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周是新生入学教育,无非是听校领导讲校史、系主任谈专业、辅导员强调纪律。林辰听得很认真,尤其是市场营销系主任的课——那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经历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讲起“市场需求”“供需关系”时,总能结合实际案例,听得林辰频频点头。
“市场营销不是简单的‘卖东西’,”老教授在讲台上敲了敲黑板,“是研究人需要什么、怎么让产品满足需求、如何让双方都受益的学问。你们赶上了好时候,市场经济的浪潮才刚刚开始,未来的天地大得很。”
这番话让林辰心里更踏实了——他没选错专业。
宿舍里的几个人也渐渐熟络起来。李哲是个典型的“技术宅”,每天泡在学校唯一的计算机房,对着黑白屏幕上的代码能琢磨一下午;王浩是本地土著,周末总回家,回来时会带一大包卤味,分给宿舍的人;张强最刻苦,每天早晚都去操场背单词,说要“把落下的功课补回来”。
林辰则给自己定了规矩:上课认真听,课余时间要么泡图书馆,要么去校园里转悠,观察学生们的需求。他知道,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小市场,蕴藏着不少商机。
果然,没几天他就发现了第一个机会。
那时候大学生流行交笔友,写信用的稿纸、信封、邮票消耗量极大。学校小卖部的稿纸是单色的,5毛钱一本,信封要2毛一个,邮票还经常断货。林辰去校外的批发市场转了转,发现有带花纹的稿纸,质量更好,批发价只要3毛一本;信封1毛2一个,还能印上学校的名字;邮票也能整版拿,比零售便宜一成。
“要不咱弄点来卖?”林辰把想法跟宿舍几人一说,王浩第一个响应:“我看行!上次我买稿纸,小卖部阿姨还跟我哭穷,说进货贵,我看就是想赚差价!”
李哲推了推眼镜:“能赚多少?”
“一本稿纸赚2毛,一个信封赚8分,邮票赚1成。”林辰算道,“咱学校有三千多学生,就算一半人买,也能赚不少。”
张强有点犹豫:“这……会不会被老师说不务正业?”
“勤工俭学,不偷不抢,怕啥?”王浩拍着胸脯,“我爸说过,能赚钱的脑子才是好脑子!”
说干就干。林辰和王浩凑了50块钱做本钱,李哲负责设计信封上的图案(他竟然还会点美术),张强则自告奋勇去各个宿舍推销——他性格腼腆,但做事踏实,让人信服。
他们进了500本花纹稿纸、1000个信封,还有50版邮票。王浩找他爸借了台旧印字机,把“省财经学院”几个字印在信封上,顿时显得正规了不少。
第一天下午,张强抱着样品去女生宿舍楼试推销,不到半小时就回来了,手里攥着一把零钱:“卖……卖了30本稿纸,50个信封!她们说花纹好看,比小卖部的强!”
宿舍几人都兴奋起来。林辰让王浩在宿舍门口摆了个小摊子,李哲写了块“校园文具便民点”的牌子,张强继续去男生宿舍跑。
果然,带花纹的稿纸很受女生欢迎,印着校名的信封成了“情侣专用”——那时候学生谈恋爱,写信总爱用带学校标志的信封,显得特别“正式”。邮票更是抢手,不用跑小卖部,下楼就能买,省了不少事。
三天下来,500本稿纸卖得只剩几十本,信封也出去了大半,一算账,竟然赚了80多块!
“咱这是……发财了?”张强捏着分到的20块钱,眼睛瞪得溜圆——这相当于他半个月的生活费了。
“这才刚开始。”林辰笑着说,“等这批卖完,再进点别的,比如笔记本、钢笔,咱弄个‘一站式文具站’。”
王浩啃着卤鸡爪,含糊不清地说:“我看还能卖点磁带!最近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火得很,小卖部根本抢不到!”
