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兹重工(HHI)的阴云笼罩T-3星系,DVMC与SEC在“星梦湾”的武装对峙如同悬顶之剑,而T-3u矮行星的防御在“毒刺-N”炮台的加持下更是固若金汤。然而,在C1区小行星带的“晨曦”基地,绝望并非主旋律。王动紧急输送的“特殊货物”——那批精通电子对抗、火控系统破解,尤其是一位曾参与过HHI早期反应装甲测试的老工程师——如同及时雨,注入了破局的关键力量。
中央船坞内,两艘风格迥异的新舰正进行着最后的调试。不再是战斗舰艇的肃杀,却承载着不亚于战列舰的战略价值。
1. ‘椒图’级支援舰 - “晨曦-后勤01” 号:
流线型的舰体比“狴犴”护卫舰更显臃肿,但内部空间利用率极高。巨大的模块化货舱门敞开着,工程机器人正将标准化的燃料罐和弹药箱送入其中。
核心突破:在星璇优化和王动送来的工程师团队协作下,其战场无损焊接维修臂和多燃料快速补给接口终于通过了严苛测试。维修臂能在强辐射和小型陨石干扰环境下,对舰体破损进行高精度焊接修复;补给接口则能兼容DVMC、SEC甚至HHI早期标准的燃料和弹药,适应性极强。
试航亮点: 在一次模拟护卫舰受损演练中,“椒图”成功在敌方火力袭扰范围边缘,快速为“晨曦-03”号补充了氦-3燃料并修复了一处中度装甲破损,将战舰重新投入战斗,极大提升了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老工程师看着稳定运行的设备,感慨道:“HHI藏了一手热循环控制算法,要不是星璇逆向推导加上我们几个老骨头试错,这焊接臂在实战中非散架不可。”
2. ‘鸱吻’级信息支援舰 - “晨曦-天眼01” 号:
这艘舰船造型最为独特,舰体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传感器阵列碟盘和长杆状通讯天线,如同一只多眼的深海生物。其核心部位加装了厚重的电磁屏蔽层。
核心突破:电子对抗专家团队在星璇提供的核心算法基础上,结合对“毒刺-N”炮台火控频段(部分数据由王动情报提供)的深入分析,成功整合并优化了其主动/被动复合干扰系统。
试航高光时刻(关键!):在远离基地的模拟战场,“晨曦-天眼01”号悄然启动干扰系统。目标:一座按照“毒刺-N”参数模拟的自动化炮台。
效果:全息屏幕上,代表炮台雷达扫描的扇形波束瞬间变得紊乱、破碎。炮台火控计算机发出刺耳的警报,炮管徒劳地左右摆动,无法锁定任何目标。更致命的是,其搭载的激光制导修正模块信号被强力阻塞,使其发射的弹丸精度暴跌!
“干扰成功!目标火控系统瘫痪率89%!制导信号失锁率95%!”电子战军官激动地汇报,“频谱覆盖压制有效!他们像瞎了眼的刺猬!”
限制: 星璇冷静补充:“干扰效果受距离、目标抗干扰升级(未知)及自身功率限制。维持高强度压制,能耗巨大,且会暴露自身位置。需精确把握干扰时机与范围。”
与此同时,针对单兵渗透作战的装备也取得进展。在伊兰特和机甲研发小组的努力下,结合星璇对DVMC武装安保机器人传感器(基于战场残骸分析)的研究,一种适配“刑天”机甲的新装备诞生:
‘迷雾’电子烟雾榴弹:
原理:发射后爆开,释放大量携带特定电磁干扰粒子的纳米级金属云团,形成短暂存在的高浓度“电子烟雾区”。
效果:能有效干扰依赖光学、红外、基础雷达传感器的安保机器人,使其陷入短暂的“目盲”和混乱状态(原地打转、攻击友军或障碍物),为机甲小队创造突破或摧毁窗口。
致命缺点:敌我不分!烟雾同样会严重干扰“刑天”自身的传感器和通讯!使用时机和撤离路线必须精确规划,否则可能自陷绝境。上官婉在首次实弹测试中差点因烟雾中失去方位而被训练机器人“击毙”,心有余悸:“这玩意儿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开道,用不好自杀!”
有了新的舰船能力和装备,杨荣再次将自己关进了战术推演室。巨大的全息沙盘上,T-3u矮行星的模型被点亮,周围环绕着代表增强防御的密集红点——“毒刺-N”炮台、地面武装机器人巡逻热点、升级的监控网络。气氛比第一次推演时凝重数倍。
杨荣的眼神锐利如鹰,手指在虚拟控制台上快速操作。他调出“晨曦-天眼01”号的数据模型,将其部署在战场边缘一个引力扰动形成的“传感器盲区”。
核心战术一:电子压制波次。“鸱吻”舰并非全程压制,而是在机甲滑翔突防进入末端、以及主力护卫舰群发起突击的关键节点,进行短暂、高强度、覆盖特定区域的定向干扰。目标:瘫痪路径上“毒刺-N”炮台的制导与火控,为突击打开窗口。星璇精确计算着每次压制的持续时间、能量消耗和暴露风险。
核心战术二:烟雾突袭与精准瘫痪。 机甲小队的突防路线根据新的炮台位置和巡逻规律进行了调整。在接近地面关键节点(次级反应堆、水处理中心、数据光缆)的最后阶段,利用“迷雾”榴弹制造短暂的混乱,强行突破机器人防线。行动必须快如闪电,在烟雾散去前完成破坏并撤离!杨荣反复推演,优化每个小队的突入点和撤退路线,将烟雾的副作用降至最低。
核心战术三:虚实结合的佯攻。利用“精卫”战机和少量无人机,在干扰发起的同一时间,对T-3u的其他次要区域(如某个废弃矿坑入口、一个非核心的通讯塔)发动骚扰攻击,进一步分散守军注意力,制造多点开花的假象。
核心战术西:驱逐舰的致命一击。 当干扰生效、机甲制造混乱、佯攻吸引火力的瞬间,三艘完成升级、火力更强的“狴犴”护卫舰(甚至可能加上试航成功的“睚眦-04”号驱逐舰!)将从隐蔽点全功率突击!首要目标:未被完全干扰或反应过来的残余“毒刺-N”炮台和地面指挥中心!务必在最短时间内瘫痪其指挥链和太空反击能力!
