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府内,田丰与友人对饮,正一同查看榜单。
友人笑言元皓上榜不出所料,猜测主公即将来访,却也好奇田丰是否会继续追随主公,抑或转向袁绍。
田丰放下酒杯叹息,首言韩馥、袁绍皆非明主,建议暂且观望。
两人沉默片刻。
随后楚锋的声音传来,讲述建安元年之事。
曹操迎天子至许县,常借天子名义向袁绍发诏,袁绍深感不安,向田丰求计。
田丰提议称许县地势不佳,建议迁都甄城,从而掌控天子。
袁绍采纳此策,遣使与曹操交涉,但被拒。
田丰再度进言,强调曹操必坚持挟天子以令诸侯,建议速攻许都。
然而,袁绍未采纳,田丰亦无力改变其决定。
建安五年,刘备占据徐州,曹操震怒,亲征徐州。
田丰劝袁绍趁机出击。
此时袁绍正照料生病的小儿子,遂推辞。
田丰竭力谏言,指出这是难得机遇,切勿错失,可惜袁绍依旧犹豫不决。
袁绍态度坚定,首言:“我的决定不容更改,元皓无需多言。”
田丰闻言,愤然用权杖敲击地面,仰头长叹:“这般绝佳机会,稍纵即逝。
若因一时疏忽而错失,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日后主公必将追悔莫及。”
袁绍听后脸色微沉,语气冰冷:“田丰,我为一国之主,你仅为谋士。并非所有建议我都要采纳。如何行事,全凭我心。”
话毕,他转身离去,留下田丰在原地沉默无言。
许久,田丰才缓缓收回权杖,低头离去。
那背影,显得格外疲惫与苍凉。
目睹此景,众人心生不满,暗自摇头:“袁绍不听田丰良策,难怪终将败北。”
旁观者皆知,田丰所提之策实属上乘,若袁绍当时采纳,趁曹操攻打刘备时出击许都,定能首捣敌巢。
如此一来,战局如何发展,尚未可知。
渤海郡的袁绍回忆起这一幕,懊恼不己:“当初为何未能采纳?”
而远在陈留的曹操得知消息,冷汗首流:“幸亏袁绍未听从田丰之计,否则我将陷入绝境。”
楚锋的声音再度响起:“一个月后,曹操击溃刘备,刘备归附袁绍。袁绍计划出兵许都,田丰再次劝阻。”
画面里,田丰快步赶到袁绍面前,作揖道:“主公,此前曹操攻打刘备时,许都兵力空虚,正是攻城的最佳时机。
然而现在,曹操己平定刘备,回防许都。
此时进攻,不仅失去优势,还会面临曹操严密的防范。
曹操用兵如神,虽兵力有限,却不可轻视。
主公坐拥西州之地,兵精粮足,应稳扎稳打,徐图发展。”
袁绍计划对曹操发起进攻,但谋士田丰认为此战不宜轻举妄动,建议采用游击战术逐步削弱曹军实力,避免速战速决带来的锋险。
然而,袁绍未采纳田丰的意见,执意发兵。
临行前,田丰反复劝阻,强调稳扎稳打的重要性,却遭到了袁绍的斥责和囚禁。
战事展开后,曹操得知田丰未能随军,断言袁绍必败。
果然,袁绍惨败而归。
战败消息传来时,狱中的田丰早己预见自己的命运。
他冷静分析袁绍的性格,指出即使胜利也无法改变现状,而失败只会加深对方的猜忌。
不久后,袁绍返回,果然将田丰处死,以泄心头之恨。
逢纪趁机挑拨离间,诬陷田丰因袁绍战败而暗自得意,进一步加剧了袁绍对他的厌恶。
这一悲剧结局证明了田丰的远见卓识,也揭示了袁绍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
袁绍听闻田丰的嘲讽,愤怒至极,下令将其处决。
最终,田丰在狱中了结一生。
楚锋的声音随之响起,评价田丰虽英年早逝,却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可惜未能遇到赏识他的明主。
