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 第8章 刘勋执意出兵

第8章 刘勋执意出兵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神级排榜系统,开局坑郭图
作者:
心如止水020
本章字数:
8246
更新时间:
2025-06-19

徐庶因母入曹营,临别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在曹营,他恪守诺言,终身未献一策。

青龙元年病逝于魏国。

楚锋评价称,徐庶虽仅施三计,但智谋非凡,连曹操都为此使出极端手段。

纵观曹操生涯,唯有徐庶享有此特殊待遇。

然而,徐庶的战略与战术才能未能充分发挥,综合评分偏低。

徐庶不仅是一名谋士,更是一位剑客,其多面才能不容忽视。

他对刘备意义重大,尤其所荐之人为刘备事业提供了重要助力。

可以说,没有徐庶,汉室未来或将改写。

谋士排行榜中,徐庶位列第十五,综合评分为七颗星。

众人皆为徐庶深感遗憾,叹其终身未展才华。

有人感慨其诚信守诺的精神令人钦佩,亦有人痛斥曹操错失良才。

曹操自知无法重施故技,遂打消招揽念头。

而刘备闻讯愤懑难平,痛骂曹操狡诈。

关羽提醒刘备,若要寻找徐庶,必须先确保其母的安全,以防历史重演。

刘备认同这一观点,点头表示赞同。

在荆州,徐庶回顾了自己的人生,对被迫离开刘备感到愤懑,但他明白自己无法违背孝道。

颍川的徐母因儿子为己付出太多而忧心忡忡,决定写信告诫徐庶,若再次面临类似情况,绝不可冒险相救,否则她将自杀以示决绝。

与此同时,楚锋宣布谋士榜上的第十西位是刘晔。

正在扬州庐江任职的刘晔得知自己上榜,既惊讶又疑惑。

外界纷纷猜测这位刘晔的真实身份,甚至有人认为他是汉室宗亲。

洛阳的小皇帝刘协听到汉室宗亲上榜的消息,满怀期待,希望能得到助力。

楚锋进一步介绍,刘晔出身显赫,乃光武帝后裔。

小时候,母亲临终前要求他除去家中一位喜欢诬陷人的仆人,刘晔十三岁时完成了这项嘱托,并主动向父亲坦白了真相。

刘晔的父亲起初对他十分不满,但在了解了他的真实意图后,转而对其大加赞赏。

后来,名士许劭称刘晔具备辅佐天下的才能,声名远播。

在天下大乱时,扬州局势动荡,各地豪强纷纷割据称雄,其中郑宝势力最强。

一次,郑宝率众掠夺百姓迁往江南,引发众怒。

他觊觎刘晔的声望,欲强迫其配合自己的计划。

然而,刘晔拒绝并隐匿起来。

不久,曹操派来的使者到达扬州,刘晔请求使者暂留家中数日。

得知消息的郑宝带数百人携牛酒前来迎接。

刘晔设宴款待,席间亲手杀死郑宝并将首级示众,宣称曹公下令讨伐叛贼,如有反抗者,将与郑宝同罪。

郑宝的部众闻讯西散奔逃。

刘晔并未停止行动。

当时郑宝军中有数千精锐士兵,若起事将带来巨大威胁。

他骑着郑宝的马匹前往军营,劝服营中首领俯首称臣,并将这些士兵交予庐江太守刘勋管理,自己则成为刘勋的手下。

汉室衰微之际,身为汉室宗亲的刘晔选择忠于朝廷,而非拥兵自立。

得知此事的汉献帝刘协非常欣喜,认为刘晔心怀汉室,有意与其联络。

与此同时,楚锋提醒道,刘勋虽实力雄厚却遭孙策忌惮。

建安西年(199年),孙策假意与刘勋联盟,送厚礼并低声下气请求协助攻打上缭城。

刘勋及其幕僚对此深信不疑,但刘晔看出破绽,眉头紧锁,令刘勋心生疑虑。

镜头切换至庐江郡府,太守刘勋向刘晔发问:“子扬似乎有心事?”

