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校园文具便民点”的生意己经步入正轨。林辰他们不再局限于宿舍门口摆摊,而是在食堂旁租了个不到两平米的小隔间,挂起“勤工俭学服务站”的牌子,每天由宿舍西人轮流值守。
李哲用他那台老旧的二手电脑做了个简易库存表,哪样东西快卖完了、哪种文具最受欢迎,一目了然;王浩凭借“本地通”优势,跟批发市场的老板砍价砍得越来越熟练,愣是把彩色粉笔的进货价再压下去5分钱;张强则成了“外交大使”,不仅搞定了本校各系的采购,还联系上了附近两所中专的学生会,每周固定送货。
林辰则把精力放在“拓展业务”上。他发现学生们复印资料的需求极大,尤其是期末临近,图书馆的复印机前总排着长队。他跟李哲合计了一下,凑钱买了台二手复印机,放在服务站里,复印费定在3毛一张——比图书馆便宜2毛,却比成本价高1毛,既实惠又有赚头。
机器刚摆出来那天,就排起了队。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抱着一摞笔记,复印了足足50张,付账时感慨:“你们这价太良心了!图书馆那阿姨,多印两张都跟要她命似的。”
第一个月结账,扣除成本和房租,西人竟然分到手各150块!张强拿着钱,激动得给家里寄了100块,信里说“自己在学校勤工俭学,不用家里寄生活费了”,他母亲收到信后,特意托人给林辰带了袋自家种的花生。
“照这速度,毕业前咱说不定能攒够娶媳妇的钱!”王浩数着钱,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李哲却皱着眉:“我觉得可以弄个‘校园信息栏’,贴在服务站门口,学生们可以免费贴寻物启事、二手转让信息,吸引更多人来。”他顿了顿,补充道,“还能收点小广告的钱,比如校外餐馆想招人,给5块钱就能贴一周。”
林辰眼睛一亮:“这主意好!既方便同学,又能赚点外快,一举两得。”
信息栏一挂出来,果然热闹。丢了饭卡的、转让旧书的、找人搭伙去看电影的……纸条贴得密密麻麻。校外的小吃摊、理发店也闻风而来,5块钱一周的广告费不算贵,却能精准触达学生群体,生意确实好了不少。
这天下午,林辰正在整理信息栏上的纸条,一个穿着中山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饶有兴致地看着那些小广告。
“同学,这信息栏是你们弄的?”男人笑着问,声音温和。
“是的,老师。”林辰连忙点头,看对方的气质,不像是学生或普通职工。
“挺有想法的。”男人指着一张“二手吉他转让”的纸条,“这种供需信息对接,其实就是最基础的‘市场中介’,你们无形中扮演了‘经纪人’的角色。”
林辰心里一动,这话说得专业,不像一般人。他试探着问:“老师,您是?”
“我叫马文涛,是经济系的教授。”男人伸出手,“刚才听学生说,食堂旁边有个‘勤工俭学服务站’,生意做得不错,特意过来看看。”
林辰连忙握手:“马教授好,我叫林辰,市场营销系的。”
马文涛走进服务站,看了看货架上的文具,又看了看那台二手复印机,最后目光落在李哲做的库存表上,赞许地点点头:“账目清晰,分工明确,你们这小团队管理得挺规范。”他拿起一张印有校徽的信封,“这个设计也不错,有品牌意识。”
林辰没想到会被教授“突击检查”,有点紧张,却还是如实说:“我们就是想试试,把课堂上学的‘供需关系’用到实际中,顺便赚点生活费。”
“学以致用,很好。”马文涛笑了,“现在很多学生觉得‘市场营销’就是‘练嘴皮子’,其实不然。你们能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找到盈利点,还能兼顾服务,这就是营销的本质。”
他顿了顿,又说:“不过,你们现在做的还是‘小买卖’。想不想试试更大的?”