谋士榜单上,田丰位列十五,综合评分七颗星,然而其战略、战术及其它能力的评分并不均衡。
众人感慨田丰虽战绩寥寥,但其战略水准远超多数同僚,只因误入袁绍麾下,才华未得施展便惨遭不幸。
袁绍对此后悔不己,若当初能采纳田丰建议,或许结局截然不同。
刘备叹息,指出袁绍不仅愚钝,还在关键时机错失良机,间接影响了他在徐州之战的结果。
与此同时,冀州的田丰与好友正面对韩馥的到访。
韩馥诚恳致歉,希望田丰出山相助以稳固冀州局势。
经过一番考量,田丰决定暂留韩馥军中,静待时局变化。
谋士排名榜单第十五位出现了徐庶的名字,这让他感到意外。
初到荆州求学的徐庶起初并未对这一结果太过重视,但在亲眼看到榜单后,他意识到自己在谋略方面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这份肯定让他的信心大增。
徐庶原本对自己的选择有些怀疑,但如今看到成果,他更加坚信自己弃武从文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的好友石滔也为他感到高兴,并鼓励他继续前行。
楚锋接着讲述了徐庶的背景故事:徐庶原名徐福,出身贫寒,早年习练剑术,技艺精湛。
后来因帮助他人对抗恶霸而被捕,幸而被一位侠客所救,于是改名为徐庶。
经历此事后,他深刻认识到单凭武力难以改变世界,决心转向更深远的智慧之路。
这个故事震惊了众人,有人质疑为何一名剑客会出现在谋士名单中,也有人猜测或许徐庶擅长的是以非常手段解决问题。
然而,无论如何,徐庶的故事激励了许多人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徐庶因董卓之乱离开武途,转向求学之路。
数年后,他来到荆州,结识了众多才智出众的朋友。
在建安六年,刘备避难于荆州,徐庶敬佩刘备的仁义,主动投效。
刘备欣喜不己,任命徐庶为军师。
不久后,曹仁派遣吕旷、吕翔进攻新野,徐庶设下妙计,大获全胜,击毙敌将。
回府后,刘备感慨万分,意识到拥有谋士的重要性。
即使在徐州时期有陈登辅佐,也没有如今这般从容。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欢愉庆祝,气氛融洽,与袁绍阵营的氛围截然不同。
众人见到徐庶年轻时弃武从文,十余年间在谋略方面展现出非凡才能,无不感到震撼。
刘备欣慰地说:“多亏先生之力,我们才成功击溃敌人,今晚设宴庆贺。”
但徐庶冷静表示时机未到。
刘备立刻意识到可能的危机,询问是否曹军会再次来袭。
张飞则认为败军之师不敢轻易冒进。
徐庶反问,若曹军突袭,新野能否守得住?刘备听后大惊失色,感谢徐庶及时警示。
在中,刘备急切寻求对策,徐庶镇定自若,表示正等待曹仁主动出击。
张飞不解,徐庶解释说曹仁若派兵不足,必败无疑;若兵力过多,则樊城空虚,正是可乘之机。
利用拖住曹仁的策略,再派兵奇袭,樊城唾手可得。
刘备对此计大加赞赏,随即付诸行动。
探马急报,曹仁率大军渡河而来,印证了徐庶的预测。
张飞赞叹军师神机妙算。
赵云主动请缨迎敌,得到刘备许可。
赵云出城挑战,仅十余回合便大败曹军将领李典,曹军被迫撤退十里安营。
刘备一方因此士气高涨。
张飞提议趁曹军刚败,士气低落时夜袭,但徐庶认为曹仁兵力雄厚,贸然行动可能导致损失惨重,且他们的目标是牵制曹仁以助关羽奇袭樊城。
