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夕阳斜挂祁连山巅,将一片金红洒向张掖民乐县的民俗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银发老人围坐弹唱,马头琴的悠扬旋律裹挟着河西走廊特有的苍茫与豪迈,悠悠飘散在晚风中。
老槐树的枝干粗壮,树皮皲裂如老人龟裂的手掌,却仍年年抽出新芽。树下石阶上,几个孩童嬉闹着追逐一只花斑狗,狗吠声与琴声交织,仿佛时光在这里循环往复。
“奶奶,您唱的歌真好听!”雨晴忍不住拍手,眼里的光比祁连山的雪还亮。
老奶奶笑得眯起眼,额头的皱纹像祁连山北麓的褶皱层理:“小姑娘,这是咱民乐老辈人传下来的歌子。唱的是咱们脚下的黄土里,长出来的日子哟。”
林秀娟放下相机,轻声问:“这些歌和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
老奶奶手指轻叩胡琴,节拍敲在青石板上:“咱们这儿的歌,每一句都带着夯土的调子——从前汉子们放羊、开沟、担水,姑娘们采桑、捻线、纺纱,都是一边干活一边吼。歌词里啊,藏着祁连山的雪水、黑河流的鱼儿、丹霞山的红霞,还有河西走廊赶驼客的驼铃。”
周明远品了品茶,点头道:“难怪古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山河长出的歌,果然和其他地方不一样。”
雨晴忽然问:“奶奶,这些歌,现在年轻人还唱吗?”
老奶奶的手顿了顿,琴弦微微一颤:“年轻人都出去喽……不过这几年,有些娃娃又回来了,学着唱,学着弹。只要有人记得,咱们的歌就不会断根。”
一进民宿,热腾腾的香气首扑鼻尖。老板端来一盘盘特色美食,像是把河西走廊的西季都装进了碗里:
羊羔肉垫卷子??:金黄面片浸在浓汤里,羊肉鲜嫩得像祁连山的晨露,面片厚实筋道,是河西走廊人“硬气”的象征。
炒炮(炒炮仗)??:麻花炸得金黄酥脆,裹着羊肉、土豆和小米辣,咬下去“咔嚓”一声,像祁连山里隆隆滚动的雷声(传说名字源于面食形状像旧时“炮仗”)。
搓鱼面??:银白面条两头尖、中间粗,像麦浪里蹦出的小鱼,老板递给雨晴一根:“丫头,试试咱们的长寿面——祁连山下的人,讲究日子要‘年年有余’!”
雨晴捏住一根搓鱼面,笑着问:“这面为什么叫‘鱼’?”
老板正切羊羔肉,刀光一闪:“你看它像不像是黑河水里的鱼?咱们河西人,连吃的都想着要沾点好彩头!这面用的是民乐的冬小麦粉,筋道得很——不信你拉一拉!”
周明远接话:“难怪民歌里唱‘祁连雪水育良田,黑河鱼儿肥又鲜’——可这黑河,以前叫‘弱水’,传说连羽毛都浮不起来……”
老板放下刀,叹息一声:“是啊,那时候水大,鱼也多。现在……唉,水源少了,鱼也少了。”
雨晴听着,忽然低声问林秀娟:“妈,我们以后……还会记得这些吗?”
林秀娟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傻丫头,只要你还爱吃搓鱼面,只要你还愿意听奶奶唱歌,这些就不会忘。”
老奶奶抬头看向雨晴,眼神温柔:“小姑娘,记住这些歌,记住这些面。以后不管走到哪里,这里就是你的根。”?? 周明远端起茶杯,轻抿一口,叹道:“是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山河长出的歌,养的是人的魂。只要魂还在,人就永远不会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