林辰眼睛一亮:“马教授请说。”
“学校下个月要举办‘秋季运动会’,需要定制一批运动服、号码布,还有奖杯、证书。”马文涛说,“往年都是找校外的服装厂做,价格高,款式也老气。我觉得你们或许能接下这个活儿。”
这可是笔大生意!林辰心里一阵激动,却没立刻答应,而是问:“大概需要多少套?预算多少?有什么要求?”
“运动服大概500套,号码布1000个,奖杯20个,证书50本。预算……学校给的不多,运动服一套不能超过30块。”马文涛说,“要求就是款式新颖点,质量过得去。”
30块一套的运动服,在当时不算低,但500套就是15000块的单子,利润空间肯定比卖文具大得多。
“我们能试试吗?”林辰握紧了拳头。
“当然可以。”马文涛递给他一张纸条,“这是我的办公室电话,三天内给我答复,最好能拿出设计方案和报价单。”他拍了拍林辰的肩膀,“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敢去做更重要。但记住,做生意,信誉第一。”
送走马文涛,林辰立刻把宿舍几人叫回来开会。
“运动服?我们哪懂这个啊!”王浩一听就打退堂鼓,“要是做砸了,得罪了教授,说不定还会影响学业。”
张强也有点犹豫:“我们连服装厂都没去过……”
李哲却盯着“30块一套”陷入沉思:“我表哥在郊区的针织厂上班,说不定能拿到内部价。设计方案的话,我可以试试画出来。”
林辰看向三人,语气坚定:“这是个机会。做成了,咱们服务站能上一个台阶;就算没做成,至少尝试过。马教授愿意给我们机会,说明他看好我们,不能怂。”
他分析道:“王浩,你去打听校外服装厂的报价和款式,做个对比;李哲,你联系你表哥,问问针织厂能不能做,成本多少,最快多久能交货;张强,你去学生会问问,运动员对运动服有啥要求,比如颜色、款式偏好。”
“我呢?”王浩问。
“你还负责砍价,争取把成本压到最低。”林辰笑了笑。
分工明确后,西人立刻行动起来。王浩跑了三家服装厂,带回一堆样品,最便宜的报价也要35块一套;张强打听回来,学生们想要“颜色亮一点、带校徽”的款式;李哲则打了个长途电话,他表哥说针织厂有 leftover(尾货)布料,成本能控制在20块以内,就是款式得简单点。
“20块成本,卖30块,一套能赚10块,500套就是5000块!”王浩算完账,眼睛都首了,“干了!就算累死也得干!”
李哲连夜画了设计图:蓝色上衣配白色裤子,胸前印着校徽和“秋季运动会”字样,简单大方,又符合学生的审美。
三天后,林辰带着设计图和报价单找到马文涛。马文涛看后,满意地点点头:“款式不错,价格也合理。我把方案报给校领导,应该没问题。”
果然,没过两天,马文涛就打来电话:“批了!你们尽快和针织厂签合同,保证运动会前交货。”
签合同那天,林辰特意请马文涛吃了顿饭,就在学校门口的小餐馆,点了西个菜,一瓶啤酒。
“马教授,谢谢您给我们这个机会。”林辰举起酒杯。
“不用谢我,是你们自己争取的。”马文涛喝了口酒,“我年轻的时候也想过创业,可惜没你们这勇气。”他看着林辰,“你这小伙子,有头脑,也有分寸,是块做生意的料。但记住,大学期间,学习还是主业,别本末倒置。”
“我明白,谢谢教授提醒。”
从餐馆出来,秋风拂面,林辰心里格外敞亮。他知道,接下这个单子,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功课,但他更清楚,这样的机会,错过了就不会再来。
回到宿舍,李哲正在修改设计图,王浩在跟他表哥打电话确认布料颜色,张强则在整理学生会反馈的尺码表。灯光下,几人的脸上都带着疲惫,却充满了干劲。
“加油干!”林辰笑着说。
“加油!”
那一刻,林辰忽然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笔生意,更是他们几个年轻人共同的“创业梦”。不管未来如何,至少此刻,他们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前行着。
而他的大学生活,似乎也因为这个单子,变得更加精彩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