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农女,带崽跑路
穿成农女,带崽跑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穿成农女,带崽跑路 > 第17章 蒸蒸日上

第17章 蒸蒸日上

加入书架
书名:
穿成农女,带崽跑路
作者:
睡羊
本章字数:
6910
更新时间:
2025-07-07

开春的雨水,说来就来。前几日还只是牛毛细雨,润得新开的豆田湿漉漉的,豆芽拱出点嫩黄的尖儿。可没过两天,那雨就变了脸,扯天扯地往下倒,密得连成一片灰蒙蒙的帘子。屋檐下的水线成串往下砸,院里的泥地泡成了烂泥塘。

新采的几大筐鲜菌子堆在灶房角落,水灵灵的伞盖上凝着水珠,再晾不干,眼看就要烂出水。墙角那几簸箕刚切好、等着晒干的豆干条,也吸饱了潮气,摸上去软塌塌的,边缘己经开始泛出可疑的灰点子。

“娘!菌子边边发黏了!”青桐蹲在筐边,小鼻子使劲嗅了嗅,闻到一股淡淡的、带着水腥气的霉味,小脸皱成一团。青林也蹲在旁边,手指捻了捻豆干条,指尖沾上湿黏:“豆干也潮了,再捂下去要馊。”

江小鱼看着窗外连绵的雨幕,眉头拧得死紧。这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菌子和豆干,都是工坊的命根子,更是县城铺子等着补的货!要是烂在手里……她心头像压了块湿透的棉絮,又沉又闷。

就在这时,脑子里那张复杂的【小型半自动脱水烘房图纸】猛地清晰起来!柴火驱动!利用灶膛余热!这不正是解燃眉之急的宝贝吗?

说干就干!她立刻把图纸在脑子里又过了一遍。结构不算太复杂,主体是个带多层竹屉的密封木箱,靠灶膛烟道走热风,侧面开个小口接风箱鼓风。关键材料是耐潮的厚木板、几根粗竹筒做风道、还有韧性好的细藤条编屉网。

“青林!青桐!跟我来!”江小鱼招呼一声,快步走向堆柴禾的棚子。棚子底下堆着不少李勇帮忙砍回来的硬木料,还有之前编簸箕剩下的细藤条。她挑了几块厚实、纹理密实的松木板,又翻出几根手臂粗、竹节长的老竹筒。

“娘!这是要做啥?”青桐好奇地摸着光滑的竹筒。

“做烘房!烘干菌子和豆干!”江小鱼语气带着一丝兴奋,“青林,你眼神好,脑子快,帮娘记着图纸上的尺寸和榫卯位置!”她把图纸的关键尺寸和连接方式口述给青林。青林立刻找来块烧黑的木炭,在平整的石板上飞快地画下标记。

母子三人就在柴棚下忙活起来。锯木头的刺啦声,凿榫卯的咚咚声,劈竹筒的脆响,在哗哗的雨声里格外清晰。江小鱼主刀,青林递工具、量尺寸,青桐负责清理木屑竹渣。雨水顺着棚檐流下,溅湿了裤脚,也顾不上。

烘房主体是个长方形的木箱子,江小鱼仔细地凿出榫眼,将厚木板严丝合缝地拼合起来。箱子底部留出进风口,顶部开排烟口。侧面挖出圆洞,插入打通竹节的粗竹筒作为热风通道,一头对准灶膛烟道预留的接口位置,另一头斜向上通入烘箱底部。箱内用细藤条编成几层细密的屉网,架在木框上。

最难的是那个手摇的小风箱。江小鱼按图纸,用薄木板拼了个带活动活塞的长方盒子,活塞连杆连着一根可以手摇的曲柄。风箱的出风口用软皮(找了块鞣制过的兔皮)接在烘箱进风口上,确保密封。

忙活了整整两天,一个看起来有些笨拙粗糙,但结构完整的烘房雏形终于立在灶房角落里,紧挨着大灶台。烘房入口正好对准灶膛烟道预留的接口(之前砌灶时留了位置)。

“点火!试试!”江小鱼深吸一口气,往灶膛里塞了几把易燃的干草和细柴。火苗舔舐着锅底,烟道开始发热。她让青桐摇动风箱手柄。呼啦!呼啦!风箱活塞推动,一股带着热气的风顺着竹筒通道涌进烘房底部!

“成了!有热风!”青桐兴奋地叫起来,小脸被灶火映得通红。

江小鱼小心地打开烘房侧面的小门,一股带着柴火气息的暖风扑面而来!她赶紧将几簸箕湿漉漉的鲜菌子均匀铺在最底层的藤屉上,又将切好的豆干条铺在上一层。关上小门,继续添柴,让青桐匀速摇动风箱。

烘房里温度渐渐升高。江小鱼守在旁边,不时打开小门观察。湿气被热风逼出,菌子和豆干表面的水珠慢慢消失。一股混合着菌类清香和豆类焦香的奇特气味,从烘房缝隙里丝丝缕缕地透出来。

“娘!这味儿……好怪!又香又……有点焦?”青桐吸着鼻子,好奇地问。

“是烘干的味道!成了!”江小鱼脸上露出笑容。她小心地调整着灶火大小和风箱速度,避免温度过高烤焦。这活儿需要耐心和细心,得有人一首盯着。

就在这时,灶房门帘被掀开,田婶子带着个十五六岁、眉眼清秀的姑娘走了进来,是她的娘家侄女翠花。两人都披着蓑衣,身上带着湿气。

“小鱼妹子!听说你这儿缺人手?这鬼天气,菌子豆干都晾不成了吧?”田婶子嗓门亮,一进门就嚷嚷开了。翠花有些腼腆地跟在后面,好奇地打量着那个冒着热气的木头箱子。

“婶子!翠花!快进来!”江小鱼赶紧招呼,“可不是嘛!正愁着呢!刚弄了个烘房,能顶一阵,就是得有人盯着火候和摇风箱,离不得人。”

田婶子眼睛一亮,拉着翠花上前:“这不正好!翠花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这丫头手脚麻利,性子也稳当!让她给你搭把手!工钱看着给就行!”

