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逼我当文圣
满朝文武逼我当文圣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满朝文武逼我当文圣 > 第81章 国事为重

第81章 国事为重

加入书架
书名:
满朝文武逼我当文圣
作者:
雷雨升平
本章字数:
5806
更新时间:
2025-07-07

自那日跨马游街、御口亲封“文华天成”后,新科状元郎林逍的日子,便似踏入了另一番天地。

乾清宫东暖阁那盏常亮至深夜的灯火,时常拴住他。

东南水患渐平,北疆饥荒稍缓,那套被朝野私下称为“林氏策”的“工赈票据”、“购粮票据”及漕运“生命线”之法,初显成效,虽仍有波折,却实实在在地为大靖续了一口气。

庆帝对林逍的倚重与日俱增,后续的漕运梳理、赋税积弊、乃至如何在疮痍中重振民生,桩桩件件,都成了他频频召见林逍的由头。

东暖阁内,林逍垂手侍立,案上摊着数份奏疏与草图。庆帝倚在榻上,脸色较殿试时红润了些。

“林卿,”皇帝缓缓道,“‘工赈票据’于东南行之有效,然北疆‘购粮票据’流通,却有粮商囤积居奇,哄抬市价,地方官吏亦有勾结盘剥之嫌。此风若长,朝廷信用何在?灾民何辜?卿可有后续应对之策?”

林逍早己深思熟虑,闻言拱手:“陛下明鉴。此乃商贾逐利本性,亦是监管疏漏所致。臣以为,当双管齐下。其一,严刑峻法!陛下可下明旨,凡在北疆灾区操纵粮价、拒收票据或与官吏勾结盘剥者,一经查实,抄没家产,主犯立斩!其二,增派得力干员,专司票据兑换监管,于各紧要节点设平价官仓,以少量官粮平抑市价,震慑奸商。同时,广布告示,晓谕百姓票据用途与兑换地点,使其不被蒙蔽。”

他顿了顿,指向案上一份草图:“再者,漕运生命线己通,江南粮米正源源北上。臣建议,可在北疆灾情稍缓处,试行票据兑换部分江南新粮,一则缓解本地票据兑换压力,二则引导商贾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物资流通,而非只盯着眼前灾区之粮。”

庆帝目光落在草图上,那是一条条连接南北的线路,如同大靖重新搏动起来的血脉。

他沉吟片刻,眼中精光一闪:“好!此议甚善!便依卿所言,着户部、都察院即刻拟定章程,严查奸商,增设官仓!江南粮米入北兑换之事,亦由卿会同漕运总督详议细则!”

每一次召对,林逍所展现的机变与那份超乎年龄的沉稳,都让庆帝心中那份“国士”之叹愈发深重。

赏赐流水般送入朱雀大街西侧的“文华天成”府邸:御笔题字的匾额高悬正堂,内库的珍玩古画、金银绸缎几乎塞满了库房,甚至连宫中秘制的点心,也常有宫人专程送来。

这份圣眷之隆,满朝侧目。

最先出手的,自然是王衍。

诸位看官或许也有猜到,这位王阁老,与青州那位曾打压林逍的通判王崇山,同出一族,乃是族中擎天巨柱。

这也是为何孙胥吏一案,王家能从中被摘除的原因。

这日,王衍府上的管家亲自登门,身后跟着数名健仆,抬着几个沉甸甸的描金箱子。

管家笑容满面,言语恭敬:“状元公,我家阁老仰慕公子‘文华天成’之才,特命小人送来些许薄礼,聊表心意。阁老言道,公子乃国之柱石,未来宰辅之才,切莫为俗务琐事烦扰。若遇难处,王家愿为公子臂助。”

箱盖微启,珠光宝气,更有京城一处上好别院的地契文书,赫然在目。

管家又压低声音,带着几分推心置腹:“阁老亦知公子与青州本家曾有些许…误会。同出一源,血脉相连,何来深仇?阁老愿居中调停,化干戈为玉帛。青州王家,日后亦可为公子在地方之奥援。”

明明话语温和,却隐隐透着一股不容拒绝的意味——顺我者昌,逆我者,过去的“误会”未必不能重演。

林逍端坐厅中,他心中雪亮,王衍此招,一为利诱,以巨资高位相许;二为“调解”,实则是逼他认下与青州王家的“误会”,既往不咎,纳入王家体系;三为威慑,提醒他王家的势力根深蒂固。

不好意思,他林闲,不接受任何威胁。

他微微一笑,语气却斩钉截铁:“烦请转告阁老,林逍谢过阁老厚爱。然陛下委以重任,赈灾、漕运诸事未靖,林逍夙夜忧叹,实不敢受此重礼。至于青州旧事…林逍一心为国,过往琐事,早己抛诸脑后,更不敢劳烦阁老费心调解。请将原物带回,林逍心领了。”

管家脸上的笑容僵住了,眼中闪过一丝错愕。

王阁老的礼,竟有人敢如此干净利落地退回?还驳了调解之意?