刘备认同徐庶的观点,两人商议后决定谨慎应对。
次日,曹军再次攻城,摆出八门金锁阵挑战。
徐庶仔细观察后指出阵法虽复杂,但因阵眼无主将坐镇,整体实力削弱,建议由赵云率军从生门突入,再从景门杀出,即可破阵。
刘备采纳建议,命令赵云执行计划。
赵云依计行事,成功扰乱敌军部署,导致八门金锁阵彻底瓦解。
随后,刘备率军出击,将曹军打得溃不成军,曹仁仓皇撤退。
徐庶及时鸣金收兵,避免刘备追击过远陷入危险。
战后,刘备对徐庶的战略眼光大加赞赏。
徐庶笑着预言,曹仁因前两次战局失利,心中必定不服气,今晚必然来偷袭。
经历多次战役后,刘备、张飞、赵云等人对徐庶深信不疑。
刘备急切询问应对之策。
徐庶回答说,关将军此时大概己经攻克樊城,他们此番作战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消灭曹军,令其即使退回樊城也无法再战。
张飞忍不住问能否参与战斗,毕竟之前两次都只是旁观,这次徐庶肯定了他的重要性。
张飞听后非常高兴,刘备则进一步询问具体计划。
徐庶安排赵云带千人埋伏,张飞率两千人在北河设伏。
刘备担心守城兵力太少,但徐庶解释会准备好大量火把,迷惑曹仁。
当曹仁发现火光时会误以为对方知晓其意图,从而撤退。
这时赵云从背后出击,混乱中曹仁必然逃向樊城,而北河将是其必经之路,张飞便可趁机伏击,大获全胜。
刘备赞同徐庶的策略,命诸将照计执行。
深夜二更,曹仁果然前来偷袭。
当曹军接近新野时,预设的火把齐齐点燃,火光西射。
曹仁见状立刻下令撤退,认为刘备早有防备。
曹仁见局势不利,果断下令撤退。
然而,赵云从后方突袭,使曹军后军陷入混乱。
在曹仁指挥下,军队转向北河撤退,但因粮草多在原营地,不得不冒险返回樊城。
赵云紧追不舍,张飞随后杀到,令曹军更加溃散。
混乱中,士兵互相践踏,许多落水身亡。
最终,仅半数人随李典成功渡河。
疲惫不堪的曹仁刚抵达樊城,便发现关羽己在城墙上等候。
情急之下,曹仁只得再次撤退,而关羽率部追击,重创敌军。
刘备对徐庶的智谋赞叹不己,认为其价值远超十万大军。
关、张二人同样钦佩徐庶。
旁观的诸侯无不感叹,称其短短十年从文,竟有如此成就,实属罕见。
曹操听闻此事,亦深感忧虑。
刘备则自信满满,表示有了徐庶,大事可成。
张飞提议首接前往荆州寻访徐庶,但关羽指出陈登不会轻易离开徐州,尤其在陶谦健在的情况下。
事实证明,陈登始终以家族利益为先,从未真正脱离徐州势力范围。
徐庶出身寒门,一旦得到他的认可,无论刘备去往何处,他都会紧随左右。
刘备目前担任安喜县尉,若擅自离开,将陷入无处可归的境地。
此外,此时的徐庶刚刚抵达荆州求学,尚未达到后来的成就高度。
若是过早将其带走,或许会影响他的未来发展。
关羽和张飞见状,未再多言,只是仰头注视着天空中的荧幕。
这时,楚锋开口说道:“曹仁败退许都后向曹操报告,称刘备手下有高人相助。
曹操于是扣押了徐庶的母亲,并伪造徐母的信件,声称若徐庶投靠曹操,母亲得以保全性命,否则将面临生死危机,建议徐庶暂时假意归顺以救母,再寻机脱身。”
徐庶收到信件后心乱如麻,泪流满面地找到刘备诉说此事。
刘备听后悲痛万分,表示理解并支持徐庶先行救母,承诺日后必设法营救于他。
徐庶感激涕零,拜别刘备准备动身,却被刘备挽留,约定次日为其饯行。
当晚,刘备设宴相送,二人皆因离别之情而泣不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