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柳溪村,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清冽的甘甜。村口那棵老柿子树,褪去了夏日的浓荫,换上了一身灼灼的金红。累累果实压弯了枝条,像无数盏小灯笼点亮了寂寥的山野。树下那块青石板依旧,只是旁边多了一个钉在树干上的小木箱,漆成醒目的天蓝色,上面用稚拙的字迹写着“柳溪图书角”。
陈依依推开吱呀作响的校舍木门,清晨的寒气让她裹紧了洗得发白的旧棉袄。她手里端着一个粗瓷碗,碗里是刚煮好的红薯稀饭,腾腾热气模糊了她望向村口的视线。距离胡适之离开,己有月余。那本深蓝色的“奇思妙想集”和夹在其中的信笺,早己被邮差带走,连同孩子们最新的“天问”:“柿子树上的灯笼为啥这么红?”“胡教授啥时候回来看看我们的问题?”
她深吸一口气,清冽的空气带着露水和泥土的气息首入肺腑。胡适之的回复,像一粒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改变着柳溪的节奏。
胡适之坐在回京高铁靠窗的位置,窗外华北平原的秋色飞速掠过。他膝上摊开着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是打开的邮件界面。收件人:陈依依。主题:林下经济初步资料及试点建议。
邮件正文条理清晰:
> 依依:
> 资料己初步整理(附件一:林下适生经济作物及菌类清单;附件二:生态种养技术要点简编)。经与农科院李研究员详谈,结合柳溪气候土壤,认为仿野生菌菇(如赤松茸、黑木耳)及林下散养土鸡,风险相对可控,市场潜力看好。
> 试点户建议极佳。王铁柱家劳力足、林地坡度缓、近水源;李秀芬心思细、善记录;张石头年轻、肯学新事物。此三户可为基石。
> 技术指导方面,农科院可派员短期驻村培训。销路为关键瓶颈。我学生创办的“原滋味”有机平台(附件三:平台介绍及准入标准)对此类产品需求旺盛,但品控极严。建议:1. 统一菌种、鸡苗来源;2. 建立简易生产日志(何时下种/放养、温湿度、有无施用化肥农药等);3. 探索合作社模式,集中品控、议价、对接。
> 此事不易,务必稳扎稳打。盼详议。
> 适之
附件里,是经过他精心筛选、翻译、甚至做了通俗化批注的厚厚资料。敲下发送键时,胡适之眼前浮现的是陈依依在柿子树下,手指无意识卷着书页一角陷入思考的专注侧脸。这封邮件,是他跨越空间递给她的一把开山的镐。
柳溪的冬夜来得早。陈依依家那盏白炽灯下,小小的方桌旁挤着王铁柱、李秀芬和张石头。桌上摊着胡适之邮件打印出来的资料,纸页被翻得起了毛边。
“赤松茸?这玩意儿真能在咱家林子里长?听着金贵!”王铁柱搓着布满老茧的大手,黝黑的脸上满是疑虑,眼睛却紧盯着资料上那菌菇的图片。
“胡教授说行,还找了专家。”张石头年轻气盛,指着技术要点里关于遮阴、湿度的描述,“咱后山那片杂木林,树荫厚实,去年秋天落叶积得老厚,踩上去软乎,不正合适?”
李秀芬则更仔细,她戴着老花镜,逐字看着“原滋味”平台的准入标准:“‘全程禁止化学农药、激素、抗生素’…‘生长环境原始生态’…‘可追溯记录’…这要求可不低。”她抬头看向陈依依,“依依老师,这‘生产日志’咋弄?咱几个大老粗,字都认不全。”
灯光下,陈依依的目光沉静而有力。她拿起一支笔,在一张白纸上画起来:“日志不用多复杂。秀芬婶,你心细,就由你记总账。我画个表格:日期、地点(哪片林子)、干什么(下种多少棒、或者放进去几只鸡苗)、天气、有啥特别情况(比如连续几天大太阳太干,或者发现啥虫子)。字不会写,画圈打钩也行!重要的是记下干了啥、用了啥。” 她又拿出几个厚厚的旧作业本,翻到空白页,“这是孩子们用剩的本子,结实。石头,你年轻,负责看着鸡苗来源,保证是没打过针的好品种;铁柱叔,你力气大,林地平整、搭简易遮阴棚这些力气活就靠你。咱们三家,拧成一股绳,按胡教授给的‘规矩’来。品控做好了,才能卖上价,打进那个‘原滋味’!”
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像山涧里沉稳的基石。灯光在她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那双眼睛却亮得惊人,清晰地映出桌上简陋的纸笔和周围三张充满期待与忐忑的脸庞。王铁柱的疑虑在陈依依条理清晰的安排和那份沉甸甸的信任面前,渐渐化作了跃跃欲试的劲头:“成!依依老师咋说,咱就咋干!不就是出力气记个账嘛!为了能多挣几个,让娃们日子松快点,值!”
“对!试试!”张石头和李秀芬也用力点头。冬夜凛冽的寒气被屋内这团小小的、充满希望的火焰驱散了。窗玻璃上凝结的霜花,仿佛也映照着桌上那几张简陋的纸页和灯光下陈依依坚毅的轮廓——柳溪变革的种子,就在这朴素的农家灯火里,悄然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