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平烽烟
景耀六年冬,成都城郊。
卓衍(卓膺之孙)立于祖祠废墟前,手中攥着一支未刻完的箭 —— 箭杆上 “汉” 字仅剩最后一笔。远处地平线上,邓艾军的火把如星河倾泻,将锦官城的夜空染成血色。
“少主,东吴的船己到江州!” 老仆跪地泣告,“再不走就 ——”
一支流矢突然穿透老人胸膛。卓衍低头,发现箭羽上绑着半截丝绢,墨迹被血浸透仍可辨认:“邛崃地宫己启”。
二、鬼兵绝唱
地宫青铜门被魏军撞开时,最后三十具铁俑静静矗立。
它们的胸甲既无 “汉” 字也无 “卓” 徽,只剩下斑驳的锈迹。邓艾亲兵持火把逼近,突然惨叫倒地 —— 铁俑脚下的石板渗出绿色黏液,触肤即溃。
“不是机关…… 是地脉!” 卓衍的幼子卓临突然高喊,“祖父说过,这下面是 ——”
话音未落,地宫穹顶轰然塌陷。硫磺味的泉水喷涌而出,将魏军铁甲腐蚀得嘶嘶作响。后世方志称此役 “天罚灭魏”,实则是卓虔六十年前埋设的邛崃火井机关。
三、分宗遗训
长江渡口,卓衍将族谱一分为二。
“北卷记盐铁之术,随你去洛阳。” 他将半卷塞给长子,“南卷载商路图谱,由你带往建业。”
幼子卓临突然抢过父亲腰间断刀 —— 正是诸葛亮当年未刻完的赠刀。刀身劈开江边巨石,露出内藏的翡翠印坯:“商道既王道?现在天下无道!”
卓衍不语,只是将印坯掷入江心。涟漪中隐约浮现当年卓王孙的朱批:“乱世藏技,待时而动。”
西、吴船夜遁
东吴战船的底舱里,卓琰后人点亮犀角灯。
灯光映出舱壁暗格中的《百炼钢残卷》,缺失的三页正被卓临缝在衣襟夹层。突然有兵士惊呼:“蜀地来的船着火了!”
众人回首望去,只见长江北岸烈焰冲天。那不是普通的火,而是邛崃寒铁燃烧特有的青绿色。火光中,隐约可见三百铁俑的轮廓向魏军阵地推进 —— 地宫最后一批 “阴兵”,正在执行它们迟到的使命。
五、残刀映江
咸熙元年元夕,建业与洛阳。
北迁的卓氏跪接晋王诏书时,献上的《军械谱》缺失了最关键的三页。南渡的族人拜会吴主孙皓,献上的 “吴越铸剑术” 里却混着蜀地淬毒秘方。
而在长江最深处的漩涡中,那枚翡翠印坯正随暗流沉浮。印底 “受命于天” 西字己被砂石磨平,唯余边款小字依稀可辨:
“卓氏不绝,商道永续。”
(全书终)
后记
卓氏随蜀汉灭亡,部分族人迁至江南,融入江南士族。从邯郸迁蜀的卓氏不会想到,五百年后他们的子孙会以这种方式星散天下。那些深埋地宫的毒刃、纹在丝绸上的商路、刻在翡翠里的密文,终将在魏晋风烟中孕育出新的传奇。唯有长江夜雾升起时,渔夫们偶尔能听见水底传来的齿轮转动声 —— 像极了当年邛崃水排的韵律。
(《卓氏传奇》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