李哲也难得插了句嘴:“要是能弄台复印机就好了,期末复习资料复印一次要5毛,成本其实才2毛。”
几人越说越起劲,连平时最拘谨的张强都开始出主意,宿舍里的气氛格外热闹。
这天晚上,林辰正整理账本,突然收到一封来信,信封上是苏婉清秀的字迹。
拆开一看,里面是她手绘的校园地图,还标注了哪里食堂的菜好吃、哪里图书馆位置多,最后写着:“周末有空吗?我请你吃饭,就当谢谢你开学时帮忙拎行李。”
林辰心里一暖,拿起笔回信:“好啊,我请你吧,正好想逛逛你们学校。”
周末,林辰按照地图找到了南方大学。苏婉穿着白色毛衣,站在门口的梧桐树下等他,看到他来,笑着挥了挥手:“这边!”
南方大学比财经学院大得多,绿树成荫,古建筑随处可见。苏婉带着他逛了图书馆、教学楼,还去了湖边的长椅坐了坐。
“你们市场营销学什么呀?”苏婉好奇地问。
“挺杂的,经济学、心理学、广告学都学。”林辰说,“感觉挺有用的,比如怎么卖东西能让人更愿意买。”
“听着像做生意。”苏婉笑了,“你是不是很喜欢做生意?”
“算是吧。”林辰看着她,“我想赚钱,让家里人过得好点。”他没说重生的事,只说了家里的情况。
苏婉点点头,眼神里带着理解:“挺好的,靠自己本事赚钱,不丢人。”她顿了顿,又说,“我们中文系最近在办板报比赛,需要买点彩色粉笔和画纸,学校小卖部的太贵了,你那儿能弄到吗?”
“当然能!”林辰立刻说,“彩色粉笔我去批发市场看看,画纸要多大的?我帮你弄最低价。”
“太好了!”苏婉眼睛亮了,“我跟班长说一声,让他首接找你买。”
这算是林辰的“跨校生意”了。他当天就去批发市场,以批发价拿到了彩色粉笔和画纸,加了点运费卖给南方大学中文系,虽然没赚多少,但打开了门路——苏婉说,其他系也有采购需求,以后可以长期合作。
回校的路上,林辰看着手里的钱,心里美滋滋的。不仅赚了钱,还能经常见到苏婉,这大学过得,比他预想的还要有奔头。
然而,麻烦也悄然而至。
他们的“校园文具便民点”生意太好,触动了学校小卖部的利益。小卖部老板是个有点背景的本地人,找到辅导员,说林辰他们“无证经营,扰乱市场”。
辅导员找林辰谈话时,语气挺为难:“林辰啊,勤工俭学是好事,但别影响不好。小卖部老板跟校领导反映了,说你们抢生意……”
林辰早有准备,拿出账本:“老师,我们没乱定价,比小卖部便宜,但保证质量,学生们都挺满意的。而且我们只卖文具,没卖别的,也没耽误学习。”他顿了顿,又说,“要不这样,我们去申请‘勤工俭学示范点’,按规定交税,明码标价,绝不乱来。”
那时候大学鼓励学生勤工俭学,有相关政策支持。辅导员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帮他们向上申请。没过几天,“校园文具便民点”就成了学校认可的勤工俭学项目,还被允许在食堂门口摆个固定摊位。
小卖部老板没话说了,只能看着林辰他们的生意越来越好。
这天晚上,宿舍西人坐在摊前盘点,王浩数着钱,突然感叹:“林辰,我发现你这人不光会赚钱,还会躲麻烦。上次小卖部老板告状,我还以为咱这摊子要黄了呢。”
林辰笑了笑:“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占理,就不怕事;真遇到事,就想办法解决,硬碰硬没用。”
这话是他前世用教训换来的,现在说出来,宿舍几人都听得认真。李哲推了推眼镜:“我觉得可以弄个记账本,用电脑做个表格,这样算账更清楚。”
“行啊,你懂这个,你来弄!”林辰欣然同意。
张强则说:“我明天去跟外语系的同学说说,他们印资料多,说不定能长期合作。”
看着几人各有分工、干劲十足的样子,林辰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单打独斗成不了事,能在大学遇到这样一群可以一起奋斗的朋友,是他的幸运。
夜色渐深,校园里静了下来,只有路灯在地上投下温暖的光晕。林辰看着摊位上整齐摆放的文具,又看了看手腕上赵磊送的电子表,时间正好指向十点。
他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父母,想起了赵磊的杂货铺,想起了苏婉的笑容,心里充满了力量。
这一世,他不仅要抓住每一个商机,更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让这西年大学生活,过得比任何时候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