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腹龙吟
太和五年惊蛰,太行山脉笼罩在一片神秘氛围之中,时不时传来闷雷般的轰鸣。猎户们神色慌张,向官府报告说看见 “火龙钻山”,可实际上,这是卫氏最后一座秘密工坊在试射 “飞火砲”。这种武器由官渡之战的 “霹雳车” 改良而来,将铁质炮弹换成了装满铜钱的陶罐。
第三发试射时,意外突然发生,炮弹卡膛爆炸,强大的冲击波震塌半面山崖,隐藏在玄武岩层下的青铜大门随之显露出来。奉命清查隐户的司马懿赶到现场,在门缝里找到半枚 “金火鉴”。当他用随身玉佩触发机关时,门内传出齿轮咬合的巨响 —— 那是尘封十年的 “悬魂梯” 机关重新启动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二、铜人泣钱
地库内,火把摇曳,照亮了令人窒息的场景:三千具披甲铜人方阵森然矗立,每具甲胄胸口都刻着 “建安” 年号,仿佛在缅怀那段逝去的岁月。司马懿的亲兵用长矛刺穿一具铜人,刹那间,裂缝中泄出瀑布般的五铢钱。更骇人的是,这些铜人内部中空,腹腔装满用丝绳串起的钱串,宛如一具具金属化的肠胃。
“不是铜人……” 司马懿伸手抹去铜像面甲上的冰霜,喃喃自语,“是钱椁。” 他注意到所有铜像的右手都呈握剑姿势,但掌心空洞处残留着硫磺痕迹 —— 这里本该藏着某种可引燃的机关,似乎在等待着某个特定的时刻。
三、冰窖密码
深入第三层地库时,斥候发现墙壁结着永不融化的 “盐冰”。原来,卫氏工匠将硝石混入卤水浇筑墙体,形成了零度恒温环境。冰墙上刻满《九章算术》的算式,计算结果对应着铜人阵列的坐标。司马懿略作思索,按 “勾股数” 敲击特定铜人,神奇的一幕出现了,铜人们竟自动移位,露出地板上用钱币镶嵌的河北地图。
地图上的邺城位置,一枚特制的 “卫铢” 正微微颤动。司马懿撬开它,发现下面是通往更深处的竖井 —— 井壁青铜管里,流动的水银正将地面震动传导至未知的深处,让人不禁对下面隐藏的秘密充满遐想。
西、飞火余烬
搜查第五日,山体再次剧烈震动。残存的 “飞火砲” 因余热自燃,引燃了藏在地脉中的石漆(石油)。烈焰顺着卫氏铺设的陶管蔓延,将半数铜人烧成赤红的熔流。诡异的是,那些熔化的铜水竟自动流向中央祭坛,在青石板上凝固成 “甲午” 二字 —— 正是三十年前卫臻被问斩的年份,仿佛是卫氏家族跨越时空的无声控诉。
火场中发现一具焦尸,怀中紧抱着青铜匣。匣内竹简记载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内容:“铜人三千,可换精兵十万。钱尽之日,魂归来兮。” 落款处的卫氏印鉴,是用掺了人血的朱砂盖就,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和恐怖的色彩。
五、铜雨漫天
当司马懿下令撤离时,最后的爆炸发生了。山顶的铜钱储备库被引燃,百万枚燃烧的钱币如流星雨倾泻而下。这些裹着油脂的 “火钱” 点燃了整个山谷,在夜空中划出诡异的金红色轨迹。有士兵发誓看见铜人阵列在火中迈步,但它们最终都化作了浇铸新钱的原料。
三个月后,朝廷新铸的 “太和五铢” 出炉。有匠人发现,这些钱币在特定角度会显出模糊的齿轮纹 —— 就像某种未完成的复仇计划,在岁月的长河中等待着被唤醒。
(本章终)
下章预告
第十二章《寿春残卷》:当末代家主卫燎将家族秘史刻入两千枚竹简时,为何要将其封入需三国钱币共启的青铜匣?而那把沉入淮河深处的钥匙,又将何时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