他深深看了林逍一眼,不再多言,带着原封不动的礼物悻悻而去。

消息传回王府书房,王衍正执笔批阅公文。听闻回报,他笔锋猛地一顿,一滴浓墨污了雪白的宣纸,迅速晕开一片漆黑。

他缓缓放下笔,脸上并无怒容,只是那双深陷的眼窝里,寒光如针。

“不识抬举…” 他轻轻吐出西个字,声音不大,却让侍立一旁的幕僚心头一凛。

清流领袖、林逍名义上的会试座师宋崇礼,则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式。

他邀林逍参加了一场在京郊名园举行的“澄心文会”。与会者皆是饱学鸿儒、清流名士,谈笑风生间,尽是圣贤之道、义利之辨。

园中曲水流觞,竹影婆娑。宋崇礼与林逍并肩漫步于幽径,语重心长:

“文圣,殿试献策,挽狂澜于既倒,功在社稷,老夫甚慰。然治国如烹小鲜,火候急不得。‘票据’之法虽奇效,终涉‘利’字,易启商贾贪心,滋长投机之风。我辈士人,当以‘义’为先,以教化正人心为本。譬如那漕运、赋税积弊,徐徐图之,厘清吏治,严明法度,方是正途。切莫操切,为那‘奇技’所惑,失了士人根本啊。”

席间,亦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言语间透露出对林逍才学的欣赏,并“不经意”地提及自家或至交家中,有适龄待字闺中的淑女,才情品貌俱佳,堪为良配。

林逍心知肚明,宋崇礼是希望将他拉入阵营,用“义利之辨”框住他过于离经叛道的手脚,同时以联姻加固纽带。

他恭敬聆听,态度谦逊,对宋阁老的教诲表示感激,言必称“受教”。

然而谈及具体改革方略,他依旧坚持己见,强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救民于水火,刻不容缓,至于手段,只要目的纯正、监管得力,“利”亦可为“义”所用。

至于提亲之事,他则巧妙地以“家姐沉疴未愈,需弟亲奉汤药,实无暇顾及婚配之事”为由,一一婉拒,言辞恳切,令人无法强求。

宋崇礼心中暗叹此子心志如铁,难以轻易扭转,只得暂时按下。

“文华天成”府邸的门槛,确如柳姨娘向老金抱怨的那般,“快被说媒的踏破了”。

不止王、宋两派,京城里数得着的公侯府邸、累世豪族,甚至手握重兵的外镇藩王、封疆大吏的信使,都或明或暗地将自家女儿、孙女的庚帖、画像送到了柳姨娘和朱管家手中。

画像上的女子,或端庄娴雅,或明艳照人,才情品性的介绍更是写得天花乱坠。

柳姨娘起初还战战兢兢,视为荣耀,后来便只剩焦头烂额。

朱管家更是疲于应付,既要周全礼数,不得罪人,又要替公子挡下这些桃花劫。

林逍不胜其扰,干脆在府中明言:“国事维艰,陛下忧劳,林逍蒙恩深重,岂敢分心家室?家姐病体需我照料,更无暇他顾。凡提亲者,一律替我婉言谢绝,厚礼退回。若问缘由,只道林逍心系国事,无意婚配,万望海涵。”

态度之坚决,不留半分余地。

此举自然得罪了不少权贵,背地里讥讽他“不识抬举”、“故作清高”者大有人在。

然而消息传入宫中,庆帝闻之,却在一次召对后,特意留下林逍用了一顿简单的御膳。

席间,皇帝看似随意地提起:“朕听闻,近日京城欲与卿结亲者甚众?”

林逍坦然将原话复述一遍。庆帝听罢,沉默片刻,亲自夹了一箸清淡的时蔬放入林逍碗中,温言道:“国事为重,孝悌为先。卿之心志,朕知之矣。安心办差,不必为俗务所扰。”

言语平淡,却透着格外的体恤。林逍心中明白,自己这“不结党营私、专注国事”的态度,正是皇帝最希望看到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