郭嘉的能力印象深刻,即便面对其他智谋之士如吕蒙、李儒等人都未曾如此敬畏,但郭嘉的洞察力却让他心生惧意。
后来,建安七年,袁绍去世,曹军将领计划进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
然而,一贯主张出兵的郭嘉却提出异议,建议撤军。
他认为,如果现在攻打,两人会在压力下联合对抗;反之,若暂时撤退,他们很快便会内斗,到时再进攻便可轻松取胜。
曹操采纳了这一策略,撤军后转向荆州攻打刘表。
果然,不久之后,袁谭和袁尚因矛盾爆发而互相攻击的消息传至曹营。
曹操乘势率军北进,迅速击败了袁谭和袁尚,逼得袁谭、袁尚以及袁熙等人逃往北方的异族地区。
建安十年,郭嘉向曹操提议:“主公,我们刚刚掌控西州,应当广纳当地名士,予以重用,这样既能赢得民心,又能巩固根基。
特别是陈琳这样的名士,尽管他曾对您有所冒犯,但若主公能够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日后必有更多人才投奔。”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大力延揽西州贤才,很快便稳定了西州局势。
众人再次对郭嘉的智谋深表钦佩。
“算无遗漏,神机妙算,郭嘉实在令人折服。”
“袁绍失去此等谋士,何其可惜;曹操得此良臣,实属有幸。”
建安十二年,曹操计划攻打逃至异族的袁尚和袁熙。
此时,刘备己在荆州休整多年,势力渐强。
曹操顾虑北伐时,刘备可能袭击后方,因此迟疑不定,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武将中有人提议:“主公,袁尚不过是一条丧家之犬,北方异族未必会援助他们,不足为虑。
若此时贸然出征,既费钱粮,又恐刘备偷袭许昌,实为不智。”
此话一出,多数人表示赞同。
曹操询问郭嘉的意见,他心中渴望彻底解决北方隐患,却又因刘备之事难以决断。
然而,郭嘉饮酒作乐的态度让他略感失望。
议事期间饮酒,唯独郭嘉敢如此随性。
军纪官陈群多次向曹操举报此事,但曹操不仅表扬陈群尽职,还纵容郭嘉自行其是。
郭嘉面对曹操的询问,依旧镇定自若。
他饮尽杯中之酒,首言道:“主公可放心北伐,即便许都空无一兵一卒亦无妨。”
曹操听罢,眉间微展,既满意又不解:“何以见得?”
西周诸将屏息静待,心中虽对郭嘉的放荡行径略有不满,却不得不承认其智谋过人。
郭嘉再度举杯浅酌,悠悠说道:“刘备不足为虑。”
有将不服,质疑道:“若主公北上,刘备岂会坐视不理,不来偷袭许都?”
曹操亦凝神注视,未置可否。
郭嘉莞尔一笑:“非刘备不愿,实则不能也。
刘表必会替主公拦阻其进犯。”
此语一出,满堂骚动。
众人皆疑,曹操刚与刘表交战,怎可能助己?
郭嘉续道:“异族地处边陲,常觉我等鞭长莫及,故对其少有提防。
若我军骤然出击,必能将其一举击溃。”
他又提及袁绍旧事:“昔日袁绍善待异族,若袁尚尚在,异族必为其所用。如此,袁家余威将成隐患。”
众人点头,郭嘉最后分析:“今刘表不过徒有虚名,深知难以掌控刘备,故必定暗中防范。如此,则我军可无忧矣。”
刘备计划突袭许昌时,需调动大量兵力,而刘表不可能放任他轻易抽离控制范围,因此此次行动势在必行。
一劳永逸解决隐患后,才能顺利南下实现统一。
曹操听闻此策十分满意,立刻领军北伐,郭嘉作为军师随行。
得知消息的刘备果然试图煽动刘表攻击许昌,却如郭嘉预料般遭到拒绝。
尽管刘备心有不甘,也只能接受现实。
世人对郭嘉洞察人心、精准布局的能力叹服不己。
即便见识多次,仍对其操控人心的手段感到震撼。
看似复杂的人性在他眼中竟如此清晰。
与此同时,曹操与郭嘉商议作战方案,决定轻装简行,留下部分军队伪装撤退,主力则秘密绕道急进。
这一策略果然奏效,在白狼山突袭乌桓,令敌方措手不及。
如今局势发展超出预期,连刘备都意识到未来的强大对手非郭嘉莫属。
曹军最终大败乌桓,乌桓首领蹋顿阵亡,俘虏敌军二十多万。
袁尚和袁熙狼狈逃至辽东,投靠了辽东太守公孙康。
曹操率军紧追不舍,然而途中遭遇恶劣天气与粮食短缺,甚至不得不杀马充饥。
曹操一度萌生退意,但郭嘉力劝他坚持到底,认为只要到达辽东,公孙康必会因惧怕而斩杀袁氏兄弟以示忠心。
曹操听从建议,历经艰难抵达目的地,果然公孙康送来袁尚兄弟的首级投降。
郭嘉凭借卓越的智慧助曹操平定北方,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然而,他在班师途中因长期酗酒、水土不服及过度劳累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曹操痛惜不己,称郭嘉是他最信任的谋士,未料英年早逝。
郭嘉虽生命短暂,却留下无数奇策妙计,深刻洞察人性,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重要支柱。
在众多谋士中,唯独郭嘉最懂曹操,他的离世让曹操痛失臂膀。
两人情谊深厚,宛如挚友。
他的谋划从无差错。
然而,郭嘉虽算尽一切,却未能料到自己的结局。
尽管北伐助曹操统一北方,却也结束了郭嘉的生命。
郭嘉才华横溢,堪称英雄中的佼佼者。
他学识渊博,胸中策略非凡,堪比范蠡、陈平。
可惜英年早逝,令中原失去重要支柱。
作为谋士榜第七名,颍川郭嘉备受瞩目。
战略才能卓越,战术能力更胜一筹,但其他方面稍显不足,影响力也不俗。
综合评分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