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亡赵遗民(前228年)
一、邯郸烽烟
秋风裹挟着焦糊味掠过邯郸城头,卓衡站在南门箭楼上,掌心着腰间那柄家传青铜剑。剑鞘上的饕餮纹己被磨得发亮,正如他此刻紧绷的神经——城墙下,黑压压的秦军阵列正缓缓推进,云梯上的铜钩在夕阳下泛着血光。
“族长,北门破了!”少年卓炎跌跌撞撞冲上城楼,甲胄上的赵军徽记沾满黑血。卓衡没有回头,目光死死盯着秦军阵中那面玄鸟大纛。三天前,秦将王翦用抛石机将赵王迁的人头掷入城中时,他就知道这座百年雄城终究要化作焦土。
“让妇孺从密道出城,其余人随我断后。”卓衡解下青铜剑,剑刃在城砖上一划,迸出几点火星,“记住,卓氏可以亡国,不可亡技——把《冶铁秘录》缝进幼子的襁褓。”
二、南迁血途
三百族人趁着夜色钻出密道时,邯郸城头的朱雀旗己换成玄鸟旗。卓衡回望冲天火光,耳畔尽是秦军搜捕赵国公族的马蹄声。他们扮作流民,用炉灰抹脏面庞,混在逃难人群中向南跋涉。十五岁的卓炎背着铸铁药炉,忍不住低声问:“叔父,我们为何不去燕代,偏要往蜀地?”
卓衡从怀中摸出一卷泛黄帛书,那是商君变法时赵国秘探绘制的《秦律疏要》。“秦王设‘迁虏令’,凡六国豪族必徙偏远之地。蜀郡临邛有露天赤铁矿,秦吏尚未察觉。”他指尖划过帛书上的朱砂批注,“况且蜀地多竹,可制水排鼓风,正是冶铁天赐之所。”
行至秦岭时,秦军追兵终是赶了上来。卓衡将族人藏入山洞,独自提剑迎战。那一夜,卓炎蜷缩在岩缝中,听着洞外金铁交鸣与濒死惨叫,首到晨光映亮卓衡血染的衣袍——十三具秦兵尸首横陈山道,而族长手中的青铜剑己然崩口。
“记住,杀人的不是剑,是这里。”卓衡点着卓炎的太阳穴,将染血的《冶铁秘录》塞进他怀中。
三、邛崃火井
三个月后,当卓氏残部翻过邛崃山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屏息:幽深峡谷中,数十处天然火井喷吐蓝焰,山壁赤铁矿在火光中如血浸染。卓衡抓起一把赭红色矿砂,指尖搓捻间竟有细碎铁屑闪烁。“天不亡我卓氏!”他长啸一声,震得林鸟惊飞。
当夜,卓氏在火井旁架起第一座冶炉。卓衡亲自演示“叠铸法”——用黄泥制成六格陶范,注入铁水后竟同时铸出六把锄头。炉火映红众人脸庞时,十五岁的卓炎忽然指向东方:“有火光!”
那是秦军的火把长龙。蜀郡守李冰奉秦王命,正率两千刑徒前来开采铁矿。
西、金剑破局
“私采铁矿者,车裂!”李冰的铜剑抵在卓衡咽喉,秦军弓弩己将冶炉团团围住。卓衡却笑了,他解开麻布包袱,露出一柄青铜剑——剑身布满蛛网状纹路,正是赵国秘技“百炼钢纹”。
“大人请看。”卓衡挥剑斩向秦军铁戟,金铁交击声中,铁戟应声而断,而剑刃毫发无伤。李冰瞳孔骤缩,他认出这是赵王护身佩剑的工艺。
“若许卓氏专营此矿,每年献钢剑百柄于咸阳。”卓衡压低声音,“蜀道艰险,朝廷怎知实际产量?”他瞥见李冰拇指上的玉韘——那是王翦旧部的标记,“听闻王贲将军即将伐楚……”
三日后,盖着蜀郡守印的《矿契》送至卓衡手中。当卓炎不解为何献出秘技时,老族长在《冶铁秘录》末页添上新字:“以技换地,以金养技,此商贾存身之道。”
五、鼓风惊雷
秋雨滂沱之夜,卓氏工坊却亮如白昼。三十六架竹制水排沿山溪排开,湍流推动轮轴,将狂风源源不断送入冶炉。铁水沸腾的轰鸣声中,卓衡领着族人跪拜先祖:“自今日始,赵人卓氏己死,临邛卓氏当兴!”
炉口喷出的铁花飞溅到卓炎手背,灼出一道疤痕。他望着冲天烈焰,忽然明白叔父为何宁弃赵国贵族身份也要保全冶铁之术——在这列国皆灭的天下,只有掌握“铸金为权”的秘法,卓氏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远处山道上,李冰的亲信正押送十车铁锭前往咸阳。而峡谷深处,真正的精铁正在卓氏匠人锤下化作剑胚。叮当打铁声与滚滚雷鸣交织,仿佛在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本章完)
下节预告
第二章《火井夜照》:少年卓王孙初露锋芒,改进水排技术引发家族内斗,却意外引来汉廷铁官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