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的思想动员课,效果斐然。
整个技术院的学习风气,为之一新。
匠师们不再满足于重复劳动,开始三五成群地围着那些教具和云梯模型,激烈地讨论着为何与可否。
少年们则像海绵一样,疯狂地吸收着林晚和公输班教授的算术与制图知识。
但林晚清楚,思想的热情需要用实践的成果来巩固。
他要尽快让技术院拿出一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来向始皇帝,向整个大秦证明他们的价值。
他选择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堆肥。
这是一个技术含量不高,但见效快、意义重大的项目。
在化肥诞生之前,高效的有机肥,是农业增产最关键的因素。
这天,林晚将农学组的几位老农,以及十几个被分配到农学方向的少年,带到了技术院专门开辟出来的一块试验田里。
田边,早己按照林晚的吩咐,堆放着几大堆原料:从宫中马厩运来的马粪、搜集来的枯枝落叶、厨房的菜叶果皮,还有从河边挖来的塘泥。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异的味道,让那些养尊处优的少年们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老师,我们今天要做什么?好臭啊……”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年忍不住小声抱怨,他叫嬴成,是皇族旁支,被家里送来镀金的。
林晚看了他一眼,没有批评,而是笑着问道:“嬴成,你可知,这些在你看来又脏又臭的东西,是什么?”
“不就是些……秽物吗?”嬴成不屑地回答。
“错了。”林晚摇摇头,神情严肃地说道。
“这些,是能让万千百姓填饱肚子的粮食之粮。”
他抓起一把散发着氨味的马粪,托在掌心,对众人说:“你们只知庄稼生长需要阳光雨露,却不知,土地和庄稼一样,也是会饿的。它里面的地力,种一季就会少一季。若不给它补充养分,土地就会越来越贫瘠,粮食产量也会越来越低。”
这番理论,对于老农们来说,是朴素的经验。
他们知道田地需要歇或者施一些草木灰,但从未听过如此生动的比喻。
“而这些马粪、落叶、厨余。”林晚继续道。
“经过我们特殊的处理,就能变成土地最喜欢吃的大餐。这种方法,我称之为堆肥法。”
他将堆肥法的原理,用最简单的话讲了出来。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东西,像盖房子一样,一层一层地堆起来。”
林晚亲自示范,指挥着众人将一层厚厚的枯枝落叶铺在最底层。
“这是第一层,叫通气层,能让空气流通进去。”
接着,又铺上一层马粪和厨余。
“这是第二层,叫营养层,是堆肥最核心的部分。”
然后,再盖上一层薄薄的塘泥。
“这是第三层,叫覆盖层,可以锁住养分,减少臭味。”
“如此,一层一层地往上堆,堆到一人高左右。最后,我们要在中间插一根竹竿,用来观察里面的温度。并且,每隔几天,就要浇一次水,保持它的。”
林晚详细地讲解着每一个步骤和背后的道理。
“这些东西堆在一起,我教给你们的那些微小虫豸,就会在里面开一场盛大的宴会。它们会把这些东西吃掉,分解,最后排出的,就是最肥沃的黑色土壤。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发酵。”
少年们听得目瞪口呆,原来这些臭烘烘的东西里面,还藏着这么多学问。
而那几位老农,则是越听眼睛越亮。
他们凭借经验知道粪便能肥田,但往往是首接施用,效果不佳,还容易烧坏庄稼的根。
林晚这种先发酵再用的方法,他们闻所未闻,但听起来却极有道理。
“太傅,这么一堆……要多久才能用?”一位名叫老根叔的老农忍不住问道。
“快则一月,慢则两三月。”林晚回答。
“等它不再发热,颜色变成深褐色,闻起来没有臭味,反而有一种泥土的清香时,便大功告成。”
理论讲解完毕,接下来就是实践。
“现在,分组!你们的任务,就是用这些原料,搭建起五个标准的堆肥堆。”林晚下令。
少年们一开始还嫌脏怕臭,有些扭扭捏捏。
但扶苏二话不说,第一个脱下外袍,拿起铁锹,开始奋力地铲起马粪。
连长公子都亲自动手,其他人哪还好意思站着?
嬴成也犹豫了一下,咬咬牙,学着扶苏的样子干了起来。
当他的手第一次触碰到那些湿热的粪便时,他感觉胃里一阵翻江倒海,但看到扶苏和老师那专注的神情,他又硬生生地忍住了。
一时间,试验田里热火朝天。
老农们经验丰富,干起活来有条不紊。
少年们虽然笨手笨脚,但也学得有模有样。
林晚在一旁巡视指导,时不时纠正他们的错误。
“通气层要厚一些,否则底部空气不够,发酵会变慢。”
“水不要浇太多,过湿会变成腐烂,而不是发酵。”
“不同材料的比例要掌握好,这就像做饭配菜,决定了最终的口味。”
一个时辰后,五个大小不一、但都像模像样的堆肥堆,矗立在了田边。
虽然人人都搞得一身泥污,满头大汗,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奇异的满足感。
嬴成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泥点,看着那个自己亲手参与堆起来的粪堆,竟然觉得……它好像也没那么臭了。
他第一次体会到,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样有用的东西,是何等踏实的感觉。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林晚拍了拍手。
“接下来的一个月,你们要轮流负责观察和记录这五个堆肥堆的变化,包括温度、湿度、颜色、气味,并详细地记在木板上。这将是你们的第一份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少年们又听到了一个新词。
“对。”林晚笑道。
“科学,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成功的背后,都必须有精确的记录和严谨的数据来支撑。这,也是你们要学的第一课。”
夕阳下,师生一行人拖着疲惫但兴奋的身体离开试验田。
他们身上都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肥料味,但每个人的心中,都种下了一颗名为实践的种子。
他们正等待着,一个月后,这颗种子结出金黄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