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遗址前的最后一站,是坐落在戈壁边缘的玉门新城。房车驶过连霍高速玉门收费站时,雨晴注意到收费站的顶棚设计成镂空的汉代瓦当形状,青灰色的铝制瓦片在阳光下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商队正从时光深处缓缓驶来。她趴在车窗上,望着远处拔地而起的高楼群,玻璃幕墙反射的阳光像流动的金色瀑布,与记忆中关城遗址的苍凉形成强烈反差。
"这里完全不像关城那边那么荒凉!"雨晴轻声感叹,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车窗玻璃。新城的风里带着淡淡的机油味,混合着红柳花的清香——远处绿化带里,几株人工种植的红柳正抽出嫩绿的新芽,在戈壁的背景中显得格外醒目。"那些烟囱在冒白烟,是化工厂吗?"她指着远处雪白的烟囱群追问。
周明远指着远处雪白的冷却塔,耐心解释:"那是玉门炼油厂的标志,但现在的工业烟囱可不像你想象的会‘冒黑烟’。"他从背包里取出一本《中国石油城发展史》,指着其中一张老照片——1955年10月29日,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老君庙一号井"喷油时,整个戈壁都沸腾了,简陋的井架上红旗招展,工人们穿着工装、头戴铝盔欢呼庆祝。"1955年发现石油后,这里就从古丝绸之路上的关隘变成了现代化工业城市。"他合上书,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进入市区后,街道两侧的杨树整齐排列,树干上隐约可见当年石油工人用红漆刷写的标语痕迹:"铁人精神永放光芒""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林秀娟在一家挂着"老君庙食堂"招牌的小店前停下脚步:"听说这家店保留着1958年的老菜单。"木桌椅上的划痕诉说着岁月故事,店主阿姨端来的羊肉垫卷子里,还夹杂着几粒当年从青海运输种子时混入的沙棘果。
"这羊肉垫卷子有故事呢。"店主阿姨笑着解释,手中的铁勺在铝制锅中搅动,"1958年石油会战时,物资特别紧缺,炊事班就把面粉、羊肉和戈壁滩上的沙棘果凑在一起,没想到成了经典味道。"雨晴咬了一口面卷,羊肉的鲜香混合着沙棘果的微酸,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新城中心的"石油之光"雕塑群让雨晴驻足良久。12米高的青铜主体是一朵绽放的石油花,花瓣缝隙间镶嵌着微缩的采油机模型,基座上刻着"1939-202X 玉门油田"字样。"这是我们玉门的城市象征。"当地导游王师傅自豪地说,他腰间别着的军用水壶引起了雨晴的注意:"您这个水壶..."
"传承呢!"王师傅拧开壶盖,里面飘出淡淡的枸杞香,"50年代的石油工人用它装热水取暖,现在的'铁人’传人用它装养生茶。"他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风力发电场,"我们正在转型,老油田还在生产,但太阳能板和风机己经成了新风景。"
最让雨晴震撼的是地质标本陈列室的"镇馆之宝"——一块包裹着恐龙化石的油页岩。"这证明玉门地区的石油形成于侏罗纪时期。"张叔叔用激光笔照亮岩石中的生物遗迹,"从恐龙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新能源时代,这片土地始终在书写传奇。"他的声音在展厅里回荡,仿佛穿越了亿万年的时空。