核心战术五:支援舰的保障。 “椒图”舰在相对安全的后方待命,随时准备为受伤战舰提供紧急维修和补给,确保突击力量的持续存在。
推演过程异常艰难。星璇模拟的DVMC守军反应比之前更“聪明”,炮台在遭受短暂干扰后会尝试切换备用频段或依靠预设坐标盲射;机器人巡逻路线更加多变;霍克指挥官也表现得更具韧性,试图在混乱中重新组织防御。多次推演中,机甲小队因烟雾干扰过强或撤退路线被堵而“全军覆没”,护卫舰突击时遭遇未被完全压制的炮台集火而“重创”。
“干扰时间还是太短!烟雾范围难以精确控制!”伊兰特看着又一次失败的推演结果,焦虑地抓了抓头发。
“机器人对烟雾的混乱时间比预期短了15%!”上官婉紧盯着机甲小队覆灭的画面,脸色难看。
杨荣沉默着,没有立刻回答。他调出每一次失败的详细数据,目光在时间轴、能量消耗、火力覆盖图上反复游移。他忽然问道:“星璇,如果‘鸱吻’舰将70%的干扰能量,集中覆盖在机甲小队突击路径末端和主力舰突击起始点之间的‘走廊’区域,持续时间能否延长到足以覆盖主力舰第一轮齐射?”
“计算中…调整能量分配…牺牲覆盖广度换取特定区域压制强度和持续时间…可行。预计压制时间可延长40%,但该区域外炮台将不受影响。”星璇回答。
“足够了!”杨荣眼中精光一闪,“上官,调整机甲小队突袭目标优先级。放弃最远的‘精炼之锤’水处理中心,集中力量优先瘫痪‘矿脉之心’的次级反应堆和主干数据节点!缩短突袭距离和暴露时间!烟雾使用时机提前5秒,在进入机器人警戒圈核心前就释放,利用混乱快速突破最后防线,完成破坏后立即沿预设安全通道撤离,不纠缠!”
他指向星图上的几个点:“伊兰特,让‘精卫’战机的佯攻目标,选择这几个靠近炮台能源供应节点的位置!即使打不中,也要让守军担心能源被切断,迫使他们分兵!”
他又看向“椒图”舰的数据:“林夏,制定极端情况下的快速回收预案。如果突击舰受伤,椒图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补给和基础维修,哪怕只是让它能跳回曲速逃离!”
新的方案在杨荣的精密调整下再次推演。这一次,虽然仍有损失,但核心目标——瘫痪关键节点、压制指挥中枢、夺取太空控制权——在付出可承受代价后,艰难达成!成功率被重新拉回到58%!
“还不够完美,但…这是目前条件下最优解。”杨荣呼出一口气,眼中带着血丝,但目光坚毅。
推演结果迅速转化为实战训练大纲。整个“晨曦”基地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机械,开始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针对性训练:
“鸱吻”舰与舰队协同:反复演练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精准开启、关闭干扰,与护卫舰突击编队进行毫秒级协同。电子战军官的嗓子都喊哑了。
机甲小队地狱周:上官婉亲自带队,在模拟的T-3u太空城复杂管道和矿区地形中,顶着刺耳的警报和模拟机器人的激光射击,演练极限滑翔着陆、精准投掷“迷雾”榴弹、在烟雾中依靠简易惯性导航和预设标记点进行盲突、快速破坏目标、以及按秒计算的撤离。神经链接系统被压榨到极限,多名队员在模拟舱中因感官过载而呕吐,但无人退缩。“铁砧”教官吼声震天:“快!再快!烟雾就是你的棺材板!慢了就盖上了!”
驱逐舰火力校准:“晨曦-04”号“睚眦”级驱逐舰进行了首次实弹全系统测试。其多门速射磁轨炮的怒吼震撼了小行星带,将远处作为标靶的废弃小行星撕成碎片。火力密度和射速远超“狴犴”级。工程师们紧张地监测着散热系统,根据星璇的实时数据微调冷却液流速。
支援舰应急演练: “椒图”舰在模拟炮火下,演练快速靠近“受损”护卫舰,进行燃料管线对接和模拟装甲修补。老工程师张工坐镇指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如手术般精准。
汗水浸透了工装,机油沾染了脸庞,模拟对抗中的“牺牲”带来了挫败也磨砺了锋芒。基地的灯火彻夜长明,钢铁的轰鸣与指令的呼喊交织成一首充满力量与紧迫感的战歌。杨荣行走在船坞和训练场之间,看着这些在星尘中奋力磨砺自身、准备刺破黑暗的伙伴们。
技术壁垒在被逐一攻克,战术方案在反复淬炼,钢铁的利刃在星火中煅烧得愈发锋利。虽然前路荆棘密布,强敌环伺,但“晨曦”的目光,己牢牢锁定那颗在八个月后必将迎来命运转折的灰暗矮行星——T-3u。破障之战,己在模拟的硝烟中,悄然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