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疫爆发
太和元年春,洛阳西市弥漫着一股紧张不安的气息。秤官突然暴毙,死者掌心嵌着枚 “卫铢” 铜钱,钱孔渗出诡异的白霜 —— 这便是锡疫现象。当含锡过高的铜钱遇低温,金属就会粉化成灰。曹叡得知此事后震怒,立即令廷尉彻查,却发现了更骇人的真相:流通的 “卫铢” 竟有两种配方。
“表面是铜六铅西。” 将作大匠敲开钱币,展示道,“内芯却是铜三锡七。” 他举起磁石,外层的铜铅壳被吸住,而内芯的锡合金纹丝不动。这种 “阴阳钱” 在流通过程中会逐渐脱壳,最终变成轻飘飘的锡片,如同隐藏在货币体系中的定时炸弹。
二、齿间玄机
诏狱刑房里,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卫氏铸钱师咬碎了臼齿,水银从破裂的胶囊中涌出,混着唾液变成银白色浆液。当狱卒掰开他嘴巴时,汞蒸气己在空中凝成 “丙午” 二字 —— 这是卫氏工匠的终极警告,意味着核心工艺将随死者永葬。
司马懿捡起地上散落的钱模,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发现模具内壁刻着《考工记》片段。用火烤后,文字间隙浮现更小的字:“锡七则脆,铅三则腐,唯井盐可解。” 这一发现,仿佛为揭开卫氏阴谋的谜团提供了关键线索。
三、盐引迷局
度支尚书在清点卫氏账册时,眉头紧皱,发现了蹊跷之处。“建安二十年起,每月购盐量多出三十斛。” 他顺着记录追查,发现这些 “消失的盐” 都运往嵩山一处废弃道观。破门而入时,一幅惊人的景象展现在众人眼前:满地结晶的盐柱,柱心包裹着正在腐蚀的锡锭 —— 原来卫氏用盐雾延缓锡疫,为私钱流通争取时间。
最惊人的是在三清像底座发现的 “钱树”:锡合金枝条上挂着未脱壳的 “卫铢”,像一串串死亡的果实,散发着诡异的气息。
西、磁秤辨奸
曹叡在朝堂上亲自演示 “阴阳钱” 的危害。他命人抬来特制的磁石秤:左侧放百枚官铸五铢,右侧放百枚 “卫铢”。秤杆竟倾斜西十五度 —— 这些轻飘飘的锡芯钱,己暗中掠夺了三分之一的货币价值。
“好一招‘轻钱掠重货’!” 司空陈群突然发现秤盘暗刻纹路。用盐摩擦后,显出各州郡私钱流通图。图中许昌与邺城被朱砂圈出,旁边小字标注:“铜七锡三,岁入千金。” 这一发现,让卫氏的金融阴谋昭然若揭。
五、汞火焚书
行刑前夜,狱吏发现卫氏账簿在无人处自燃。竹简表面涂着混入硫磺的水银,当狱卒举烛靠近时,热量触发化学反应。火焰呈现诡异的青白色,将账册烧成灰烬却不蔓延。灰堆中残留几片金箔,拼起来竟是幅矿脉图 —— 那些标注 “锡矿” 的位置,三十年后全变成了司马家的封地。
最后一缕青烟在空中凝成齿轮形状,仿佛卫氏百年金融帝国最后的叹息,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本章终)
下章预告
第十一章《太行惊雷》:当司马懿清查隐户时,为何太行山深处会传来 “飞火砲” 的轰鸣?而那三千具披甲铜人,又为何会在火海中流出滚烫的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