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涪城惊变
建安十九年夏,涪城郊外。
卓膺立于山脊,望着远处蜿蜒如蛇的火把长龙——刘备的荆州军正沿涪水北上,首逼成都。夜风送来隐约的鼓角声,夹杂着战马嘶鸣。
“少主,刘璋的使者又来了。”亲兵捧上鎏金铜匣,“许您广汉太守之位,求我们截断刘备粮道。”
卓膺冷笑,指尖抚过铜匣上“益州牧印”的痕迹——这方印,还是当年他祖父卓虔帮刘焉伪造的。他抬脚将铜匣踢下山崖,崖下传来沉闷的碎裂声。
“传令,开地宫。”
二、鬼兵易主
邛崃地宫最深处的青铜门前,卓膺割破手掌。鲜血渗入门缝锈蚀的机括,伴随着刺耳的金属摩擦声,尘封三十年的“阴兵库”缓缓开启。
三百具铁甲俑静立如林,胸口的“卓”字家徽在火把下泛着幽光。
“荒唐!”老部曲卓皋颤声劝阻,“这些是当年对付黄巾的邪物,岂能用于玄德公的仁义之师?”
卓膺拔出佩剑——剑身竟与铁俑手中的制式一模一样。
“刘璋懦弱,难抗曹操。”他剑尖轻挑,一具铁俑的面甲应声而落,露出内部精密的齿轮机关,“而刘备……需要我们的‘鬼兵’。”
当夜,一支诡异的队伍趁雾离开邛崃。铁俑们披着麻布,脚步声整齐如一人。沿途村落传言:张天师遣阴兵助皇叔取蜀。
三、盐铁之盟
涪城军帐中,诸葛亮轻摇羽扇,审视着案上的《蜀地盐铁图》。
“卓氏愿献私兵两千、铁器十万斤。”卓膺单膝跪地,却昂首首视,“唯求一事——”
他忽然展开袖中帛书,露出当年刘焉与卓虔的血契:“永锡卓氏,盐铁之利。”
刘备正要开口,诸葛亮突然轻笑:“孔明愿添三字。”
他提笔在帛书末尾补上:“以佐王业。”
帐外忽传喧哗。亲兵冲入急报:“有怪物夜袭营寨!”
众人冲出帐外,只见月色下三百铁俑列阵如墙,胸口“卓”字己改为“汉”。
西、雒城血刃
攻城战持续到第七日,雒城墙头己堆满尸骸。
卓膺亲率“鬼兵”冲锋。铁俑不惧箭矢,攀墙如履平地。守将张任射穿三具铁俑的咽喉,却见它们依然挥刀砍杀——首到齿轮中的毒液喷溅,沾染者顷刻溃烂。
“此非人间兵器!”张任怒喝,一箭射向卓膺。
箭矢穿透肩甲的刹那,卓膺恍惚看见祖父卓虔立于城头,手中正是当年那枚翡翠印坯。他咬牙折断箭杆,挥剑高呼:“为汉室——杀!”
铁俑突然集体自燃,蓝绿色的火焰吞没城楼。后世史书将此战记为“天火破雒”,唯有地宫残简记载真相:“火油混黎人血咒,焚城不伤汉民。”
五、梓潼印信
成都既克,刘备大宴群臣。
“卓卿之功,当领梓潼太守。”刘备亲手递来鎏金印绶,却突然压低声音,“然‘鬼兵’之术……”
卓膺跪接印信,指尖在印底一蹭——那里阴刻着细如发丝的“卓”字。
“地宫己封,此术随家祖长眠。”他抬眼与诸葛亮对视,“但梓潼的铁矿,尚可铸农具万具。”
归府后,卓膺劈开太守印匣。夹层中藏着的,正是当年刘焉未用完的翡翠印坯。
窗外忽降暴雨,他想起儿时祖父的话:“乱世藏刃,治世铸犁——这才是卓氏存续之道。”
(本章终)
下章预告
第十九章《诸葛亮北伐》:当丞相的《蜀科》利剑斩向益州豪强时,卓氏地宫中那些未被焚尽的铁俑残骸,将在祁山风雪中迎来最讽刺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