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 第3章 固民本:废墟上的民生重建

第3章 固民本:废墟上的民生重建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汉战略家: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
哼伯
本章字数:
2450
更新时间:
2025-05-14

1,江陵城的盗贼归化

永和六年的荆州大地,龟裂的河床如大地的伤口,吞噬着最后一丝绿意。李固的马车碾过干裂的田垄,车辙里扬起的尘土中,依稀可见草根被啃食的痕迹。他掀开帘幕,远处的炊烟稀薄如缕,与记忆中邓禹《说隗嚣书》里“哀民生之多艰”的字迹重叠。

“大人,前方就是夏密的营垒。”属吏递来佩剑,声音里带着不安。李固解下腰间北斗玉佩交给侍从,却将邓禹的《屯田奏议》抄本藏入袖中——那是他从司徒府旧藏中寻得的真迹,“澄清吏治,劝课农桑”的朱批赫然在目。

叛军的刀斧在火光中映出寒芒,李固却解下官服披在啼哭的幼童身上:“诸君可识得这官服上的补子?”他指着衣襟上的稻穗纹,“此乃光武皇帝亲定的‘劝农纹’,本应护佑百姓温饱,如今却成了贪官酷吏的虎皮。”

夏密握着刀柄的手顿了顿:“你不怕死?”

“邓禹定河北时,曾单骑入降三十万众。”李固从怀中取出《南阳治绩》竹简,“我若怕死,便不会带此册。南阳太守杜诗修水利、置义仓,百姓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乃‘固民本’之道。”他指向远处荒芜的梯田,“诸君放下兵器,这里每一户可分十亩荒田,三年免税,由我亲自丈量划界。”

属吏扯住他的衣袖低语:“大人,邓禹虽善抚民,却也不离刀兵……”

“邓元侯‘全师保胜’,胜在‘全’字。”李固按在属吏肩头的手加重力道,“荆州百姓易子而食,岂是刀兵能治?”他展开《荆州赦令》竹简,火光照见“垦荒者得田”的朱批,“当年邓禹屯田河内,‘足食足兵’而定天下,今天下粮仓,正在诸君手中。”

夏密忽然跪地,手中犁铧砸在青石上迸出火星:“愿随李公垦田!”次月,当第一缕炊烟从新垦的田垄上升起时,江陵城的义仓己囤积了首批赈灾粮。李固用算筹丈量新开的水渠,竹节上“民为邦本”的刻痕与邓禹《屯田奏》的“本固邦宁”相互映照。

2,泰山郡的兵农合一

泰山脚下的荒田中,李固望着郡兵们锈蚀的戈矛,忽然想起邓禹晚年“罢兵屯田”的遗训。属吏们捧着兵册争论不休,他却蹲下身抓起一把土:“诸位看,土色发黑,此乃膏腴之地。邓禹在河北,‘修农桑,定租赋’,才有光武中兴。”

“可贼寇猖獗……”郡尉的声音被北风卷散。

“贼寇也是百姓。”李固算筹在掌心划出屯田区划,“邓元侯说‘诛一恶,赏十善’,今罢遣老弱,授田归乡,选青壮为屯田兵——春种时,他们是耕夫;秋战时,他们是锐卒。”他展开《上梁商书》,末句“寓兵于农,强武于耕”旁,朱笔批注着“仿邓禹河内旧制”。

三日后,当最后一批老弱士兵解甲归田时,泰山盗贼正欲趁虚而入,却见屯田兵们一边收割新麦,一边演练战阵。李固站在田埂上,算筹指向远处的军市:“屯田所产,十税其一,余者可换盐铁——邓禹在河东,就是用‘军市互易’养出了天下强兵。”

三年后,当泰山屯田兵西征羌虏时,李固己在洛阳狱中。探马传来捷报:“斩首三千,获畜万计,皆赖‘兵农轮换制’。”狱卒不知,这位遍体鳞伤的老者,曾在奏疏中写下:“邓禹之策,在于‘耕战相资’;今日之制,实乃‘固本强边’。”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