翠花有些紧张地绞着衣角,小声说:“小鱼嫂子……我……我能试试吗?”

江小鱼看着翠花清亮的眼睛和干净利索的模样,心里一动:“成!翠花,你来得正好!这烘房刚弄好,正缺个细心人看着!”她拉着翠花走到烘房边,仔细讲解:“你看,这火不能太大,柴禾要这么添……风箱要这么摇,速度要匀……隔一会儿得打开小门看看里面的东西,别烤糊了……要是感觉太烫手,就喊我!”

翠花听得认真,不住地点头。她接过江小鱼递来的小木棍,学着江小鱼的样子,小心地拨弄灶膛里的柴禾,让火苗保持稳定。又试着摇动风箱手柄,一开始有些生疏,摇了几下就找到了节奏,呼啦呼啦,风送得又稳又匀。

“好丫头!上手真快!”田婶子乐得合不拢嘴。

正说着,灶房门帘又被掀开,刘二婶和赵周氏一前一后挤了进来,两人怀里都抱着个盖着油布的大竹筐,蓑衣还在往下滴水。

“小鱼!快看看!刚在林子里冒雨采的!新鲜着呢!”刘二婶揭开油布,筐里是水灵灵、带着雨珠的肥厚平菇和几朵鲜嫩的牛肝菌!赵周氏也揭开油布,筐里是满满一筐刚冒头的鲜嫩蕨菜和野葱!

“哎呀!二婶!周嫂子!这么大的雨!”江小鱼又惊又喜,赶紧接过来,“这……这怎么好意思!”

“有啥不好意思!”刘二婶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这鬼天气,菌子冒得快,烂得也快!不采回来也是糟蹋!想着你工坊能用上,就顺手采了!给娃们添个菜也行!”

“就是!”赵周氏也笑道,“这蕨菜嫩着呢!焯水凉拌,下饭!”

江小鱼心头滚烫,二话不说,拿出钱袋:“二婶,周嫂子,这菌子野菜新鲜,我按市价收!不能白拿!”

刘二婶和赵周氏连连摆手:“收啥钱!邻里邻居的!几把野菜值当啥!”

“不行!一码归一码!”江小鱼态度坚决,硬是塞给两人一人二十文钱(远超市价),“工坊要用,就得按规矩来!下回有好东西,还往我这儿送!”

两人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脸上都带着笑。

新采的鲜菌子立刻被翠花接手,仔细挑拣掉杂质,均匀铺在烘房腾出来的藤屉上。烘房里热气腾腾,运转不息。

傍晚,烘房小门打开。第一批烘好的菌干和豆干被取了出来。菌干缩成了深褐色的小块,散发着浓郁的干香,捏上去硬脆。豆干条也变得干韧金黄,散发着的焦香。翠花把它们小心地收进干净的陶罐里密封。

“成了!一点没坏!”江小鱼长舒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轻松的笑容。她看着翠花被灶火烤得红扑扑的脸颊和专注的神情,心里有了主意。

“翠花,”她拿出十五文钱塞到翠花手里,“今天多亏你了!这烘房离不了人,往后这阴雨天,你就来工坊帮忙看烘房,按烘出来的干货分量给你算工钱,你看行不?”

翠花看着手里的铜钱,又惊又喜,忙不迭地点头:“行!行!小鱼嫂子!我一定好好干!”

江小鱼又看向刘二婶和赵周氏:“二婶,周嫂子,晚上别走了!尝尝咱烘的菌干炖的汤!管饱!”

她舀出小半碗新烘的菌干,用温水泡发。灶膛里重新燃起旺火,大铁锅里水滚开,丢进泡软的菌干、几片新熏的腊肉皮(熬油增香)、一大把刘二婶刚送来的鲜蕨菜和野葱。不一会儿,浓郁的菌香混着腊肉香和野菜的清香就霸道地弥漫开来。

江小鱼又用新烘的豆干条,切碎了拌上一点猪油和盐,撒上切碎的野葱末,做了个喷香的下饭小菜。

晚饭就在灶房里支开小桌。一大盆热气腾腾、油花翻滚的菌干蕨菜汤,一碟金黄油亮的猪油拌豆干碎,还有新蒸的杂粮馍馍。田婶子、刘二婶、赵周氏、翠花,加上江小鱼母子几个,挤挤挨挨围坐一圈。

“来!尝尝咱烘房的第一锅干货!”江小鱼给每人盛上满满一碗汤。

翠花小心翼翼地吹着热气,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香!真香!比鲜菌子还香!”田婶子咬了口吸饱汤汁的蕨菜,又夹了块油汪汪的豆干碎拌进馍馍里:“嗯!这豆干碎拌着吃,绝了!小鱼妹子,你这烘房神了!”

刘二婶和赵周氏也吃得赞不绝口。屋外雨声哗哗,灶房里暖意融融,菌汤的鲜香和说笑声混在一起。烘房的危机,在邻里的援手和翠花的细心照料下,安然度过。工坊的屋檐下,又多了一个勤快的身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