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革委会调查组进驻的清晨,周玲正在锅炉房给设备暗格加装稻壳炭过滤器。她握着扳手的手背青筋暴起,唇角的黑痣在煤灰中若隐若现:"林逸哥,这暗格能扛住三次酸液腐蚀," 她敲了敲新焊的钢板,"就像俺们农机厂的老拖拉机,越挫越结实。"
苏婉的试管在实验室架上轻轻摇晃,里面是刚萃取的稻壳灰微量元素:"调查组要的 ' 技术公开证明 '," 她用镊子夹起贴满红标签的成分表,"我把核心工艺拆成了 ' 农业积肥 ' 和' 手工业加工 ' 两部分,中间用公社的《土法炼钢手册》做缓冲。"
李梦的设计稿铺满了会议室桌面,最新的出口包装上,麦穗与稻穗交织成齿轮形状,边缘印着烫金的 "工农外贸" 字样。她腕间的上海表在阳光里划过,笔尖突然顿在 "东南亚总代理" 条款上:"陈先生要我们承诺,每出口一箱雪花膏,就向当地华校捐赠十本《农业基础知识》。"
小芳抱着刚收到的社员联名信闯进来,粗布衫口袋里掉出几封带着稻壳的信封:"红旗大队的叔伯们说," 她的手指划过按满红指印的信纸,"就算把棉籽壳堆成山,也得保住咱的 ' 稻香 ' 牌子。"
赵红的自行车铃在办公楼前响起时,车把上挂着的不再是牛皮纸袋,而是条系着红绸的扁担 —— 那是小芳连夜绣的 "大寨精神" 标志。她三步并作两步冲上楼梯,蓝布衫下的白衬领己被汗水洇出盐花:"省轻工厅的王处长批了 ' 技术备案特殊通道 '," 她抖开带着体温的批文,"但需要在西十八小时内,把稻壳灰技术与公社的 ' 农业科研成果 ' 做捆绑。"
调查组组长的放大镜落在苏婉的英文演讲稿上,镜片后的目光扫过 "无产阶级化学" 的术语:"小苏同志," 他的手指点着 "天然成分提取" 章节,"能否用《毛主席语录》里的 ' 矛盾论 ' 来解释这个化学反应?"
当周玲在设备暗格发现被酸液腐蚀的齿轮时,李梦正在给出口锦缎盒缝最后一道稻穗边。她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县城图书馆遇见苏婉的场景,对方袖口的钢笔渍此刻正化作演讲稿上的化学公式,在煤油灯下明明灭灭。
"林逸哥," 周玲的声音从锅炉深处传来,"暗格最里面刻着 '1975 年农机厂技改小组 ',跟王处长的齿轮胸针一个模子。" 她掏出半片带编号的齿轮,"这是省革委会保密科的标准件。"
广交会归来的货轮汽笛声中,林逸看着系统界面上跳动的 "政策信任度"—— 当小芳带着二十个妇女队长闯进调查组会议室,当她们卷起的裤脚露出插秧时留下的泥痕,当赵红把社员按满红指印的《技术共享申请书》拍在桌上,数值开始缓慢回升。
"同志们看这里," 苏婉举起试管对着阳光,稻壳灰溶液在光束中析出细小的结晶,"这种天然碱的提取率,和咱们公社的 ' 大寨田 ' 亩产增长率," 她的银镯子碰到试管发出清响,"遵循着同样的 ' 抓革命促生产 ' 规律。"
调查组组长的钢笔悬在 "技术备案表" 上方,突然听见窗外传来整齐的歌声 —— 红旗大队的社员们正扛着 "农业支援工业" 的横幅走来,领头的老汉胸前,别着用稻穗编成的齿轮形胸针。
当第一份盖着省革委会红章的技术备案书送到车间时,周玲正在给运往香港的设备打最后一道铅封。她突然发现铅封上的编号与三个月前被篡改的棉籽油调拨表尾数相同,唇角的黑痣猛地绷紧:"林逸哥,这是......"
苏婉的国际学术邀请函在暮色中泛着微光,信封背面的邮戳显示来自伦敦,但角落的齿轮水印却与省粮厅的保密文件如出一辙。她推了推眼镜,突然想起王处长离开时说的话:"真正的技术壁垒,从来都藏在老百姓的手茧里。"
晨雾中的危机尚未完全消散,新的挑战己随着珠江的潮水涌来。林逸看着五位女主在车间里忙碌的身影:周玲调试着即将出海的设备,李梦在新包装上补绣社员的名字,苏婉整理着中英双语的技术手册,小芳清点着准备捐赠的农业书籍,赵红则对着最新的外贸电文草拟 "工农互惠" 条款,镜片上的雾气折射着窗外的星光。
系统界面弹出新提示:【检测到技术备案完成,解锁 "专利防御" 技能;警告:检测到国际审查中出现本土势力干预,建议 24 小时内启动 "乡土证据链"】
当周玲在铅封内侧发现半片熟悉的蓝布屑,当李梦的设计稿被外商要求增加 "自由市场" 元素,当苏婉的英文演讲词里不得不加入 "无产阶级专政" 术语,林逸忽然听见系统的机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温度:"宿主,潮头的砥柱从来不是单枪匹马 —— 它是千万双手在淤泥中筑起的堤坝,是无数智慧在迷雾中点亮的航灯。"
远处传来火车的轰鸣,那是开往北京的特快列车。林逸摸了摸口袋里的技术备案书,上面的红章还带着油墨的温热。而在珠江的另一侧,供销社副主任正将一份盖着 "省革委会" 公章的举报信塞进邮筒,信纸上 "技术垄断" 的字样被稻壳灰染成暗黄,像极了他们曾试图抹黑的棉籽油调拨表。那些藏在公章里的稻香、锁在试管中的工分、绣在航标上的齿轮,能否在国际商潮与本土政策的双重冲击下,成为真正的中流砥柱?而赵红连夜赶往北京的列车,究竟会带回开放的政策东风,还是更猛烈的审查风暴?
(第十西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