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阁的后院书房,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仿佛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秘境。苏锦瑟和秦亦臻几乎是足不出户,开始了对《天工绣谱》最后一页奥秘的闭关研究。
最初的那份揭开秘密的狂喜与激动,如同绚烂的烟花,在短暂的绽放后,逐渐沉淀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深沉、也更为艰巨的探索。
那最后一页所展现的景象,依旧可以在玉佩的辉映下显现。流转的光华,变幻的图案,浮现的箴言……每一次观看,都带给他们新的震撼和感悟。然而,震撼过后,却是更深的迷茫。
“以心绣物,以物载道……”苏锦瑟盘膝坐在柔软的蒲团上,双目微闭,努力让自己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她试图按照最后一页光影图案中演示的那种玄妙轨迹,去引导自己体内的“气”,去感应丝线、绣布乃至周围空间中无形的能量流动。
她回想着之前修复《千里江山图》时那种奇妙的状态,那种仿佛与画中山水融为一体、下针如有神助的感觉。她以为,只要领悟了这最后一页的真谛,就能随时随地进入那种境界,甚至达到更高的层次。
但现实却远比想象中困难。
每一次尝试,都如同隔靴搔痒。她能感觉到那层境界的存在,就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毛玻璃看风景,朦胧可见,却始终无法清晰地把握。那些流动的光影图案,看似在演示着某种法门,但真要模仿起来,却发现其变化万千,无迹可寻。有时她觉得自己似乎抓住了什么,心神微微一动,想要深入探究,那感觉却又如同指间流沙般悄然逝去,再也无法捕捉。
她的呼吸时而平稳,时而急促。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眉心也因为过度专注而微微蹙起。她能清晰地“看到”最后一页上那些关于“心”、“气”、“神”、“道”的箴言,每一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也能理解其表面的意思,但就是无法将其转化为实际的体验和掌控。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站在宝藏门口的人,手里握着打开宝藏的地图,甚至看到了宝藏发出的璀璨光芒,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把能够插入锁孔的钥匙。
“不对……还是不对……”一次长时间的静坐后,苏锦瑟缓缓睁开眼睛,眼中充满了疲惫和浓浓的挫败感。她轻轻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那种‘道’的韵律,那种‘灵犀’的呼唤,就在那里……可是,我就是无法真正地……触摸到它,驾驭它。”
秦亦臻坐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古籍,那是他特意找来的道家典藏,试图从哲学的角度去解读最后一页的奥秘。他看到苏锦瑟沮丧的模样,心疼地放下书,起身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杯温热的蜂蜜水。
“别太逼自己,锦瑟。”他蹲下身,与她平视,目光温柔而充满鼓励,“这最后一页所揭示的,是‘灵犀绣派’数代先贤毕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是‘技近乎道’的真谛。如果那么容易就能掌握,那也称不上是最终的奥秘了。”
他伸手,用指腹轻轻抚平她紧蹙的眉头:“你己经做得很好了。从拿到绣谱到现在,你的进步有目共睹。你的作品里,那种‘神韵’和‘灵气’越来越足,这本身就是一种印证。或许,完全领悟这最后一页,需要的不仅仅是闭门苦修,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更多的生活感悟,甚至……是某种特定的心境或者顿悟的瞬间。”
苏锦瑟接过水杯,温热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带来一丝暖意,也稍稍缓解了心中的焦躁。她知道秦亦臻说得有道理,但内心的压力却如同无形的枷锁,让她难以真正放松。
奶奶的期望,顾老太的嘱托,家族传承的重任,还有……那些潜藏在暗处、对《天工绣谱》虎视眈眈的未知势力。这一切都让她觉得时间紧迫,让她渴望能尽快掌握这份力量,不仅是为了艺术的追求,更是为了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传承。
“可是……我总觉得,我好像缺少了什么关键的东西。”苏锦瑟望着最后一页上那些流转的光影,眼神迷茫,“它展示了‘道’的境界,却没告诉我具体该怎么‘走’进去。就像给了我一个目的地的名字,却没有给我详细的路线图。”
秦亦臻沉吟片刻,重新拿起那最后一页仔细端详。玉佩依旧散发着柔和的光芒,驱动着书页上的异象。他的目光在那些流动的图案和浮现的文字间来回扫视,大脑飞速运转,试图从中找出一些规律和线索。
他尝试从逻辑和符号学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图案的构成,试图解读其象征意义。他发现那些图案似乎蕴含着某种与《易经》八卦、五行生克相关的哲理,又仿佛与古代的天文星象、节气变化有所联系。但这些联系都非常隐晦,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他也尝试将那些箴言与自己所了解的儒、释、道三家经典进行比对,发现其中确实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辨,强调天人合一、心物感应、精神超越物质的重要性。但这些理论如何具体地应用到刺绣这门技艺上,如何通过一针一线去“载道”,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也许……问题不在于‘怎么走’,而在于‘谁在走’?”秦亦臻忽然开口,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思路,“最后一页强调‘以心绣物’,‘心’是根本。会不会是说,只有当绣者的‘心’达到某种纯粹、宁静、与天地万物相通的状态时,才能自然而然地与‘道’相合,才能真正驾驭这种力量?”
苏锦瑟心中一动,秦亦臻的话仿佛一道微光,照亮了她心中的某个角落。“你的意思是……关键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心境?”
“嗯,”秦亦臻点头,“你看,这里反复提到‘心之所至,气之所达’,‘诚于中,形于外’。或许,我们之前太专注于寻找具体的‘术’,而忽略了修炼‘心’这个根本。这最后一页,可能并非一本操作手册,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的是绣者自身的修为和境界。只有当你的心境提升到足够的高度,才能从这面镜子里看到通往‘道’的真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