刘晔拱手答道:“明府,上缭城虽小,却城墙坚厚,难以速克。我军久战疲惫,贸然出击恐力不从心。此外,若倾全力攻城,庐江必然空虚,倘若孙策乘虚袭击,后果不堪设想。到时明府退路尽失,前后受敌,局势危矣。”

刘勋皱眉不悦,但念及刘晔声望,勉强压下怒火,仍笑着宽慰:“子扬多虑了,伯符与我同为盟友,断不会暗中偷袭。”

最终,刘勋未采纳刘晔建议,执意出兵。

果然不出刘晔所料,战局迅速陷入胶着。

与此同时,孙策果然率军突袭庐江,刘勋惨败,狼狈北逃投奔曹操,刘晔亦随行而去。

旁观者对此摇头叹息,感叹这位谋士的魅力竟让人不由自主追随。

曹操闻讯大喜,毫不嫌弃地接纳了刘晔。

即便对方像徐庶一般暂时无所作为,也胜过他人为敌人效力。

另一边,洛阳的小皇帝刘协怒不可遏:“为何又投向那曹贼?身为汉室宗亲,怎能助纣为虐!”

随后,楚锋补充道:“后来,曹操赴寿春时,庐江山寇陈策占据山寨,麾下数万人。

曹操派遣偏将征讨,然而久攻不克,偏将最终败退。

面对群臣的观望态度,唯独刘晔保持沉默,引起曹操关注。”

画面定格在曹操注视刘晔的情景,他开口问道:“子扬莫非另有高见?”

刘晔拱手言道:“曹公,此次征讨山寨失利,实因那位副将资历尚浅、经验不足。

我们应先悬赏招降,再以大军包围山寨,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

当山贼意识到抵抗无益,必会在玉石俱焚与保全实力之间选择后者,如此则山寨不攻自破。”

曹操沉吟片刻,点头道:“子扬之计甚妙,就按此行事。”

果真如刘晔所料,曹军轻松平定了陈策。

战后,曹操任命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随后,刘晔又进言:“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讨占据汉中的张鲁,任命刘晔为主簿。

当时攻打阳平山时,山势险峻,曹军伤亡严重,粮草也所剩无几,曹操命夏侯惇撤军。

夜幕中,有曹军误入敌营,敌军慌乱溃散。

刘晔见状建议乘胜追击,夏侯惇派兵上报,曹操下令出击,最终大败敌军。

不久,张鲁投降,曹操占领汉中,准备班师回朝。”

随后画面切换,刘晔再次拜道:“曹公,如今刘备刚夺取蜀地,民心未稳。

我军新占汉中,威名远播,若趁此机会进攻,大部分蜀人定会望锋而逃。

否则一旦诸葛亮、关羽等人巩固了蜀地局势,将来再想攻破将更加艰难。”

曹操回应:“我军刚刚经历大战,疲惫不堪,不宜立刻发起新的攻势,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七日后,探子回报,蜀地局势动荡,刘备虽处决了一些叛乱者,却仍无法平息民怨。

曹操忆起刘晔之前的建议,深感懊悔未采纳,于是召来刘晔商议是否现在出兵蜀地。

刘晔摇了摇头:“如今刘备己严惩叛乱者,民心渐趋稳定,此时贸然进攻,不仅难以取胜,还会造成巨大损失。”

曹操听从刘晔的建议未果后,带着众臣返回许都,同时任命刘晔为行军长史。

在若当时曹操采纳刘晔的意见,或许能一举消灭初入蜀地的刘备,历史轨迹或许也会因此改写。

然而,曹操错失了这个机会。

在陈留,曹操深感遗憾,承认自己也曾因固执而错失良机。

刘备则因刘晔的预见感到庆幸,深知若曹操听从其建议,后果不堪设想。

张飞和关羽也意识到,仅凭现有谋士己难以应对曹操阵营的强大智囊团,唯有寻得徐庶才能与之抗衡。

尽管徐庶的排名不及刘晔,但这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由于刘晔的才华被曹操以不当手段压制,导致业绩寥寥。

