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1号样车照片与内测消息一出,网上的“懂哥”们可兴奋坏了。
一时间,数码圈、汽车圈,甚至八竿子打不着的科技评论圈,凡是能跟“电动车”三个字扯上点关系的博主、KOL、自封的“专家”,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嗷嗷叫着冲了上来。
不蹭程光这波热度,简首是愧对自己三生三世!
“各位观众老爷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电池行业冥灯老王!”
一个顶着“深扒电池内幕三十年”认证的博主,在最新视频里唾沫横飞: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程光这小子搞的‘光辉1号’,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他重重一拍桌子,屏幕都跟着抖三抖,电池科普视频过去流量一般,这可算碰上风口了,冥灯老王自然是抖擞十二分精神:
“电池!电动车的核心瓶颈!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安全性,这特么就是‘不可能三角’!短期内,听清楚,是短期内,绝无可能被个人或者什么小作坊公司突破!哪怕他生产的只是个电瓶车!”
“现在最牛批的锂电池技术,都攥在谁手里?宁X时代?比X迪?X下?”
“那都是投入了几百上千亿研发,养着几千几万个博士硕士,才抠出来那么一点点进步!”
“他程光?”
“一个毛头小子,之前搞手机芯片那是走了狗屎运,现在还想在电池领域掀起浪花?凭什么?凭他脸大吗?”
这位“电池冥灯老王”越说越激动,脖子上的青筋都爆了出来了,仿佛程光不是在造电动车,而是在刨他家祖坟。
“我话放这儿,如果程光的‘光辉1号’,在电池技术上真有什么颠覆性突破,我,老王,首播倒立啃键盘!立帖为证!”
老王这番“豪言壮语”,评论区粉丝纷纷竖出大拇指。
“王哥威武!就喜欢你这股较真劲儿!”
“支持王哥!程光就是个跳梁小丑,哗众取宠罢了!”
“坐等梨子哥提桶跑路!哈哈哈!”
当然也有少数评论:“上一个说啃键盘的都没影了……你得立字据!”
紧随其后,另一位在汽车媒体圈颇有影响力的KOL,“车圈猿神”,也发布了自己的“专业分析”。
“兄弟们,你们的猿神启动了!关于程光那个‘光辉1号’,咱也来说道说道。”
视频里的猿神翘着二郎腿,一副指点江山的派头。
他的ID取自自己不懂但是很流行的时下手机游戏,他自己也没玩过,只是觉得能赶一赶游戏热度,当时就这么取了。
其实明明是电动汽车博主,从来没评测过任何电瓶车的他,却只是因为电瓶车有“电”和“车”的关键词,就自然赶来蹭这波热度。
“电机?现在这电机效率,都快摸到物理学天花板了,提升空间?微乎其微!难不成他程光还能搞出个永动机来?”
“再说说车架材料。”
“想轻?”
“用铝合金呗,成本蹭蹭往上涨,强度还就那样。”
“想结实?”
“用钢呗,好家伙,那重量,你骑的是电动车还是坦克?”
“想又轻又强?那是什么?那是航空航天级别的复合材料!一片碳纤维多少钱?用在电动自行车上?开什么国际玩笑!痴人说梦!”
“车圈猿神”撇了撇嘴,脸上满是不屑:
“我估计啊,程光这小子,就是想割韭菜!弄个普通车架,配个普通电机,电池嘛,估计也就是市面上那些二三线厂家的货色,安全性都难说!”
这些“专家”和KOL们,不光是嘴上说说,还特意制作了各种对比图、分析视频。
他们煞有介事地拿出市场上售价动辄几千,甚至上万的所谓“顶级电动自行车”,更有甚者,还拉来了几款入门级的电动汽车进行“降维打击”。
还特意提到了一些山寨电瓶车会专门用电动汽车行业淘汰下来的残次电池,甚至是老化的二手电池。
“大家看啊,这是市面上某L品牌的旗舰电动车,电池容量XXX,电机功率XXX,智能化程度XXX,品牌价值更是不用说!”,一个戴着眼镜的评论员,在镜头前指着一张花里胡哨的PPT。
“再看程光的‘光辉1号’,从目前流出的照片看,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买菜车造型,它拿什么跟这些成熟产品比?竞争力?不存在的!更别提什么‘突破’了!”
“就是!人家大厂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是程光一个小年轻说超越就超越的?”
“这光辉1号,我看就是个样子货,中看不中用!”
这些分析,引经据典,数据翔实,逻辑严密,乍一看,还真挺有那么点说服力。
一时间,网络上,之前那些对程光还抱有一丝幻想的网友,也开始动摇了。
“卧槽,听这些专家一分析,感觉程光这次真的要凉凉啊!”
“是啊,电池和材料这两块,确实是硬骨头,不好啃。”
“唉,还以为梨子哥能再创奇迹呢,看来是我想多了。”
“‘光辉1号’?我看是‘智商税1号’吧!谁买谁大冤种!”
“唉……”
各种唱衰的声音,如同病毒般蔓延开来,迅速巩固了大众对于“光辉1号”等于“样子货”、“智商税”、“割韭菜”的负面印象。
更有趣的是,一些媒体和KOL,为了凸显程光的“不自量力”,更是卯足了劲儿吹捧现有电动车技术的“成熟”和“难以逾越”。
“我们龙国的电动车产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己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高度!”
“无论是三电系统,还是智能化水平,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想要在这个领域取得颠覆性的突破,难如登天!”,一篇署名为“资深行业观察家”的文章如此写道。
他们把现有技术的壁垒吹得越高,把超越的难度渲染得越夸张,就越显得程光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和可笑。
当然其中也不乏真觉得不可行的博主的。
此刻的程光,正窝在新厂房的办公室里,偶尔也会刷到这些铺天盖地的分析文章和视频。
对于那些唾沫横飞的“专家”和义愤填膺的KOL,他只是淡淡地扫过,然后轻轻划走,脸上甚至连一丝多余的波澜都没有。
争辩?
跟一群还活在“石器时代”的人争论高新科技的原理?
那不是对牛弹琴,那是侮辱牛。
他轻轻叩了叩桌面,电脑屏幕上,是“光辉1号”内测用户筛选名单和测试流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