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元年八月,突厥十万铁骑南下,首逼长安。
太极宫内,李世民站在巨大的沙盘前,眉头紧锁。沙盘上,代表突厥军队的小旗己经插到了渭水北岸。
"陛下,"房玄龄快步走进殿内,"探马来报,颉利可汗己经率军渡过渭水,距长安不足百里!"
李世民的手指在沙盘上缓缓移动:"长安城内有多少守军?"
"不足五万。"杜如晦沉声道,"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知道,以五万对十万,胜算渺茫。
"陛下,"长孙无忌上前一步,"不如暂避锋芒,迁都洛阳......"
"不可!"李世民断然拒绝,"长安乃国本,岂能轻弃?"
他转身看向众人:"诸位爱卿,可还记得当年汉武帝是如何对付匈奴的?"
众人面面相觑。
李世民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的渭水:"和亲、纳贡,不过是权宜之计。真正的强国之道,在于自强!"
就在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程咬金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陛下,突厥使者求见!"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来得正好。宣!"
不多时,一队突厥使者昂首挺胸地走了进来。为首的使者正是上次在登基大典上挑衅的那人。
"参见大唐皇帝,"使者微微欠身,"我奉可汗之命,特来传达可汗的旨意。"
李世民冷笑:"哦?不知可汗有何旨意?"
使者傲然道:"可汗说了,只要大唐每年进贡黄金万两,丝绸千匹,美女百人,我突厥大军即刻退兵!"
殿内一片哗然。群臣怒目而视,却不敢发作。
李世民却笑了:"使者远道而来,辛苦了。来人,赐座!"
使者一愣,随即大摇大摆地坐下。
李世民缓步走下御座,走到使者面前:"不知使者可还记得,上次在朕的登基大典上,发生了什么?"
使者的脸色瞬间变得难看。
李世民继续道:"朕记得,使者当时说要见识见识朕的武艺。不知今日,可还想再比试比试?"
使者强作镇定:"陛下说笑了。今日我是来传达可汗的旨意......"
"旨意?"李世民突然提高声音,"朕乃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突厥可汗,也配给朕下旨?"
使者被这突如其来的气势震慑,不由自主地后退了一步。
李世民转身面向群臣:"诸位爱卿,可还记得朕登基时说过的话?我大唐,必须强大起来!"
他猛地转身,目光如炬地盯着使者:"回去告诉颉利可汗,朕在渭水边等他!"
使者被这气势所慑,仓皇退下。
李世民立即下令:"传朕旨意,即刻点兵五万,随朕前往渭水!"
"陛下!"房玄龄大惊,"五万对十万,太过冒险!"
李世民却笑了:"玄龄,你可知道,当年汉武帝是如何对付匈奴的?"
不等房玄龄回答,李世民己经大步走出殿外:"不是靠和亲纳贡,而是靠实力!"
当天下午,李世民亲率五万大军,来到渭水南岸。对岸,突厥十万铁骑严阵以待。
"陛下,"尉迟敬德低声道,"突厥人己经摆好了阵势,看样子是要强渡渭水。"
李世民却笑了:"敬德,你看那边。"
尉迟敬德顺着李世民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渭水上游,隐约可见几艘大船。
"那是......"
"朕早就料到会有今日,"李世民淡淡道,"所以提前在上游筑坝蓄水。"
就在这时,对岸突然传来震天的号角声。突厥大军开始渡河!
"传令下去,"李世民沉声道,"放水!"
刹那间,渭水上游的堤坝被炸开。滔天洪水奔涌而下,瞬间将正在渡河的突厥大军冲得七零八落。
"杀!"
李世民一声令下,五万唐军如猛虎下山,冲向混乱的突厥军队。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夕阳西下时,渭水己经被染成了红色。
"陛下,"程咬金浑身是血地跑来,"颉利可汗请求议和!"
李世民站在渭水边,望着对岸溃不成军的突厥军队,淡淡道:"告诉他,朕在渭水桥上等他。"
当晚,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桥上会面。
"大唐皇帝,"颉利可汗脸色阴沉,"今日之败,我认了。但你要知道,我突厥还有百万铁骑......"
李世民打断了他的话:"可汗,你可知道,我大唐有多少子民?"
颉利可汗一愣。
"西千万!"李世民目光如炬,"今日之战,不过是开始。若可汗执意要战,我大唐西千万子民,必将与你突厥血战到底!"
颉利可汗被这气势所慑,半晌说不出话来。
最终,双方达成和议:突厥退兵,永不犯边;大唐开放互市,与突厥通商。
当夜,李世民站在渭水桥上,望着远去的突厥大军,长舒一口气。
"陛下,"房玄龄走上前来,"今日之战,必将载入史册。"
李世民却摇摇头:"玄龄,这不过是开始。真正的强国之路,还很长。"
他转身望向长安城的方向,目光变得深邃:"传朕旨意,明日早朝,商议新政!"
远处,长安城的灯火渐渐亮起。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