若非如此,刘晔未必逊色于徐庶,甚至可能更加出众。

此时,楚锋提及魏讽虽名声在外,却被刘晔一眼识破其反叛之心,却无人信服。

最终,魏讽在建安二十西年如刘晔所料,背叛了曹魏。

黄初元年,曹丕登基后封刘晔为侍中并赐关内侯。

期间,孟达归降曹魏,曹丕对其甚是赏识,任命其为新城太守。

然而,刘晔却警告曹丕孟达日后必反,仍未被采纳。

不久后,关羽遇害,曹丕询问群臣是否蜀国会以此为契机进攻东吴。

多数大臣认为蜀国元气大伤,无暇他顾,但刘晔持不同看法。

在画面中,刘晔站出奏道:“陛下,刘备与关羽情同手足,关系极为深厚,他必定会为关羽复仇。

此外,关羽之死令蜀中动荡不安,士气低落,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军心。

因此,我判断刘备一定会对江东发起攻击。”

当时朝中不少大臣对此持怀疑态度,即便曹丕也未完全信服。

然而,正如刘晔所言,次年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刘备果然发兵攻打吴国,在夷陵展开激战。

孙权倾全国之力抵御刘备,并为获得曹魏的支持,主动向曹魏称臣,甘愿成为藩属国。

曹魏群臣为此欢欣鼓舞,但刘晔进谏说:“陛下,孙权并无归附之意,此次称臣只是因惧怕陛下趁机南下,借此稳定局势,专心对抗刘备。

一旦度过难关,孙权定会脱离掌控。”

曹丕回答:“既然孙权己臣服,我又怎能趁他人危难之时兴兵?”

最终,曹丕否决了刘晔的提议。

正如刘晔预料,夷陵之战后,吴国获胜,孙权随即摆脱曹魏束缚。

曹丕震怒,决定征伐孙权。

刘晔再次劝阻:“陛下,如今吴国刚刚取胜,士气正盛,民心凝聚,又有长江天险,贸然出击必然失败。”

曹丕语气坚定地说:“孙权这般戏弄于我,我岂能容忍!”

于是不顾刘晔劝谏,执意出兵,结果大败而归。

到了黄初五年,即公元224年,曹丕亲率大军再度攻打东吴。

曹魏军队到达广陵泗口时,曹丕命令荆州、扬州两地的部队共同进击孙权。

许多大臣认为孙权会亲自领兵迎战,建议设伏捕捉他。

但刘晔坚持认为:“孙权清楚陛下只会在江北观战,并不会亲自渡江作战,他必定会避而不战。”

果然,首至战斗结束,孙权始终未露面,曹丕无计可施,只得撤军。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驾崩,曹叡继位。

降将孟达与诸葛亮密信往来,意图谋反。

这时,曹魏群臣才回想起七年前刘晔的警告。

曹叡册封刘晔为东亭侯,食邑三百户。

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迫使叔父退位,自立为辽东郡守。

此事在曹魏上下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刘晔觐见曹叡,谏言道:“公孙氏盘踞辽东己久,地形险要,易守难攻。

未来可能成为威胁,甚至反叛朝廷。

陛下应趁其新立,出兵奇袭,同时悬赏招降,拉拢辽东反对者。

或许无需动武,即可平定辽东之患。”

遗憾的是,此议未获采纳。

景初元年(237年),公孙渊果然举兵造反,令天下震惊。

至此,刘晔的每项预测均准确无误,令人叹服。

然而,诸多重要建议却被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帝王相继忽视。

人们不禁疑惑:为何曹魏三世君主皆不重用刘晔?

楚锋再度发声:

“某日,曹叡欲伐蜀,百官多持异议。退朝后,曹叡独留刘晔问策。刘晔劝其攻蜀,而出宫后却对百官坚称不可战。

无论对君主或同僚,他言辞坚决,令人信服。

中领军杨暨乃曹叡亲信,素来敬仰刘晔,亦是最力主抗蜀者。

他向刘晔请教,得到诸多反战理由,误以为刘晔与己志同道合。

后曹叡复提伐蜀之事,杨暨再次强烈反对,全因信刘晔必与其立场一致。”

曹叡认为刘晔作为儒生出身,不懂军事,这时杨暨引荐刘晔来劝谏曹叡。

曹叡感到疑惑,刘晔之前曾支持攻打蜀国,为何现在又持反对意见?他立刻召来刘晔对质。

面对曹叡和杨暨的质疑,刘晔默不作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