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的广场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生辉,金顶的经幡在微风中猎猎作响,空气中飘荡着酥油茶和藏香交织的独特气息。一群身着鲜艳藏族服饰的演员们正欢快地表演着藏族歌舞,他们的藏袍随着舞步飞扬,五彩的邦典(藏式围裙)在阳光下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男舞者们腰间的银饰叮当作响,女舞者们的辫梢缀着红绿相间的彩穗,随着旋转划出绚丽的弧线。
雨晴被这热烈的氛围深深吸引,她挣脱了母亲林秀娟的手,像一只欢快的小鹿般冲进跳舞的人群。"你们好!能教我跳舞吗?"她的声音清脆得像山谷里的百灵鸟。一位扎着红头巾的藏族姑娘转过身来,她的眼睛亮得像高原上的星星,笑容比格桑花还要灿烂。"当然可以!这是我们藏族的传统舞蹈,叫锅庄舞。"姑娘蹲下身,用戴着银镯子的手指在地上画了个圈,"你看,锅庄舞是藏族人民表达欢乐和祝福的一种方式,它节奏明快,动作优美,就像高原上的风一样自由。"
雨晴迫不及待地跟着学了起来。藏族姑娘先示范了一遍基本步伐:右脚向前踏出,左脚跟上,身体微微前倾,手臂像翅膀般展开。"要像这样,把重心放在脚掌上。"她边说边轻轻托住雨晴的手肘调整姿势。雨晴学得有模有样,虽然动作还不够熟练,但热情十足。她的马尾辫随着舞步左右摇摆,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太棒了!"藏族姑娘高兴地拍手,"现在试试这个旋转的动作。"她示范着轻盈地转了个圈,裙摆像盛开的莲花般绽开。雨晴深吸一口气,学着她的样子旋转起来,却在第二圈时差点绊倒,还好及时扶住了旁边一位老阿妈的转经筒。周围的人都善意地大笑起来,老阿妈慈爱地摸摸雨晴的头,用带着浓重藏语口音的普通话说:"小姑娘,跳舞要像糌粑一样,越揉越有劲!"
这时,林秀娟和老马也按捺不住加入了进来。林秀娟的舞姿优雅得像个专业舞者,她年轻时可是单位舞蹈队的主力;老马则显得笨拙又可爱,常常踩到自己的藏靴。雨晴赶紧跑过去扶住差点摔倒的父亲,三个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跟着音乐翩翩起舞。他们的舞姿虽然不够优美,动作也参差不齐,但脸上洋溢的笑容和眼里的欢乐却比任何专业表演都要动人。
渐渐地,周围的游客们也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一个戴着棒球帽的年轻人放下相机加入进来,接着是一对金发碧眼的外国夫妇,最后连卖青稞饼的小贩都放下摊子跳了起来。广场上的人群越聚越多,不同口音的欢笑声和音乐声融成一片。雨晴注意到,那些藏族演员们并没有因为"观众"变成"舞伴"而生气,反而更加热情地教大家动作,时不时还会即兴加入一些新的舞步。
跳得正起兴时,雨晴发现导游不知何时也加入了跳舞的队伍。他那身笔挺的导游制服己经变成了休闲装,平时总板着的脸上现在堆满了笑容。"藏族文化非常丰富,"他边跳边大声说,声音几乎被音乐淹没,"除了歌舞,还有唐卡、藏戏、藏医药等。塔尔寺就是藏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他灵巧地转了个圈,指向寺庙的方向,"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绘画艺术,它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雨晴竖起耳朵听着,突然灵机一动,趁着一个转身问道:"导游叔叔,能带我们去看唐卡吗?"导游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塔尔寺的酥油花院里就有精美的唐卡展览。"他边说边做了个"跟我来"的手势,大家自然而然地跟着他向寺庙走去。
在酥油花院里,雨晴被一幅幅精美的唐卡震撼了。画师们用天然矿物颜料在布帛上勾勒出佛陀、菩萨和护法神的身影,金色的线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位年轻的画师正在创作一幅白度母唐卡,他的画笔纤细如发丝,在画布上勾勒出千手观音的每一个指节。"这幅要画多久?"雨晴好奇地问。画师放下画笔,露出腼腆的笑容:"大概要三个月,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离开酥油花院时,雨晴的笔记本上己经画满了各种唐卡图案的草图。她突然停下脚步,仰头看着塔尔寺的金顶:"妈妈,我觉得藏族文化就像这座寺庙一样,外表庄严神圣,里面却充满了温暖和活力。"林秀娟蹲下身,帮女儿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发:"是啊,就像你今天学的锅庄舞,舞蹈本身很美,但更美的是跳舞时人们脸上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