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阳渡口的虚实之辨
建武元年秋,黄河渡口的黄沙漫过军靴,邓禹站在船头,望着对岸赤眉军“百万雄师”的旌旗蔽日,手中算筹轻轻敲击船舷。副将冯异指着对岸的烟尘:“赤眉屠长安,焚宫室,百姓‘人相食’,此时不取,更待何时?”
邓禹转身,算筹在《三秦地形图》上划出弧线:“异可知‘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赤眉众虽多,却如流沙——‘盗贼群居,无终日之计’,长安粮尽,其势必乱。”他展开斥候密报,“上月赤眉‘掘汉陵、辱吕后’,三辅百姓‘莫不流涕’,此乃‘失德之兆’。”
部将邓弘握拳请战:“末将愿率五千精兵,首取长安!”
邓禹摇头,算筹重重落在“上郡”标记:“秦之富强,在‘耕战’;汉之根基,在‘民心’。上郡、北地、安定,谷畜饶足,可‘就粮养士,以观其弊’。”他抽出“麦穗”令箭,“传令下去:敢取民间一粟者,斩;敢毁民庐舍者,斩——吾军不与赤眉争长安,争民心耳。”
当晚,汉军大营响起“屯田令”,士卒们卸甲扶犁,在渭水河畔开垦荒地。邓禹巡视时,见一位老卒偷偷将官粮分给流民,非但未罚,反而将自己的口粮塞进老卒行囊:“记住,我们的粮食,本该属于百姓。”
2,縌邑大营的守静待时
建武二年春,縌邑大营的梅花落在邓禹的算筹上,刘秀的催战诏书己至第三封。邓禹对着地图上的“长安”二字闭目养神,忽闻帐外传来童谣:“赤眉乱,汉家缓,不抢粮,只修院……”
“此乃天助我也。”邓禹睁眼,算筹在“三辅民心”处画圈,“百姓传我军‘为百姓修庐舍、平坟墓’,赤眉则‘杀人盈野’——此消彼长,胜负己分。”他铺开竹简,挥毫回书:“昔高祖待项羽疲于奔命,方得垓下之胜。今赤眉‘焚掠无度’,三辅百姓‘戴白提幼,迎哭道左’,此乃‘天亡之时’。臣宁受‘逗留’之罪,不愿驱饥兵冒进。”
斥候再报:“赤眉军缺粮,己屠城‘煮人而食’!”邓禹拍案而起,命人制作“降者得田宅”的木牌,遍投赤眉营中。三日後,赤眉小帅率千余人抬着粮食来降,为首者膝行向前:“闻汉军‘不杀降’,愿效犬马之劳。”
邓禹抚其背:“归告汝众:汉家制度,‘耕者有其田,降者有其居’。”转头对冯异笑道:“异看如何?昔楚歌能散项羽兵,今‘田宅’可降赤眉众。”
五月,赤眉军果然弃长安西走,沿途“死者数十万,积尸盈路”。邓禹却按兵不动,反而亲率士卒为三辅百姓重建“孝悌堂”,将《孝经》刻于断壁残垣。当赤眉军饥肠辘辘退回长安时,百姓竟“持挺击之”,争相为汉军做向导。
深秋,邓禹站在长安城头,望着赤眉军留下的废墟,对冯异说:“此战非胜在兵强,胜在‘民心先附’。”他捡起一枚算筹,在灰烬中写下“胜败在粮,兴亡在德”八字,“若无粮食,纵有民心亦难久持;若无德行,纵有粮食终成祸端。”
冯异点头:“此乃‘疲敌于野,收心于城’之道,后世必有效仿者。”
邓禹望向渭水东流,算筹在掌心发烫——当年在长安太学刻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终于在这片焦土上,长出了新的希望。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不是站在废墟上的欢呼,而是让百姓能在战火後,重新插下禾苗,刻下界石,在《孝经》的朗朗书声中,重建家国。
暮色中,汉军的“仁”字大旗取代了赤眉的“乱”字旗,而邓禹的算筹,早己在三辅百姓的田垄间,埋下了比刀剑更锋利的武器——那是让一个王朝得以延续的,最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