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辰离世后的第三年,辰耀科技在全球教育版图上己如参天巨擘,但中东地区始终是块难啃的“硬骨头”。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宗教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传统教育体系与数字化浪潮的冲突,让破晓联盟的推广举步维艰。新任CEO陆远在董事会上展示数据:“中东用户占比不足全球总量的3%,而当地适龄教育人口超8000万,这里是我们必须突破的战略要地。”
夏晚星戴着全息眼镜,调出动态地图,红色警示区域集中在伊朗高原与阿拉伯半岛:“问题不仅在于技术接入。去年我们试行的AI历史课程,因涉及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被当地学者联名抵制。”她放大一张抗议照片,画面中,愤怒的示威者举着标语:“不要让西方的数字殖民污染我们的课堂。”
秦若涵刚结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视频会议,神色凝重:“沙特、阿联酋等国正在筹建本土教育科技联盟,试图筑起技术壁垒。他们的诉求很明确——既要现代化,又要保持文化独立性。”她将一份文件推到会议桌中央,“这是他们列出的合作红线,其中对课程内容审查的严苛程度超乎想象。”
苏晚晴却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她播放了一段在叙利亚难民营拍摄的视频:蓬头垢面的孩子们围坐在太阳能平板前,专注地学习基础阿拉伯语课程。“在约旦边境的扎塔里难民营,我们的离线教育系统使用率高达97%。”她的声音带着哽咽,“那里的孩子不在乎技术来自哪里,他们只渴望知识的甘霖。”
经过三个月的筹备,辰耀科技组建了一支特殊的中东团队。成员不仅包括精通阿拉伯语的工程师,更有宗教学者、文化人类学家和前驻外外交官。他们在迪拜设立临时办事处,租下一栋传统阿拉伯风的老宅,将其改造成融合现代科技与伊斯兰建筑美学的“数字教育实验室”。
首场文化研讨会在老宅的穹顶大厅举行,二十余位当地宗教学者、教育官员与辰耀团队展开激烈辩论。当夏晚星提出“开发符合伊斯兰价值观的编程课程”时,现场陷入死寂。沙特宗教学者阿卜杜勒率先打破沉默:“编程是逻辑的艺术,如何能与宗教教义结合?”
夏晚星微笑着启动全息投影,空中浮现出复杂的几何图案:“在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就通过《几何原本》的研究推动了代数学的发展。我们可以将伊斯兰艺术中的对称美学融入算法设计,比如用斐波那契数列解析清真寺穹顶的花纹。”她的话引发了一阵低声讨论,埃及教育专家法蒂玛若有所思:“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共生可能。”
然而,正当合作曙光初现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攻击打乱了所有计划。破晓联盟在中东的服务器遭到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数百万用户瞬间断连。更恶劣的是,社交媒体上出现大量伪造的截图,指控辰耀科技的AI导师在课程中传播“异端思想”。
陆远紧急飞往利雅得,在沙特王储的私人会客室里,他展示了攻击源的追踪数据——幕后黑手指向一个注册在开曼群岛的匿名组织。“我们怀疑这是某些不愿看到中东教育变革的势力所为。”他将平板电脑转向王储,“但真正的威胁不是技术冲突,而是知识鸿沟的持续扩大。”
与此同时,苏晚晴带着团队深入也门山区。她们用骆驼驮着特制的太阳能教育基站,在部落长老的见证下,为当地女孩们开启第一堂数字课程。当十二岁的莱拉第一次通过触控笔在平板上画出完整的阿拉伯字母时,她的父亲——一位传统的贝都因族长,眼里泛起泪光:“也许,我们不该害怕这些会发光的盒子。”
转机出现在阿布扎比国际教育峰会上。辰耀科技展示了专为中东地区定制的“智慧古兰经学习系统”。该系统运用语义分析技术,不仅能辅助经文解读,还能结合历史、地理知识,让古老教义与现代世界产生对话。当卡塔尔埃米尔亲自试用系统,并对其中的3D麦加朝圣模拟功能赞叹不己时,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三个月后,沙特教育部宣布与辰耀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沙漠星火计划”。首批十万台预装本土化课程的学习终端,将被送往麦加、麦地那等城市的学校。签约仪式上,阿卜杜勒学者作为宗教顾问代表发言:“今天,我们不是在接纳外来技术,而是在创造属于阿拉伯世界的数字文明。”
在迪拜的哈利法塔顶层,陆远望着脚下灯火辉煌的城市,向全球团队发送视频:“中东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当我们让沙漠绽放数字之花,就证明了教育科技可以跨越任何壁垒。”画面中,夏晚星正在调试新的语言翻译模块,秦若涵与海湾国家的大使们举杯庆祝,而苏晚晴则在也门的星空下,为孩子们播放着关于星座的科普视频——那些光点,恰似破晓联盟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播撒的希望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